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革命的特点——科学开始引领技术

电力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开始成为生产和技术的先导。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如果说在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最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那么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发生了质变。

马克思在电力革命前夜就曾预见到:“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过去仅仅为了追求纯粹自然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应用和发明的前面,而成为技术和生产的先导。最明显地说明科学领先于技术与生产的事实,是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发电机、电动机和其他电磁设备的发明,并导致无线电报和电话的诞生,从而把人类带入了全新的电气时代。如果说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把自觉应用自然科学作为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还仅仅是一种理想,那么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则开始变成了现实。从此以后,科技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完成了从“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的过渡。

电力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工业研究实验室是工业研究机构的主要形式,是“科学家对科学进步做出贡献并把科学运用于生产的场所”。德国的西门子作为科学家率先从理论原理上进行分析,为之奠定技术改进的基础。对实验室中产生的新知识,他又作为一位工程师把这种精神产品物化为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他同时还作为实业家,致力于将产品投入市场以获取利润。爱迪生、贝尔的工业研究实验室所雇佣的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也共同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发明。美国的私人工业研究实验室在1920年已有2200多个。工业研究室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生产、销售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科学家、工程师群体与企业家、商人群体的合一,使美国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超过了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电力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电力革命使电动机、内燃机普遍进入工业部门,凡原先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地方,均逐步改为使用电动机和内燃机。它们的应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迅速摆脱蒸汽动力的限制,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劳动条件,促使社会生产力直线上升。19世纪最后30年里,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两倍多,其中钢产量猛增55倍,石油产量增加25倍。工业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电能的应用摆脱了地区条件对工业发展的限制,使人们对自然力的支配达到了新的高度,促成一大批新工业部门的产生。首先,以发电、输电和配电及用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生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电机、变压器、线路器材等发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修和运行等生产部门。照明、电镀、电焊、电解、电车、电梯等一大批工业交通部门诞生了,还有各种与其生产、生活有关的新的电器生产部门也相继出现。而在同时,相关的材料、工艺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电力技术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出的电力、电子、化学、汽车和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增强了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关系,使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到电气化时代。

更进一步,在电力革命时代,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游牧业、林业在内的第一产业加速向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商品化发展,为机器大工业提供粮食、市场和劳动力。第二产业(包括煤炭、纺织、铁路、炼钢、化工和机械制造等)更为壮大,成为国民经济部门中占比重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行政和法律等服务性行业)也开始出现。贝尔、爱迪生、西门子等许多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都相继变成企业家和成功商人。

电力革命的发展使得无论是电力,还是通信、钢铁、化工等生产部门和业务部门都迅速走向集中,而这些部门的生产特点必然要求集中化,以便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特别是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更要求集中统一进行管理,这种集中统一性也使得这些工业部门本身带有某种垄断性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贝尔电报电话公司,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等一批大型公司应运而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垄断性与资本的垄断合为一体,加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而使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造成两极分化严重,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为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