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促进了文明的演进,沟通了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更是记载人类的智慧与史迹;文字之存在,意义非凡。单看中国文字,一字一文中蕴含的学问与生趣,更是意味无穷。好比一个“器”字,可以推究出人类陶器文化与祖先傍水维生的线索;而中国向来以“三”为多,一日、二昌、三晶,一木、二林、三森,都是数字与文字表现文意的例子;还有以语音表意者,如戋、尖、贱、栈、浅、笺都有“小”的意思,而红、宏、肱、轰则有“大”的意思。

中国文字之美与趣味,从《三国演义》里一段曹操与杨修的记载中便能得见。

三国时期,曹操的主簿杨修,聪明广识,恃才放旷,与曹操几回交手中,不慎招致憎忌,而带来杀身之祸。好比有一次,曹操修建一座花园,落成后他亲自前去观看,看完后也不褒,也不贬,只在临走前于门上写下“活”字。工匠们不明白曹操留字的心意,杨修笑言:“门内添‘活’字,即是‘阔’。丞相嫌园门太过宽阔了。”于是工匠依杨修所言,重修墙围,再请曹操观看,曹操看了果真大喜过望。当得知原来是杨修看透自己心意时,嫉妒心不禁生起。

还有一次,塞北进献一盒油酥,曹操在盒盖上写下“一合酥”,便放在桌上。杨修见了,竟然拿起与大家分食。曹操见状,问他什么原因,杨修神安气集地回答:“盒上已写‘一人一口酥’,下臣岂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听后,虽然面露喜色,心里却已经是厌恶至极了。

不谈史书上的成败得失,杨修与曹操“以字会意”就展现了中国文字的意趣美。纵观历史,自仓颉造字开始,经过诸多先贤智能的累积,我们拥有数不尽的文化宝藏,如果体会到这个道理,人又怎么会去兴文字狱,摒弃孕育我们人格与智识的根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