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sodu

皇太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真的出现问题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精神难以集中,时常感觉到恍恍惚惚,上朝议事的时候,总是难以坚持很长的时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更加焦虑的是,皇太极好几次做梦,梦见了父皇努尔哈赤。

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兆头,梦见已经故去的人,按照朝内有些人的分析,那就是要上天去见这个人了,要到另外的一个世界去团聚了,或者说亲人在那边召唤自己了。

皇太极感觉到更加的郁闷,大清国正处于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候,梦见了父皇,绝非是什么好事情。

草原的战报传来了,科尔沁部落的军士,损失惨重,不过苏天成也没有坚持继续进攻,而是撤回了河套草原,双方似乎安定下来了,但皇太极很清楚,草原不可能安静下来了,苏天成带领江宁营,还有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的军士,剿灭了察哈尔部落,这已经在草原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了,草原其余部落,不可能完全安心了。

皇太极很是感慨,苏天成很聪明,及时停止了进攻。

代善与豪格率领的大军,达到了五万余人,加上科尔沁部落的军士,人数上面,是不落下风的,这样的战斗,真正的展开了,谁胜谁负还是未知数,加之皇太极已经要求草原各部落,在特殊情况下,要联合起来,摒弃前嫌,对付明军的进攻,这样的命令还是有作用的,譬如说插汉部落和喀尔喀部落。就已经联合起来,准备应对明军的进攻了。

苏天成在草原上取得了胜利,见好就收,这样的决定,一般人是作不出来的。

皇太极也有些奇怪,为什么苏天成率领大军。进攻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时候,代善与豪格没有能够与江宁营厮杀,尽管说济尔哈朗还在大明的京城谈判,但这是在草原上进行的战斗,大明朝廷也不好说什么的,大明朝廷一直都没有承认大清国,也就不承认蒙古部落已经归属大清国了,按照这样的判断,在草原上进行的战斗。与谈判的事宜无关。

看了豪格写来的信函之后,皇太极仰天长叹,他不能够责怪代善,代善的谨慎还是有道理的,毕竟江宁营强大,而且是苏天成亲自指挥作战,正蓝旗和镶红旗真正和江宁营交手了,说不定是另外的一场惨败。那样的损失,大清国无法承受。他皇太极更无法承受。

草原部落出现的变化,皇太极已经掌握一些了,苏天成撤回了河套草原,但控制了原来察哈尔部落控制的大片区域,锡伯族部落迁移到这片区域,开始行使管辖权了。这样一来,大明的宁夏、榆林、大同等地,就彻底安全了,可以说,苏天成这样的决定。一来保证了大明边关的安全,二来也为今后征服草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些时候,盛怒之下的皇太极,也想着亲自领军,进入到草原,与苏天成展开决战,但这样的决定,不能够付诸实施,大清国面临的局面,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辽东有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复州、宣州等地,被江宁营占据,两路明军都可以直接威胁到沈阳,一旦沈阳的守备空虚,大清国的主要力量投入到草原上的战斗,接下来就很有可能是沈阳的沦陷,要是那样的话,大清国将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有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到十年的时间,情况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以前大清国节节胜利的局面,好像不复存在,征服大明朝、入主中原的计划,更是遥遥无期,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事情都摆在眼前,与大明的决战,也没有正式开始,在大明京城的谈判,为大清国争取到了缓和的时间,至少正红旗重新组建起来了。

皇太极内心最大的忧虑,是皇位继承的问题。

人人都说皇帝万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身体越来越差的皇太极清楚,他的时间恐怕不多了,父皇努尔哈赤也曾经是这样,身体垮下来之后,没有能够坚持多长的时间。

因为皇太极身体出现问题,大清国内部,再次出现了暗流,这一次与上次不同,暗流变成了明流,通过朝廷的讨论,明确反应出来了。

草原征伐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已经在朝廷里面引发很多的议论了,结合到济尔哈朗在明朝京师的谈判,有人开始在这方面做文章了,而提出来异议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出身的军官。

这绝不是偶然的情况。

多尔衮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这一点皇太极是非常清楚的,一直以来,他对多尔衮都是非常信任的,多尔衮不仅仅是手握军权,而且是朝廷里面的满人吏部尚书,大清国的六部,有些奇特,有满人和汉人之分,譬如说吏部尚书,有满人和汉人,但真正掌握权力的,还是满人,多尔衮身为吏部尚书,实际上掌握了人事权力,既掌握了官吏,又掌握了军队,这是很少见的情况。

皇太极态度的变化,还是在那一次昏迷之后,昏迷的几天时间里面,大清国高层出现的事情,令皇太极开始反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加之范文程一些相关的分析,令皇太极感觉到了,人的权力是需要抑制的,就算是这人无论怎么的突出,都不能够直接威胁到皇帝,包括准备接任皇帝位置的人。

偏偏在这个方面,多尔衮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是原则性的问题。

从这之后,皇太极开始改变做法,注意抑制多尔衮的权力了,虽然多尔衮依旧是吏部尚书,但有关官员的任命,大部分都是皇太极亲自决定了,而且在军队的调整方面,也经过了仔细考虑,譬如说这次到草原去征伐,多尔衮应该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但皇太极要求豪格去,没有要求多尔衮去。

皇太极已经感觉到,他若是不能够安排好身后的事情,大清国可能要遭遇到重大的危机,一旦满人高层因为皇位争夺的问题,出现了内讧,大清国将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垮塌。

经历过权力斗争的皇太极,非常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军队的安排方面,皇太极也开始注意了,除开牢牢的掌握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也顺势掌握了镶红旗,镶蓝旗也是支持他的,到如今,重新组建的正红旗,也是在皇太极的掌握之中,可以说,军队力量的对比方面,多尔衮处于绝对的劣势。

继任者的问题,是皇太极最为头疼的问题。

按照他的年纪,早就到了确立皇太子人选的时候了,可皇太极迟迟不愿意公布人选,他是有些担心,自己的儿子中间,最佳人选,只有豪格。

可惜豪格缺乏心机,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更为缺乏的是怀柔的心理。

这也不能够完全怪豪格。

豪格的年纪,比多尔衮都大一些,也是从小就跟随作战,很少接触到权力争斗方面的事宜,而且还成为过他人攻击的目标,再说豪格自小在军营里面长大,性格也是豪爽和倾向于暴躁的,战功方面是不用说的。

随着身体日渐的衰弱,皇太极迫切感受到,必须要立皇太子了,这件事情,不能够推迟了,否则自己突然出现什么意外,大清国难以稳定。

想要坐稳皇帝的位置,首先是军队的支持,皇太极可以保证,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是绝对支持自己的,一旦自己确立了皇太子的人选,他们也是完全支持的,但其余的就不好说了,也有可能出现变故,譬如说代善,有可能不参与到争斗之中,济尔哈朗的态度,不一定完全的明朗,要是那样的条件下,豪格不一定能够坐稳皇帝的位置。

其次是能力和军功,这两个方面,多尔衮都是在豪格之上的,至少大清国的权贵是这样认识的,这就是豪格最大的劣势所在了,也是皇太极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之所以要求豪格出征草原,皇太极就是想着,能够让豪格建立更多的功劳,将来能够更加的服众。

一方面,皇太极想着立豪格为皇太子,另外一个方面,皇太极需要利用多尔衮的勇猛,为大清国立下功劳,这两方面是有些矛盾的,睿智的皇太极,也感觉到为难了。

皇太极曾经调侃大明朝的皇位继承,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时候,他自己感受到了,才明白这件事情,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皇太极甚至出现过好笑的想法,要是苏天成是自己的儿子,那么继承皇位,那是没有说的,不管是谁,都是服气的,可惜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都说人才难得,这个时候,皇太极是真正的明白了。

不管怎么说,皇太极必须要安排好继任者的事宜,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是成功的,绝不能够在最大的事情上面失误,必须要做的漂亮。

如何更好的确立继任者,已经成为大清国最大的事情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