第四十五章 属意海洋
李铮毕竟来自于后世,虽不说深知历史,但在大体方面,还是有些感悟的。文武之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左右两条腿。
缺了任何一条腿,国家都难以长久。
当然,也许有的朝代,文武对立十分严重,约莫是当时的皇帝自导自演,引导形成的这种局面。
可能是因为所谓的帝王平衡心术,也有可能是因为得国不正,而害怕畏惧,刻意打压。但不论这些朝代怎么玩,最后的下场,都是极为凄惨的。
李铮自认为不是一个正统的帝王。
若是霸道决绝,他不差于任何一个王者。但若要时时刻刻想着提防这,提防那,玩手段,耍平衡,他自认没有这种能耐。
没有必要。
他的崛起,真正依靠的是系统。没了系统,他在这个时代,也算不得什么。真正要说才华,他深知远不及曹操,要说隐忍,他也比不上刘备,要说家世底蕴,更是远不及袁氏兄弟。
但正因如此,他才会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光棍一条嘛。
谁让他不满意,撸了就是。根本没必要绕来绕去,阴谋诡计一大把,最终把自己也绕进去。
李铮一直都觉得,文武不分家。虽然说国家层面上,必须文武分治,这是因为人心善变的缘故。但就人的素质而言,李铮甚至觉得,自己治下的所有人,都文武全才才是最好的。
人人如龙,这才是盛世嘛。
其实大汉朝这一点就做的就不错。比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强。在大汉朝,很多的文士,都是上马善战。下马治国的能手,近在眼前的典型人物,就是卢植。
可惜卢植已经在初平三年去世了,否则李铮一定会邀请这位值得尊敬的长者,前来凉州奉养、请教,甚至让他也参与到教育方面来。
也有很多的武将,在文事方面。也有擅长,便比如那关云长深通春秋,比如张翼德。精擅于作画。其实就武将而言,且不说兵法韬略要涉及到很多典籍,便是要将武功练到深处,都必须要懂得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除了人情历练。还要从前人的著作中领悟。便比如那吕布,武艺到了这种程度,也不单是只打打杀杀就能达到的,李铮就曾看到吕布认真读书的场面。
所以麾下文武群臣的界限,虽然可以划分出来,但那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文武学术之类,完全没有必要和政治挂钩。
当然,因为知识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所以在常态之中,读书人总是受人尊敬的。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一直延续下去,保不准以后也会演变成那种重文轻武的局面。
所以李铮一早就在人为的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比如英雄祭坛与贤者祭坛并列,比如突出军人的福利,使之并不差于文士。
在这方面,有很详细规定。
士兵的福利是要高于平民百姓的。
而就读书人而言,启蒙学院和初级学院不算,仍归于百姓一类。到了中级学院,其毕业杰出者,就有机会拥有与低级军官相当的福利。当然,因为随着发展,学子的数量,一定会大大超过军人的数量,所以这方面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和福利,所以每年教育部都会根据情况,给出一定的名额,择其优秀者,赐予福利。
这也是一种竞争。
还有专修研究、制造、科技等方面的学子,也没有差别。
李铮很希望能在自己的治下看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有竞争,才有进步,李铮深信这一点。
到了李铮现在这个位置,虽然说平时看起来没有多少具体的事需要处理。但真正要思考的,却极为繁杂。
就像上述的文武并行、百家争鸣,要让其健康的发展,茁壮的绽放,不但要做,还要引导和控制。就像需要细化到一定程度的福利制度,又比如还要考虑德行教育,等等等等。
所以说,作为一个势力的首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能胜任。
也就是李铮,有系统作为后盾,经过强化的身躯和大脑,才有足够精力和智慧,胜任这一职责。也无怪乎很多有作为的皇帝难以长寿,每天考虑这么多的事,凡人之躯如何扛得住?
兴平二年秋,益州、关中、凉州、并州四地又一次迎来了大丰收。凉州、并州二地以参麦为主,益州以参稻为主,关中二者兼之。
随着各种系统特产作物的推广,连续的大丰收,使得各地民间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准急速提高。
参麦、参稻高能高产。又有推广到民间的棘皮猪、红玉鸟这一类的肉类禽畜,再搭配各种高能蔬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升人口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身体更健康,更长寿。力量更大,体力更强,头脑更清晰更灵活。再搭配良好的教育和德行引导,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素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实际上来说,这是一种进化。
所以体会到种种好处的人们,无不更加的拥护李铮的政权,这,就是一种大势。
只要手握大势,自然无往而不利。
年关将近,这西北大部地区,已经下了好几场雪。若是放在前些年,这样的大雪,足矣致命,可使人家破人亡,冻饿而死。
但对现在的凉州、并州乃至于关中的百姓而言,却可称之为瑞雪兆丰年。
大雪虽大,却压不住田间的麦苗,更压不住人们心头火热的希望。明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不过在神州草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却十分的温顺。几十里外的灵州城、九洲城是一片银装素裹,但神州草场这数十里范围内。却仍然尚有绿意,虽不说温暖如春,但也只是稍有凉意,并不让人觉得寒冷。漫山遍野的草木,也只是叶片稍稍泛黄,好似刚刚入秋一般。
本源树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对生物的影响力,也在加剧。尤其是到了冬季,周边临近地区乃至于贺兰山中的野物。都被吸引到了这片区域定居。乃至于连候鸟,都还没有飞走,仍然在草场北端的大湖之中流连。
草场中人随意出家门走几步,都可以遇到许多野物。甚至熊虎之类的猛兽。但在这里。人与自然之间,达成了最为平衡的和谐。
没有野物攻击人畜,也没有人去猎杀野物。
对于这种极为自然的和谐,李铮猜测,可能有系统的影响,但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本源树。
这里是一片净土,连野兽都不愿扰乱这里的清净。将这里污染。
李铮和荀攸二人缓步行走在草场中的大道上,这大道旁侧都是齐腰深的紫蓿。其中还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花,偶尔会看到一群鹿穿过道路,消失在草丛中,也看到野兔的身影若隐若现。还有成群结队的红玉鸟、棘皮猪,还有美丽的让人陶醉的彩虹鸟,体型庞大的让虎豹之类都要绕道的玉猪。
行走在大道上,就好像在公园中游览一般,鼻端闻着野草野花的清香,清新、自然。眼中看着禽畜野物和谐相处,悠然、自怡。
放眼望去,整个草场,都是植物的天下。如居民住房这一类的小型建筑,几乎都已经被植被淹没。
有的房屋外的木质栅栏,甚至都生根发芽,活了过来。
因为过年的缘故,草场中的锻造中心,这段时间已经放假。其中的工人,都各自回家团圆过节去了,屯驻于草场的战骑各部,也俱都休假回家,所以草场还显得十分的宁静。
远近叽叽喳喳悦耳清脆的鸟鸣声,将这里衬托的更加幽静。
“主公,”
荀攸落后李铮颁布,浑身悠然放松,道:“这一年以来,益州已经完全平定。各种政策,也完全落实。因为需要,在永昌、牂牁等益州南部数郡,还开辟了数个县治。”
这些,李铮自然是心里有数。
因为征服了西南诸夷,获取了几十万人口。这些人口需要安置,其中一部分被迁移至益州其余郡县,另一部分人口,则留在当地。
益州南部地广人稀,环境原始,有很多珍惜的资源。但必须要开发出来,才能转变成财富。所以便在那些地区,置了几个县治,并留下了一部分原诸西南夷的部民。又从益州内地迁移了一部分汉人过去,与之杂居。
这一年以来,荀攸大部分精力,其实都放在这方面,稳定益州南部的形势,为其发展打好基础。
“还有白榆将军所部,”
荀攸又道:“那南越之地,多为原始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大道尚未修通,交通不便,是否需要放缓步伐?”
李铮微微颔首:“白榆传讯回来,说有不少的将士水土不服。那南越原始环境之中,多有猛兽毒虫和瘴气,的确不利于行军。我琢磨着的确应该放缓步伐,交州已经落到我手中,先将道路修通,与益州连成一片,然后逐渐将交通系统延伸到南越之地,大军紧随,道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领土。”
对于李铮如此看重南越那一片蛮荒之地,荀攸表示不解:“主公,那南越之地原始蛮荒,环境恶劣,何必要耗费这么大的功夫去占领开发呢?”
李铮笑着摇了摇头,道:“公达却是不知,那南越之地,也是资源丰富。虽然蛮荒恶劣,但也有可取之处,早早的打基础,也为以后做准备。再则,我的目的其实是宽广无边的大海。”
“哦?”
“其一,是为水军做准备。我李铮手下的水军,可不只是纵横江河。我取覆海战骑之名,其真正意义,在于大海!”
“其二,大海之中,资源极其丰富。别的不说,各种鱼类资源,就十分让人眼馋。若是能打通大海与凉州之间的直接交通,那么第一个,可以丰富民间的物质生活。第二个,可再次开辟一条创造财富的路子。”
荀攸闻言,不由微微颔首。
“我估摸着,花一两年时间,将整个南越纳入治下,置郡县,逐渐移民。并在交州、南越沿海合适的海岸置港口、修建码头,发动商人做海产生意。带动交州和南越的发展,并逐渐丰富凉州的经济、军事和政体构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