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降低成本是目标(2)

于是,我在机械加工车间做了改革,改变机器的排列,建立了流水线,不仅杜绝了积压产品所造成的浪费,而且实现了操作人员一人看管多台机器,确切地说,就是实现了“负责几道工序”。这样,能一两倍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意义的变革便形成了。

前面已经谈过,这种管理不同工序、多工种的几台机器,在美国是很难实行的。但在日本为什么可以做到呢?

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没有欧美那样按工种建立的组织,因此,从单一工种过渡到多工种,虽然有阻力,但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这一事实并不说明日本的按企业组织的工会组织比欧美的按工种组织的工会组织弱,关键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一般来说,日本按不同企业组织的工会是发生纵向社会联系的团体,流动性较小;欧美按不同工种组织的工会是发生横向社会联系的团体,流动性较大。但是,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美国的制度是,车工始终是车工,焊工永远是焊工;日本的制度是,在生产现场,工人既要能操纵车床,也要开动铣床,又可以开钻床,而且还能焊接,能够学会和掌握多种技术。两者相比,哪一种更为优越呢?

孰优孰劣很难确定。形成这种不同体制的原因,主要是两国间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只要发挥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日本的体制是每个操作人员都掌握多方面的生产技术,参与创建生产现场的总体系,即我所说的“制造技术”,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干劲儿。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需求是等不来的,必须每时每刻主动去抓。有时把自己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这时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需求。

那么,在经济低速增长时,企业的最大需求是什么呢?再说一遍,就是在不要求增加产量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