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官服 官级的象征

由于在统治国家人民的最高制度—礼制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严格规范,且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对服饰生产的垄断,对官服有严格的规范,从制作、生产、样式、佩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使服装的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完善的礼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等级制度,使社会分割成为不同等级,其中从位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君主到公卿大臣,直至九品小吏,每个阶层之间都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些阶级等级以衣服的穿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国家的官服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国的官服在每个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根据皇帝的喜好憎恶和穿着时尚的不同,形式各异,然而皇帝的冕服历代沿袭,大体形制并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多少章纹而递减。

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类推。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9旒,侯7旒,伯5旒,子3旒。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下面官员一次用银、玉、铜、铁等材质。除此以外还有佩剑,不仅剑柄上的材料和图形按等级区别,而且剑的长短也有讲究。这样,从服装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官员的大小。

由于中国的政权,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文左武右。官职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员的服饰也不相同。

从隋唐开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来,以直影响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漂亮,且自成体系,头上戴的是冕、冠、笄、帻。官袍服,用绫做成,以不同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腰间束带,脚登乌皮六合靴,把帛布结成鱼形,鱼即被作为皇室的标志和官员的标志。

这些绣纹图案,相传是由武则天创立,她赏赐绣上鸟纹的袍服给文官,绣上兽纹的给武将。使官服从此变得绚丽多彩,并且影响到明代和清代补子和补服的出现,使中国的官服融入了秀美与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纹样外,还分别用方或圆补子,在胸背各一块。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织在料上的,而清朝则是先织好补片,再缝到衣服上,所以叫“补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装,在唐、宋、元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穿盘领右衽袍,用沙罗绢制成,袖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绯袍,五到七着青袍,八品九品着绿袍。

按文鸟武兽分,文官补子的花样,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练鹊;武将则是一品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九品犀牛海马。

蟒服是皇帝赐的,王爷大公才有穿蟒服的权利。皇帝的龙是五爪,因为通人性,所以同人手,而蟒服的龙是四爪,还是兽类未进化。皇帝的龙袍是九条龙,蟒服上不能有九条。

清朝的官服,将数千年的官服制度浓缩到一个朝代中体现出来,又加上满族的特色,做工精致,装饰繁复,礼节众多。除了满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领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备,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顶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数不同,当胸补子、朝珠数量不同,区别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员级别。中等官员大宴会的过程中都要换衣一两次,然后还要佩戴挂件,最初两三种,后来越来越多,包括香荷包、扇套、烟袋等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服装是“黄马褂”,是皇帝封赏给下属的,穿上它,拥有特殊权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为打黄马褂等于打皇帝。

在当下,人们享受着明主与自由的新鲜空气,远离了专政独裁的皇权,但是回溯服装史,无论中外,一切服装流行和规则,都是从宫廷分流出来的。惟有皇家服饰、官员服饰最精彩,它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服饰精华,从染纱织纱,到缝衣刺绣,耗费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名贵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说是最一流的。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漫长的服装发展史中,惟有这些封建社会的皇家等级服装,才能最充分地反映传统服饰的精华,最具有研究价值。

传统上,中国古代服饰是政治的一部份,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古代政府对所有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从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等,都有详细规定。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服饰制度是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古代官员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等几类。

补服是一种饰有官位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这套方补是用于缝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补子,才称补服。

补子的外形一般有方补与圆补两种,前胸补在清代时对开。

补子的图案主要有飞禽和走兽两种,有时也有按节令纹样组合的,称为应景补。明代,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文官: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补子的工艺主要有:①丝织补子,即有用金线织的和彩色丝线织的;②刺绣补子,用金线和彩色丝线刺绣而成,有盘金绣、平绣、纳纱绣;③缂丝补子,用彩线或金线根据图案需要缂织而成。

该件为盘金绣的武官二品补子。

商周时期的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裳是一种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冬天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们的礼服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狐袍。为显示礼仪,还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礼仪制度确定了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不同礼仪要穿着不同的服饰。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秦代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绿袍、深衣,庶人白袍,多以绢制作。

西汉各级官员的官服一年到头都是黑色的长袍,官职的不同则用冠帽和绶带来加以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

隋唐时期帝王官员礼服制度有了重大改变,形成了十分完备且等级森严的体系。

隋朝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隋代末年,隋炀帝又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冕服定制。规定了群臣的礼服有10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唐朝官服也分颜色: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下绿袍。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后,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元代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明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完备而繁缛。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清代官服废除了服色制度,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服饰颜色不论职位高低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朝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袍褂和长裤上。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也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末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仅就其袍、服来说,有蟒袍和补服。蟒袍,是官员穿的上面绣有蟒形的长袍。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

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图案。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补服的图案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羊,能辨曲直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