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不一样的二战格局
问:欧洲最作死的国家谁?
答:平德镇露大氵皮波。
波兰这个欧洲最奇葩的国家有多作死呢?
一战结束后,俄罗斯内战不休,德国被严重削弱,新生的波兰就在英法两支持下,东踩毛子,西咬汉斯,好不得意。
在欧洲挑衅苏德两大传统强国,拔虎须也就罢了,在欧洲以外的问题上,这个国家也是奇葩无比的存在。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时,波兰是最先承认满洲国的。1935年的英日对华干涉战争中,波兰明明在中国没有任何的利益损失,但也跳出来高声对“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宣战,不停地秀其在国际上的“存在感”。、
谁知二十年河西,二十年河东。时间才过了不到二十年,随着德国和苏联的重新崛起恢复,到了1938年时,波兰的国家战略形势已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然而即使是这样危险的情况,到了1939年1月,在西边愈来愈强势的德国,强行吞并捷克时,波兰这个奇葩国度,居然也跟着德国人一道,热烈参予了瓜分捷克的盛宴,强夺了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浑然不知自己这种贪小利卖盟友的后果却是唇亡齿寒,完全是自寻死路。
1939年1月,在德国人享受“捷克”大餐的欢宴上,波兰溜进来分了一杯水酒。时间才过了不到九个月,为贪小利而卖盟友的波兰人就遭到报应了。
1939年十月七日。苏德两家同时发声,一起对波兰提出了“交还领土”的要求。到了这个地步,此时德国和苏联,已经是公开**裸地向世界表明出“苏德”联合的架势,全世界在大吃一惊之余,却也很快明白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在过去的几年里,德国的表现实在是太“红”了。
当英法两国的政治家们还没有弄明白,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这对天然的死对头是怎么会好得象穿一条裤子般联起手来的问题时,苏德两家在对波兰发出最后通牒的二十四小时后同时对波兰宣战。
波兰的西边,德国以十个装甲师。六个摩托化步兵师为主要突击力量。随着希特勒一声令下,于十月八日越过德波边界进入波兰发动全线攻击。上千辆的装备40毫米坦克炮的二号坦克蜂拥般地涌入波兰。而德国空军仅用三天的时间就使波兰空军在西线不复存在。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
波兰的东边,以新式的7为主体的苏联装甲洪流。几十万苏联红军。也在同一时间对波兰发动猛攻。
苏、德两家的进攻完全是同步进行,号称“平德镇露”的大氵皮波,在作死了十余年后。终于求仁得仁,遭来了“报应”,被苏德两大流氓怪叔叔,一前一后夹攻,破了身子爆了菊,硬生生地夹成了大肉饼。
比起历史上的德波战争,这个位面由于有穿越者相助,德国陆军的战斗力更强,装甲兵作战理论更加完善,而东线的“盟友”苏联也同一时间配合作战,两线为敌的波兰人在西线有效的抵抗力更弱。
十月八日宣战,到了当月底三十日,波兰首都的华沙就宣告沦陷,华沙政府宣布投降,波兰第七次被瓜分。
而后,苏德两家根据“列宁格勒谈判”的协定,大体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将波兰一分为二。由于前期德国的进展速度更快,终战之时德军进攻过猛,在追击中越过了事前商定的分界线,战后不得不主动撤军将“多占”的地盘交还给东线杀至的苏联红军。
而后,东线的苏联红军和西线德军在会师之后,双方开始了热烈的联欢活动。两方的高级将领会面后互相庆祝联合作战的胜利之余,还一起深入地探讨了“装甲兵运用”的话题(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
由于林汉的干涉,提出“装甲兵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并没有被杀。当时林汉和斯大林谈起德国为何在前期会取得惊人的大胜时,故意模糊地向斯大林说明是德国人使用了类似图哈切夫斯基主张的装甲兵理论指导陆军。林汉故意只是轻轻地“一句带过”这件事,而当时他对斯大林说的每一件事都太过惊竦,斯大林也没有太在意这一点。
事后在处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问题上时,斯大林虽然架空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但他的大纵深理论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波兰战役时,苏联红军以大纵深理论为基础在西线的装甲兵运用效果也很一般,具体实施时组织混乱无比,作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极多——实际上图哈切斯基元帅的大纵使作战理论,和历史上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逐渐成熟的装甲兵运用战术区别是很大的。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有些过于超前了,而当时的苏联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和组织能力远没有达到他所主张“大纵深”作战的要求(具体情况我就不多写了,省得骗钱。)——历史上苏联大概要到六七十年代后,其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才达到图帅设想的技术要求。
当然,和图哈切夫斯基同时代的德国古德里安将军的“闪击理论”在波兰战役时,同样暴露出一堆的不足和缺陷,历史上德国的闪击战术,要到法国战役结束后才完全成熟。不过在这个位面,由于有穿越者相助,古德里安的“闪击理论”完善了很多,但在波兰战役中,德军也暴露出扩军太快,军队的综合素质下降严重的问题。
(注:历史上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为何拖了近半年才发动西线的法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波兰战役中。德国陆军暴露出一堆的问题和缺陷,在1939年冬季的“静坐战争”时期,德国陆军吸取了波兰战役中的各种教训后,都趁着冬季拼命地练兵,以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这才有了后来法国战役的大胜。所谓的强军,都不是天生的,都要通过实战发现各种问题不足,然后进行相应对性训练,打出来。练出来的)
当苏德表现出盟友般一至的态度。同时用一个口气“说话”,同时宣战,配合得象一个人般地一起瓜分了波兰之时,如梦初醒的英、法两国这时才发现。他们已处于极为不利的战略劣势之下。
苏德之间竟好得象穿一条裤子一般。英法两国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
由于苏德两家是同时对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同时对波兰宣战,在捷克问题上已经卖过盟友一次的英法两国,这时就不得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不要把波兰也象卖捷克一般地再卖一次?
卖捷克可以推托是被不讲信用的德国人骗了。但如果再卖有过“条约”保护的波兰,那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如果英法两国再这样任由苏德两家对其“盟友”出手而不有所实质意义上的举动,两家在欧洲大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将被降至最低。
英、法两国政府在电报来往了两天,被迫痛苦无比地做出了最不情愿的选择:对苏、德两家同时宣战。英法现在是不得不战,因为苏德两家看似同穿一条裤子一起瓜分波兰的作法,已经让英法明白,如果再这样绥靖下去,自己在欧洲 的“盟友”,只会一个一个地被两家一口一口地吃掉,他们已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了。
波兰战役时,英、法两国在西线的表现被称为“静坐战争”。但实际上两家也并非无所事事,倒也曾努力地从西线向德国发动过牵制攻击,只是在西线的“齐格菲防线”受到了阻碍后,就又很快地缩了回去,然后几十万大军就一起坐在了马齐诺防线“观战”。由于苏德两家进攻的速度太快,波兰败亡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由于总动员的滞后性,到波兰败亡时,英法联军在西线集结的兵力也严重不足,其几十万大军的“静坐”也没有多坐几天波兰战役就结束了。
待波兰战役结束后,苏德两军“和平”会师,聚会联欢的消息传来,一想到苏德联盟的可怕阴影,想到两国加起来是他们两倍以上的兵源人口优势,英法两国的联军哪有勇气爬出马其诺防线,象一战一样打一场类似凡尔登战役般的消耗战?
1939年十月之后,德国西线象历史上一般,地面上陷入了平静的“静坐战争”。而在东线,苏德两家按照《列宁格勒协议》商定好的那般,瓜分了波兰的地盘,然后双方根据协议将主力部队逐步地撤离波兰,只保留了维持当地秩序用的“治安部队”。
1939年的冬天,苏德两家都干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在波兰拆工厂,让这个国家去工业化。此外就是互设观察员,互相在边境线上撤军,以减少彼此的“不安全感”。到目前为止,双方都尽可能地保持“友好”的姿态。
德国的东线稳定下来了,但西线却并不平静。地面上的双方的陆军虽然玩起了观望战争,静坐战争,但双方的空军在天上,却象历史上一般实打实地开战交火。替代bf109成为德国空军主力的战斗力是he112战斗机,其性能已在英法两国的相对落后的飓风战斗机和法国的歪脖战斗机 mb.150 战斗机之上。
为了“加强”苏德联盟的“稳定性”,在林汉的建议下,斯大林也派出苏联空军加入了西线的空战,这些苏联空军飞行员驾驶的都是德国造的he112战斗机。和历史上相比,德国不但陆军更强了,就连空军也因为得到了苏联空军的相助,也拥有了更多的飞行员。
在武器产能方面,历史上德国军工生产动员能力极糟糕,除了自己糟糕的组织动员能力外,矿产资源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不过。根据《列宁格勒协议》的要求,在开战后的最初几个月,苏联还是依照协议,供应了德国大量的矿产资源。而这个位面的德国,在战前也已在国内完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贮备和石油贮备,短期内军工产能还是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总动员生产。
谈起军工产量,很多人总是不自觉拿德国坦克生产的问题套用到飞机身上,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看法。
二战时一架战斗机的制造工时和消耗的原材料,远低于一辆坦克。而二战时的德国,从1939年到1945年。从来都不缺少飞机。他们缺少的仅仅只是飞行员而已。即使是在盟军打到家门口的1945年,德国空军面临的问题也只是缺油,以及飞行员被“海量”的飞机“淹没”的问题。飞机产能不足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在德国空军身上发生过。
而苏联方面所以如此“热情”地派出飞行员参予西线的空战。除了要加强所谓“苏德”友好的联系外。另一个因素也是斯大林想尽早地让苏联空军参予到现代空战中。以防闭门造车造成空军发展的“脱节”。而汉娜所以接受苏联空军的相助,除了可以借此要求增大苏联对德国的矿物出口份额外,也是为了向苏联“显示”实力。让苏联人看到苏德间武器的“代差”后,至少在1941年前老实一点,别做小动作。
历史上苏联红军要到1940年后,才开始进入1000马力时代,而要到1941年,开始装备性能和德国战斗机接近米格3和雅克i战斗机。而在1941年前,他们的空军都还在大量装备落后的i16战斗机,这个位面的苏联红军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斯大林,虽然对扩张很热心,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小心的人。他对德国的态度,更多的是谨慎和防备。后世一直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斯大林在1944年前最大遗憾之一就是不能和希特勒一起瓜分世界,双方反而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大战。这个位面的德国比历史上更强,虽然双方现在成了“盟友”,又有中国朋友一旁勾通支持“苏德友好”,但德国给苏联的压力却比历史上更大。
为了加深“苏德”间的友好,经林汉游说,中国同志的提意,斯大林也派出空军加入西线的空战,一方面借此亲自体验德制战机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有想通过双方的“并肩”作战,加深彼此间的“友谊”的念头。
现在的苏德间关系十分地微妙,其实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两边心里都很想长期保持着这种互不开战的“和平”状态,又都害怕对方撕破脸出手。
而汉娜答应苏联红军参加西线空战,是因为她认为西线的空战经验是不能用于东线的。二战时东线空战的高度是在三千米以下,双方的空军围绕着对方的坦克部队而展开
空战,东线需要的是低空战斗机。而西线的空战高度却经常在在五千米以上,而后更是随着b17的出现,围绕着护航与反护航,双方空军越打越高。
未来苏联开发的米格3战斗机是标准的高空高性能,低空性能的战斗机,就是因为不适应这一点,加上和il2攻击机抢发动机而被淘汰。汉娜也希望苏联在参加西线的空战后空军的发展的方向被引入“邪路”,造出更多的米格3来。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汉娜想扯苏联的虎皮压制英法,苏联空军也参加西线的空战,后果只会加深英法和苏联的敌对敌视,这样也更有利于防止德国陷入两线战争的尴尬。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对于苏联这个危险的盟友,苏德间脆弱的联盟关系,汉娜也不得不处处提防。苏联空军参加西线的空战,被她视为是苏联交给德国的另一份“投命状”。
历史上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主动对英国递出了和谈的橄榄枝,但是英国却拒绝和谈死嗑到底。现在有了苏联共同加盟,一起开战,汉娜也想看看,在加上了苏联这块筹码后,英国人还会象历史上一般硬撑下去和德国死嗑吗?
有了苏联飞行员的加盟,德国空军在西线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空军和英法交战。在1939年的冬季里,最新型的he112e型战斗机在西线的空战中一直占着上风。
英国方面,虽然皇家空军最新式的喷火i型战斗机已于1938年开始服役,但喷火战斗机一如历史上一般,生产缓慢,装备也同样的缓慢。
喷火战斗机生产速度慢主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式的战斗机和旧式的战斗生产完全不同,对生产设备的要求更高。观念上的保守的英国人思想上转型太慢,以及西班牙内战带来的负面影响。
1937年五月的伦敦谈判结束后,根据谈判的要求。各国的空军逐渐退出了西班牙上空。但西班牙的内战依然在继续,但英国方面仍然将最新式的飓风战斗机提供给弗朗哥。
1937年九月后,随着1000马力的梅林发动机开始量产,飓风战斗机终于用上了期待以久的发动机。并开始在西班牙上空作战。同时新型的飓风战斗机根据对手的性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
而同一时间。共和军方面的空军主力依旧是旧型号的900马力的bf109和he112,性能也没有得到任何的改进升级。
德国军方是有意不给共和军的战斗机升级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为了通过西班牙的空战。让英国人产生飓风战斗机的性能已经够了的幻觉。
弗朗哥国民军的空军开始在西班牙上空逐渐地重夺制空权,并一直持续到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时,飓风战斗机在西班牙上空始终占据上风。
1939年年初终战时在国民军中服役的飓风战斗机,甚至用上了原为喷火战斗机准备的梅林12型1050马力的发动机。
由于德国人有意地放水,从1938年起飓风战斗机就在西班牙上空开始从最初的“微笑”变成了“大笑”。在帮助皇家空军对自己战斗机恢复信心之余,也为飓风战斗机带来了带来了更多的飞机订单。
1936中国战场的惨败,皇家空军叫嚷着要更换好的战斗机。根据西班牙战场的表现,英国政府满足了他们的要求。1938年年底时,皇家空军在英国本土的战斗机,几乎全体完成了飓风战斗机换装工作。
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当更新式的喷火式战斗机开始服役时,除了要面临和使用同等发动机的飓风战斗机抢发动机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制造成本更高,性能优势却不明显的尴尬。
飓风战斗机大量装备,竟成了新式的喷火战斗机装备皇家空军最大的敌人。
结果到1939年十月英法对苏德宣战之时,皇家空军喷火战斗机的产量,居然只有可怜的一百二十架,连历史同期的三分一都不到,其中还因为训练事故损坏了三十多架。
从1937年起,是世界航空技术更新升级速度极快的时代,去年经典,第二年就变成过时货是常有的事。在中国损失惨重的英国政府哪里有可能把刚刚才装备部队的飓风战斗机就“下架”撤装,给更先进的喷火腾出空位?
和喷火相比,由于使用了同种发动机,飓风战斗机的和早期期型的喷火i性能相差并不大,,也就是俯冲性能差点,高速时机动性差些,速度慢一点点而已。这些什么都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其实在空战中就很要命了。但是唐宁街的那些议员老爷们是看不到这一点的。和平时期,他们只会以人之常情的理由叫嚷“几个月前才刚刚换了新飞机,现在就要再换新飞机,哪有这个道理的?”
然后,皇家空军就悲剧了。
结果在法国前线作战英国皇家空军,在1939年十月后,就开始悲剧了。先前故意在西班场战场放水的德国空军,此时拿出了针对飓风战斗机性能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的he100战斗机,该机是he112的升级版。he100一出现在西线,立刻就将沉醉在西班牙战场胜利的幻梦中的皇家空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从1939年十月起最后三个月里,英德双方战斗机在西线空战中的战损交换比一直保持着2:1的难堪交换比,皇家空军实在是吃了大亏。至于法国空军,历史上同时期的法国战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慢,其主力歪脖子战斗机mb150更是在空战被对手打肿了脸。
和喷火战斗机相比,飓风战斗机最大的问题除了其机翼设计过度“简单”外,其机身也较小,改进潜力已经到了极限。而且随着空战速度越来越快,其机翼的设计已越来越不适应高速度的空战。此外机身的空间和结构强度,也难以装进更强大的发动机——不是不行,只是硬塞进去会严重影响飞机的气动性,性能提升的效果不如换装同等发动机的喷火。
简单地说,飓风战斗机是好飞机,但是他的改进潜力已经用尽了。但是战争爆发时,整个英国飞机生产线全部都被飓风战斗机占用了。等前线空战再次失利的消息传回,英国人如梦初醒,终于痛下决心改产喷火战斗机,却已经是1940年二月以后的事了。
生产线转型需要时间。前线每天都有飓风战斗机被打下来,即使知道他“过时”了,飞机制造厂也不可能马上停止生产飓风而转产喷火,因为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前线战斗机的供应出现中断。战争才刚刚开始,英国才刚刚开始总动员,飞机产能还很低。
飞机场的工人适应新式飞机的生产要求需要时间。
前线的飞行员适应新飞机的也需要时间。
偏偏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最缺的也就是时间。
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一样,到1940年5月,德国在西线发动法国战役,挥镰闪击西欧的时候,整个西欧战场,只有一架喷火战斗机被送到法国以供法国空军“参考”,。比历史上更狼狈的是,此时皇家空军手中的喷火战斗机数量比历史上更少。
和英国人相比,德国空军在“点科技树方面”,就一点歪路都没有走。德国空军在发展的过程中,汉娜亲自过问飞机的开发和发动机的设计,制定了各种“不讲道理”升级换代方案。
为了防止军备部门的人欺上瞒下,她甚至调动了秘密警察和宪兵监督空军的换代工作——历史上,德国军备部门的人劣迹累累,在装备更新换代上经常自行其是,汉娜对他们实在不得不防。
he112从c型以后就全面放弃了生产困难,性能提升不大的椭圆机翼,换回生产相对简单容易的平直翼,其型号命名也随之改为he100型以区别于旧有的型号。而后在更换发动机和飞机升级换代上更是一步不拉,从来不肯小气。((未完待续。。)
ps:??这一章算是交待二战各国战略势态的过渡章节,下一章才是大家期待以久的大海战的**剧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