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年间设临渝关。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将军徐达在今山海关置山海卫,并将榆关之“关”移于山海关,故山海关有“榆关”之别名。又将榆关驿迁到今深河,仍沿用其名。

尽管历尽沧桑变迁,“榆关”这一古老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此地也不全然是正宗的山海关,因为只是借用其名,双方的距离也不算远,可同为互角之势!

在后世,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再向前走,关下有一座庙。上面贞女庙三个字格外显眼!

看到这几个字,朱子龙的分身不用马植介绍也知道是啥情况了,想来也应该是孟姜女庙。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约6公里的望夫石村后山岗上。庙围墙内占地1.6亩。

在后世来参观的话,只能看到几片残砖,以及后来新修的假庙。如今倒是看了个真货,不过看看这模样,和其它地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唯一特别的地方,是殿后有“望夫石”,石上有坑,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传为孟姜女坟。只是想来也是假的!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当然,这故事和许多传说一样,都是假的。

清道光《长清县志》引《旧志》说长城:“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学家顾颉刚说:“从张夏到泰安道中的长城铺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庙。”

故事流传较远和民间的以讹传讹,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称范杞梁、万喜良、范喜良、万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

更有人说哭倒的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权当读懂故事后面的喻意就行,真实性,呵呵,呵呵,呵呵。

-

此地还是驿站,使团到了这里,也正中转休息。

朱子龙的分身到了这样的名胜之地,自然要游览一番,后世他的本体是来过这山海关的,不过那时的城关一个是跟团旅游,行色丛丛。二个是后来番新的,其实大多是现代货,连高仿都算不上。

许多细微处似是而非,想来还是亲自出马,看看原装货,才不枉此行。

只是,辽人也不是傻子,这里同样现在也是军事要地。他一个外国使者自然没法随便乱看,乱看。让马植帮忙说情,总算得了守军允许,让他上城楼远眺一番。但也仅如此!

看来,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此理一通百通。到哪个时代也是如此,只让朱子龙的分身恨恨的心想,只道那天将此地收复,定要好生的看个够才是。

马植见他到了城关上面东张西望,兴致颇高的模样,打趣道:“贺次使今日出口成章,不如赋诗一首,流传后世如何?”

这明显像拍马屁一样的话语,让朱子龙的分身脸上闪过一丝红晕的同时,也心升了一股不服输的想法。

当下搜肠刮肚,想了一下,一合掌,有了,呵!

下一秒,朱子龙的分身信步而走,背着手,眯缝着眼睛望了望海面上,一走一装比式的吟诵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山海关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词很对众人胃口,连守军在此地的辽人听了也感觉不错。当下以马植等人为守,林冲等人为副,加上当地的辽兵,汉兵,齐齐喝彩道:“好词,好词,当真是好词!”

眼看众人这般的喝彩,朱子龙分身心中得意的很,心想也不枉我又借名词一首。要是这首后世太祖的《浪淘沙·北戴河》也镇不住你们,那就真是有鬼了。

要知道,太祖这词非常人所能及。

又恰好是在这山海关附近的北戴河所作,地点配合的天衣无缝。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在一帮子形容的景色面前,更是添加了许多加层的艺术作用。

加上宋人好词,而辽人汉化的也很高,就算是文盲也能知出个一二所以然出来。自然是让人吹棒!

-

此日出了这山海关,驿道两旁的农地渐渐稀少,人影也开始单一起来,想来边塞的寒风咆哮肆虐,吹得人骨子里都透出寒意来。

厚重皮裘也挡不住一股侵人的寒气,想来这边地属北边,一年四条也是分别不大。以寒冷为主,倒也贴切了塞外种族从古到今以来的地处之模。

所谓,寒门易出贵子,坚强使人强大。当真是过于富贵,只会懒了人心。

再向前走,可就是到了后世的哈尔滨附近了。

经常是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低温,看这架势,还没到头就这般,想想莫不是也地处另一个小冰河时期?

想到这,朱子龙分身心里就是咯冬一下暗响!

后几百年后,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强大的明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后面有个几次中兴,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振兴明朝昔日的强盛,特别到了万历十年后,万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但也有公认的一个原因是,加上赶上小冰河时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然而,其实少有人知道的是,小冰河时期并不是明朝的专利。历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时期,都是一个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