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席卷全华人
当得知,浙江卫视在《舌尖上的中国》上得到了金龙鱼食用油,以及老板抽油烟机的广告合同,总价值达到了5300万元的合同时,东方卫视的台长孙明江更是悔恨地在家发起了高烧,要知道之前楚秋白也是巴巴地求着他20万一集,他都没答应啊……
这一转眼就是5000多万的收益啊……
而《舌尖上的中国》的魅力,并不仅限于中国,有好事的国内网友把这个纪录片发布到了youtube上,立刻引发了各国人士巨大反应。
“我的天哪……中国不是只有宫保鸡丁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啊?”
“哇……我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我终于知道世界上的菜系应该怎么分,中国菜……以及其他菜。”
“这世界能把烹饪变成艺术的只有中国人,可以看得出来,这些都是普通人处理食物水平,就比我们德国的厨师好一百倍了。”
“我看完之后,就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全英格兰的厨师都应该被枪毙!”
而这些回覆让中国留学生们看得也是无比自豪的同时,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无数身边的外国同学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都要请他们烧一顿正宗的中国菜。
这件事情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已经成为了留学生圈子里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全世界中国留学生聚集的留园网上,首页上也是发起了一个“从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你与外国同学的反应。”
下面身为各国中国留学生们马上回复了无数令人自豪又好笑的回帖。
“刚刚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为了散味(没抽油烟机),就把房门打开了,结果五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刚和意国大叔看完舌尖他现在正在旁边感动地哭着呢,各种哇哦哇哦这是啥how???how???socoolthisvideo!!!!!”
“刚刚炒了酸辣土豆丝给几个法国人,开心地吃半天,但死活不愿意相信这是土豆做出来的!”
“还不算外国人,在外面留学我通知台湾室友一起看的舌尖,俩人分别在自己屋里边看手机边在非死不可上交流,诸如哎唉着你们那里有没有好吃么怎么做的?然后看完俩人就急不可耐地开始准备晚饭了……”
“我已经移民了的姐姐,第一集看完就觉得自己一个人受虐不爽,就拿给邻居之前来过中国的加国小
哥看,第二集又叫小哥看的时候,小哥一路狂叫leavemealone!!!!!!!!!!一路跑开。”
“刚有在自己家里办中国留学生聚餐,几个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白人同学非要凑进来,其中有一个西班牙佬,我们就是自己做的很普通的家常菜,大家在聊天,然后那西班牙佬着急了,说:为什么你们还能平静地聊天?!!!!!这么好吃的东西我都想跳舞了!!!!”
“我的外国gay蜜朋友看了《舌尖上的中国》,逼着我做了一次酸辣汤和照烧鸡腿饭,之后他眼中带泪的跟我说如果能早遇上我几年他可能就不是gay了。”
而国外网站上留学生团体,其乐融融讨论《舌尖》带来的趣事时,在国内网络上,一片夸奖过后,却是响起来一场规模浩大的骂战。
全国各地观众们众说纷纭,都为了自己家乡的美食拉票:“武汉热干面为什么不能上主食这一集啊!?节目组是歧视我们大武汉吗?”
“为什么有粽子没我们宁波汤圆啊!?宁波人得罪你们了?”
每个人都列出来一排排自己家乡的美食,说明了节目组没有收录是多么的不负责。
就连美术厂,都收到了全国各地几千封观众的来信,每封信都是抗议或建议节目组,一定要收录自己家乡美食的理由。
这背后当然不只是感情因素,还有更多的利益纠葛,在第二集播出之后,节目里出现的岐山臊子面,黎平米粉在名声大噪,不单单是相关餐馆生意火爆,就连淘宝网上这两件原本没有名气的面食都被卖到脱销了。
甚至在上影集团,楚秋白都已经接到了很多乡县的地方官员打来的电话,要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一定要在他们乡县去拍摄。
楚秋白也是头疼不已,这几天也被问烦了,直接把这些事情推给了何铁军说是:“这事由美术厂定。”
何铁军也不是傻子,直接把顾小凡的电话塞了出去,把顾小凡弄得完全是一个头是两个大,这几天接电话,满脑子都是什么“牛肉锅贴”,“微州臭豆腐”,“鱼酱炖稻花鱼”……
搞到后面,顾小凡就已经不敢开机了……
中午顾小凡拍完了一天的镜头,正在躺在导演椅上休息呢,突然感觉到有人扔了一份东西在他的腿上。
“看看吧~你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刘施诗没好气扔过来一份报纸。
顾小凡拿起来一看,觉得有些意外:“人民日报?”
“你看第3版。”刘施诗哼了一声道。
顾小凡这才翻开第三版看,上面竟然是一篇“倡议所有央视所有纪录片都向《舌尖上的中国》学习”的社评。
“眼下,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还在热议当中,这在当代中国纪录片百花园里,还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不仅观众参与、专家好评,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新颖准确的叙事手法,不仅树立了自身的品格与品质,也为类似纪录片甚至语言文学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敬佩导演的拍摄手法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于,该片语言的魅力。
这部成功的纪录片,语言的运用功不可没。以白描语言为主,不枝不蔓,清晰、明了、自然;复式连贯句的运用,既纵横捭阖,又曲径通幽。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比喻、象征、联想、对比等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生活,时空跨度大、信息量多。
从解说词到人物对话,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满贯”的感觉,感情细腻,轻不着力,虚实结合,平中有变,呈现亲切柔和的色彩。解说、同期声、音乐,张弛有度,节奏舒缓,似徐徐清风,整体凸显出大气抒情的艺术风格。
同时,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艺术手法,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新的创作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