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少年徐阶 第十回 履名山临大川脱胎换骨 中举人题金榜奉旨完婚(1)
徐阶回到松江,分别向聂豹和母亲讲述了扬州的见闻。聂豹听后不住地叹气,一言不发,是啊,摊上这么个皇上,做臣子的能说什么呢。顾夫人听了,倒是对徐阶散尽银子救蓝果大加赞赏,还向儿子讲述了春秋时代孙叔敖的故事。说孙叔敖年轻时看到了两头蛇,而大凡看到两头蛇的人据说都要死,孙叔敖怕别人看到了又会遭殃,就把两头蛇砸死埋了。就因为他有这一善之念,孙叔敖不仅没死,后来还官居极品,当上了楚国的令尹。这故事徐阶很熟,他还记得《史记·循吏列传》有段记载,但徐阶还是一声不吭,垂听完母亲讲的故事。不过对母亲的表扬,徐阶还是很高兴。
高兴归高兴,应试的准备还得抓紧。聂豹对此也极为关注,连续出题让徐阶做了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不仅聂豹不尽满意,就是徐阶也觉得束手束脚,难以施展。
聂豹帮徐阶分析了原因:徐阶读的书多,引经据典不成问题,应试文章的格式,徐阶也烂熟于胸,问题就出在气势不够。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的范围就定为四书五经。从这些经典中摘取一两句话,作为试题。应试文章字数也不多,为五百字左右。文章的要求却比较高,一是要考生“代圣人立言”,就是以圣人的口气阐述这一两句话,适当展开;二是文章有规定的程式,破题、承题、起讲,只能几句话,绝对精练,接下来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主体,每股必须有两组对偶句揭示要义,所以又称八股文。
说穿了,八股文实质就是议论文。议论文的关键在于气势,气势是要靠养的。为写文章而学写文章,永远只能是玩雕虫小技,“文不可以学而能”,但是“气可以养而致”。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议论雄辩;司马迁的文章跌**有奇气,靠的就是“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养浩然正气。这叫功夫在文外。
在聂豹的安排下,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春,徐阶提早结束了在县学的读书生涯,恶补养气,大步流星走出松江,随行的依旧是岳鸿。
徐阶北行的第一站,就是曲阜。走进曲阜,徐阶的第一观感就是失望。如雷贯耳的圣人家乡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宏丽,街面宽不过五尺,两旁的居屋低矮,没走几步就有店招飘拂。行人中衣衫褴褛的也不少。倒是从那些陋屋里,时而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出,这大概是孔子留下的遗韵。徐阶不禁想起了苏东坡游曲阜留下的“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诗句。
走着走着,两人看到一户店家,飘拂的店招上是“者者居”三个大字,情知是个客栈。店名取自《论语》“近者悦,远者来”,很有些功底。两人住下后,即点了几道菜,在店堂小餐厅坐下,边吃边与店主闲聊,打听孔庙、孔府、孔林的方位。那店主说:敢问贵客从哪里来?”江南““松江府。”“那可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店主流露出向往的神色。“店家住在圣人之乡,也令人仰慕。”“那是自然。”一提到孔子,那店家表情显得自豪,但迅即又黯淡起来。“客官有所不知,苛政猛于虎啊,赋税沉重,民生艰难,又遭兵乱,县城被毁……”接着,店家叙说了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起义,发兵攻占曲阜,那场战争导致官寺民居被焚毁,县城变为一片废墟。“客官可知,你眼中所见,是山东巡抚奉皇命另筑的新城啊。”说到伤心处,说话文绉绉的店家没了忌讳,抨击起当今皇上来:“民不堪命,皇上不思励精图治,国事不理,一味的闲逛,真是奈天下苍生何?”
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