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无疑是东汉末年这段历史的主角,至少也是“之一”。但对于曹操本人的生平,今人有着许多误解,首当其冲的便是曹操的出身。即便是如《三国志》这般的正史,为了给曹操祖上贴金,开篇亦不免来上一句“汉相国曹参之后”。
这完全是胡说,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是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即便曹腾的祖上是曹参,从血缘和遗传学角度讲,跟曹操又有什么关系呢?陈寿也知道这句话靠不住,于是出于史学家的严谨,在后面马上给自己圆场,说曹腾“养子嵩,莫能审其出生本末”。
当然,后世人给他审出了个本末:曹嵩原来是夏侯家的孩子,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将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兄弟。
虽说曹腾的为人风评尚可,又有拥立孝桓帝刘志的功劳,但他的宦官出身便是原罪,十分为士人所不耻。至于他的养子曹嵩,后来虽代替那个当庭闹笑话的崔烈出任太尉,但也是前后花了一个亿才得来的结果,价钱足足是前任的二十倍。
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没有优秀的门风,这大概就是曹操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这使曹操从小就非常机灵,有权谋,也造就了他任侠**、不治行业的性格特点。于是,对于年轻时的曹操,基本上没人把他当作一个特殊的人才看待(世人未知奇也)。
曹操并不以为意,仍然整日飞鹰走狗,我行我素。况且如果他能开启上帝视角的话,就会知道二十多年后,另一个后来与他同样出色的人才在荆州的南阳郡也长期处于“时人莫之许也”的相似境地。
所以说,真理并非时刻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众人的眼睛有时候也是盲的。然而,大众中终究有明眼之人,当时的名臣、曾任太尉的桥玄就非常推崇曹操,认为在他所见过的人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曹操,甚至说天下将乱,而曹操就是那能安天下的人。
曹操得此评价,高兴是肯定的,但不全信也是肯定的。于是,他问桥玄:“真的吗?”
桥玄回答:“那当然!我年纪大了,将来我死以后,我的妻子和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不过,你现在名气不大,要得到世人的认可,你必须先得到许劭的一句评价才行。”
听了桥玄的指点,曹操很快找到当时全国最受欢迎的“选秀节目”《月旦评》的主持人许劭,请他给自己一个定位。
许劭作为当时最顶尖的评论家,看了一眼曹操后,拒绝对他做出评价。但从小机灵的曹操怎肯罢休,也不知他使了什么法子,最终逼得许劭给出了流传千古的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得此一句,曹操心满意足,大笑而去,开始了他为国效力,做一个能臣的道路。
背后有人的曹操二十岁便轻松出仕,做了洛阳北部尉。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曹操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新官上任三把火,准备大干一场,为开创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即便这个社会即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朝廷在父辈眼中已无可救药,他依然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为拯救天下哪怕陷入险地也在所不惜。
也是,谁没年轻过呢!
年轻的曹操一上任就进行了改革,先把之前破败不堪的衙门进行了升级装修,然后重申了朝廷的禁令,并在自己的大堂左右各置十余根手臂粗细的五色大棒,专门用来对付犯禁之人。
要知道,曹操这些五色大棒可不是摆设。它们不仅色彩艳丽,而且通体中空,内灌水银,打得人皮开肉绽,惨不忍睹,至于看不见的内伤则更在外伤之上。别人审案子,逮住嫌疑犯猛打,主要是为了震慑嫌疑人获取罪证,而曹操的一顿棒子那是真的在往死里打。
这样看来,曹操未免也太狠了些,但这恰恰也是曹操比一般人清醒或高明的地方。灵帝时期的社会,除了未曾出现肉眼可见的乱世,其他一切的一切已然是乱世无疑。因此,至少可以将其定性为乱世的前奏,而我们知道,乱世宜用重典。
秉持着“只要没打死,便往死里打”的精神,曹操的五色大棒不避豪强,狠狠地往那些胆敢犯禁的人身上打去,只要落到他曹某人手上的,皆“棒杀之”。一时间洛阳的豪强、权贵都知道怕了,纷纷收敛行为,到北城都得绕道走,生怕哪天一不小心落到曹县尉的棒下。
只可惜曹操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虽然因为祖父和父亲的背景,曹操没有遭到正面的打击报复,但不久他便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调离洛阳,出任顿丘县县令。
虽然明面上是升迁,可曹操已看透这个社会,对当时的国家政治失望透顶。后来黄巾乱起,曹操因为讨贼有功,做了济南国国相。在任期间,他发现济南国下辖各县的地方长史基本上都和权贵们沆瀣一气,贪赃枉法,于是一气之下奏免了十几个长史中的八个,又下大力气整治了地方,使得济南“一郡清平”。
不过,这也耗尽了曹操对朝廷的最后一丝幻想。等朝廷的嘉奖下来,要让他出任东郡太守时,曹操拒绝了任命,选择回家赋闲,因为他需要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曹操这是缺乏耐心、韧性,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吗?我觉得恰恰相反,这是曹操的真性情,“明知不可而不为”。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拯救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只是这个朝廷已经腐化不堪,他选择换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会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黄河不死心。
灵帝刘宏驾崩前任命曹操为典军校尉,曹操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命,但这时候他并不具备改变时局的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在自己小时候的玩伴袁绍的奇葩操作下乱作一团,然后董卓过来趁乱接手国家政治,并打开了毁灭之门。
入仕十五年,曹操始终没有找到做一个能臣、为国效力的理想道路,反倒目睹了社会的日渐衰败。在痛心疾首之余,面对国家和朝廷的危急存亡,感到时不我待的曹操开始了他的抗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