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碰上了小心眼的领导怎么办?萧何给“小心眼”一点“小确幸”(1/3)
就像总有人宽厚总有人刻薄一样,也总有领导宰相肚里好撑船,总有领导的心眼比针眼还细,所以,碰上“小心眼”领导的概率也是不小。当然,偶尔的一般性的小心眼,不妨一笑置之,最多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如果领导的小心眼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那就要想想办法了。
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在一个单位做办公室副主任,管文字材料、公共关系。一般说来,这个岗位的人,领导是比较信任的,对领导的想法也把握得比较准。
一天,省里的媒体来做重点采访,局长十分重视,亲自参加,又叫了十来个人,开了个小型座谈会。会上,当然是局长为主,介绍经验,其他人补充。领导说得很全面很到位,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具体的事例就说不上多少了--领导嘛,讲究个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于是副主任就补充了,他情况熟悉,能说会道,又经常跟新闻媒体打交道,知道记者需要什么料。他说得头头是道,有理念、有做法、有效果,还有不少群众语言,很生动形象。半个月后,报道出来了,内容呢,差不多就是这副主任说的那些,其中还有两三个地方,还点出了副主任的名字,当然不过是“某某深有感慨地说”,“某某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之类的。局长呢,从头到尾不见他的名字。其实从新闻报道来说,这也是正常的。但这领导心里就不开心了,觉得这副主任,肯定是仗着跟新闻媒体熟,说不定还做了点“工作”,抢了自己的风头,故意让自己难堪。从此呢,他就对副主任横挑鼻子竖挑眼,时不时给个小鞋穿穿。
小心眼也算是一个人性的弱点吧,跟做不做官、官大官小没多大关系,做到了皇帝,也依然有小心眼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是。
刘邦这人,打小就特别的小心眼。他年轻时游手好闲,吃了上顿没下顿,就经常带着一帮小兄弟到他大哥家蹭饭吃。他嫂子特别讨厌这个混吃混喝的小叔子,一家人早早把饭吃了,见了刘邦一摇一晃地过来了,就把空锅刮得嘎嘎响,这是告诉刘邦,我们家可没饭给你这帮狐朋狗友吃,让刘邦在兄弟们面子大大地丢了面子。更郁闷的是,朋友走后,刘邦发现锅里其实还有饭。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侄子、外甥们都封了侯,就是大哥的独子刘信不给封。是不是忘了,非也。刘邦说:“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我还真不是忘了封了,实在是他母亲当年不像个做嫂子的,不厚道。他记着当年刮锅的声音呢。刘邦老爸刘太公实在看不过去了,说好歹总得封一个吧。刘邦说,那行。于是给大哥的儿子封了个侯,叫作“羹颉侯”。羹,就是饭,颉,是形容刮锅的声音,《史记楚元王世家》颜师古注:“颉,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大侄子你就做个“刮锅侯”吧。
对亲侄子都如此,对部下那就不用说了。萧何,是为刘邦打天下的大功臣,与张良、韩信并称“前汉三杰”。萧何还是刘邦的老兄弟,当年刘邦在沛县做亭长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掾,两人是好朋友。于是,县府办公室主任萧何就经常利用职务之便,给村里的治保主任刘邦以许多的照顾。后来刘邦做到了汉高祖,萧何就是他的相国。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一带苦斗,战况十分惨烈。而萧何呢,也在后方想方设法,保证粮草供应。刘邦过几天就派个使者,来慰问萧何。啊哟,萧相国,你可辛苦了啊。前方打仗的皇帝,来慰问后方搞后勤的相国,这是几个意思?萧何开始也不在意,慢慢地轧出苗头来了:我刘邦每天前线打仗,提心吊胆出生入死,你却在后方搞搞供应,你老萧比我做皇帝的还逍遥啊?显然,刘邦的小心眼又发作了。萧何也不多言语,马上把整个萧氏大家族中,能够打仗的男子集合起来,一起送到京县前线,以示自己不敢享福,要紧跟陛下艰苦奋斗。刘邦一看,这萧相国也是蛮识相了,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名将英布谋反,刘邦又是御驾亲征,留下萧何镇守大本营。刘邦在前线,又是多次派人,来问萧相国在干什么。得到报告说,萧相国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现在老百姓都很拥戴朝廷。刘邦阴阳怪气地说,萧相国的功劳很大啊。萧何听说了,心下不安,看来刘邦的小心眼又犯了,他这是怀疑萧何在收买人心呢。你做了相国,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还要收买人心,你是想做皇帝吗?萧何也不多说,派人大张旗鼓地去购买大片良田。他这是向刘邦表个态,我胸无大志,只是想多发点财罢了。
刘邦回来,听说有人状告萧何买田买房,便哈哈大笑,得意地把状子给萧何看,哈,你萧何浓眉大眼的,我一直以为你是圣人呢,其实也不全是高大上啊。心下也就舒坦了许多。
萧何这时就趁机向刘邦提了个建议,说是皇家的园林上林苑,占地广阔,却只养了一批供观赏的禽兽,何不把这块地让给老百姓耕作呢,反正收割后的秸秆,喂养禽兽也是绰绰有余。刘邦一听大怒,好你个萧相国,你要捞个为民办实事的美名,却用我的田地做人情,存心让我难堪。他竟然下令,把萧何投入牢狱。
这显然是很荒唐的。有个统率卫兵守卫皇宫的王卫尉,大着胆子问刘邦,为何要这样做?刘邦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现在,萧何自己买房买田,却在我面前为民请命,这是他“自媚于民”,所以我要下狱治他的罪。看看,刘邦的小心眼又发作了。好在王卫尉仗着是刘邦的亲信,一再劝说,刘邦想想自己也确实太过分,就把萧何放了出来。萧何一出牢门,家也没回,穿着破衣,赤着脚,披头散发,来向刘邦谢罪。刘邦一看往日风度翩翩的萧何,一副狼狈相,心里的一口气也出了,就自找台阶说:“相国你是贤相,我之所以将你下狱,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以衬托相国你的伟大。”
萧何的本事、萧何的忠诚,刘邦不是没看到,但他就是小心眼。看到萧何出身比他好、水平比他高、粉丝比他多,言谈举止、风度修养,都比他这个流氓出身的皇帝强,他心里就莫名其妙地不舒服,所以有事没事总要折腾一下萧何。萧何呢,对刘邦的这点小心思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每次都小小地满足一下刘邦,让他得意那么一下下,把刘邦的小心眼,变成了刘邦的“小确幸”。前汉三杰中,韩信被刘邦杀死,张良隐居了起来,只有萧何在丞相的高位上终其一生,跟他的这份智慧,也实在是分不开的。
所以,要是你的领导也有那么一点“小心眼”,你就要尽快适应。其实呢,说小心眼,也就是性格上稍稍偏执一点,比如对细节特别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控”。或者对不清楚的事特别地不放心,或者遇到事情容易想得多一点,有时甚至会钻牛角尖。遇上这样的领导,就要学会适应这种性格。怎么个适应,无非是三句话。
第一句是:小处不可随便。一般小心眼的领导,往往是一个“细节控”。大方向或许会有点糊涂,对细节那是特别在意,尤其喜欢通过对细节的挑剔,来显示自己的“高出一筹”,或者是一个细节上的问题,他会“见微知著”,联想到很多很远。遇上这样的领导,没别的办法,只能是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工作中,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到了,领导想到的固然要想到,领导一时想不到的也要想到,这样做下来,领导也就满意了,踏实了。还有一个就是要经常汇报,事无巨细,都要汇报清楚。比如前面讲到的报道的事,从新闻报道来说,肯定没问题,但从领导的心理来说,不痛快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事先想到这个细节问题,并和媒体或者领导做好沟通工作,比如把自己的名字去掉,比如把领导的名字露个脸,完全是举手之劳,这个问题也就完美解决了。有句话,叫作“细节是魔鬼”,细节有时候确实有着意想不到的魔力。所以记住这句话: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
可随便。
第二句是:确保两头连接。哪两头?一头是你,一头是领导,要确保这两头总是保持连接的状态。也就是说,领导交给你办一件事,你要每个阶段每个进展,都让领导知道。这其实并非多余。因为一件事做完了,于你而言,是整个任务完成了。于领导而言,你和你的任务,只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一环完成到什么地步,中间有没有问题,都会对相关的节点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就可能会影响网络节点之间的协同顺利。如果是个“小心眼”的领导,就会由此而对你的能力甚至职业素养产生怀疑。因此,必须让领导有这样的感觉:这件事始终处于可了解、可预测、可控制的范围,这样,他才不会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疑虑。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案例,如果那位副主任,能把报社记者的稿子,及时向领导做个反馈,做个沟通,甚至事先多想几种方案,请领导来定夺,这样无论最后改还是不改,领导心下都不会有想法,因为这已经是在他的“可预测”之中。这实际上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因为你了解了、清楚了,就想当然地以为领导也了解也清楚。很多的误解往往就产生在信息的不对称上,很多的麻烦也是由一开始的小麻烦没有及时反馈沟通,最后在“误会”的不断叠加中形成了大麻烦。所以要记住这句话: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第三句是:作风不妨低调。一般说来,注重细节的领导,往往是做事比较扎实细致,讲究稳妥全面的人。因而,在工作作风上低调一点,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同。同时,即使在工作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个人爱好之类,也不要有意卖弄,总是一味地“孔雀开屏”,显得自己牛气闪闪,会在一些看似无谓的事情上让领导尴尬,引发其不快。与“小心眼”的领导相处,一个基本的行为策略,就是“知白守黑”,通俗地说就是“示弱”。人性总是妒忌强势,同情弱势。草创时期的水泊梁山,为什么杜迁、宋万、朱贵这样平庸之辈混得很自在,本领高强的豹子头林冲就受到排挤?就是因为梁山泊的首领白衣秀士王伦是个小心眼,容不得林冲这样的强者。所以对王伦这样的领导,假如不能像林冲那样一刀杀了对方,那么主动示弱也是一种策略。如萧何跣足散发、狼狈不堪地见刘邦一样,无非是表上一个装低服小的态,求得对方的理解和帮助。也有人担心,“自暴其短”会不会影响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当然有这可能,这就要看你自暴的什么“短”。在无关核心竞争力的事上暴上一短,其实是无伤大雅的。比如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在印度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一开口就是:“I’m very happy to be in china……哦,错了,是India才对”,然后雷军自嘲地笑了。接下来的两分钟演讲中,雷军的英文句子是只挑简单的说。雷军是武汉大学的学霸,英语肯定不错。但不知什么缘故,网络上总有雷军英语不好的传说。雷军这次就索性卖一个萌。这次自暴其短的效果,使这场只有1600张门票的小米新品发布会,当场获得了超过10000人的申请。讲英语的印度人对这个英语蹩脚的老板有了一种小小的“优越感”,不由得喜欢上了小米。消费者其实就是营销人的“老板”,姿态摆低一点总没错。其实话说回来,也不仅是“小心眼”的领导,任何时候、任何领导,都不会喜欢太过高调,喜欢出风头的下属,低调一点,总是不错的。记住这句话,做事可以高调,做人不妨低调。
职场论语:
人其实挺矛盾的。总是希望被理解,又害怕别人看穿。
爬得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做人高调,就是在破坏自己的生态。
如果你是领导,你会选择一个能力比你强的手下,还是四个能力比你弱的?答案往往是后者。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