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哀帝建平、元寿年间,在汝南郡南顿县一座还算可以的宅子内,时常可以见到年纪不大的兄弟三人在堂下正襟危坐,听堂上父亲严肃地给他们讲道:“孝景皇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即汝等祖父也,切记!切记!”
堂上之人是南顿县的县令刘钦,堂下的兄弟三人是他的儿子,按长幼排序分别是长子刘縯(字伯升),次子刘仲(这个大概不是真名,仲只是说明他排行老二),小子刘秀(字文叔)。另外,刘钦还有三个女儿:刘黄、刘元、刘伯姬。刘钦提到的巨鹿都尉刘回,就是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兄弟的祖父。以上这段话是兄弟三人懂事之后已经听得耳朵生茧的唠叨,这既是他们刘家引以为傲的族谱,也可以说是兄弟们的启蒙教育。
虽然自小被教导家里有辉煌的家族史,但这并不能给兄弟三人带来多少实际上的好处,只是能和同龄人显摆。每次和小伙伴们起争执,刘家兄弟辩不过时,最后总是面红耳赤地叫嚷“吾祖上乃长沙定王”,然后说其高祖又是谁、曾祖又是谁、祖父又是谁。此话一出,小伙伴们不再言语,刘家兄弟便得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离开。可当他们走远,总能似有似无地听见有人在背后嘀咕:一代不如一代。
这话极大地刺激了刘家三兄弟的心,尤其是年纪最大的刘縯,使他很早便在心里发下宏愿:一定要光复刘家的门楣。
理想很好,可现实总会给人当头一棒: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病故。虽然父亲在世时是个县令,但南顿并非大县,县令的俸禄不过八百石左右,而他们刘氏家族少说也有好几十口人,日子过得肯定和“阔绰”二字沾不上边。但不管怎么样,刘钦毕竟是家中的顶梁柱,现在他不在了,就意味着刘家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依照国人的习俗,人死后总希望能入土为安,于是兄弟三人在大哥刘縯的带领下离开南顿县,将父亲的灵柩送回了老家南阳郡蔡阳县舂陵乡。这一年,兄弟中最小的刘秀虚岁只有九岁。
回到舂陵老家,三兄弟都感到一种久违的熟悉感,毕竟他们以往一直跟在常年在外为官的父亲身边,没在老家正经待过多少日子,“故乡”对他们而言或许只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而已。虽然舂陵乡有很多刘家同宗同族的亲戚,他们兄弟也算不上“少小离家老大回”,可依然必须面对在舂陵的家庭安置、邻里关系的处理等种种不适应。
但不管如何不适应,操办完父亲的丧事,兄弟三人都得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传说刘秀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堂,整个房间都被照亮,是三兄弟里命最好的一个,但他毕竟年纪不大,而俗话说“长兄如父”,既然父亲已不在,大哥刘縯不得不担起支撑整个家族的重任。
这时候,刘縯的年纪也不大,满打满算勉强刚二十岁,可他不愿意让刘家就此沉寂下去。眼见当时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皇帝刘衎只剩下个名号,王莽实际上已经掌握朝廷所有的权力,刘縯估计,长此以往,朝廷必然生变,于是他决心私底下为日后的天下大乱做一些准备。或许是为了让年幼的刘秀摆脱干系,也可能是实在顾不上照顾他,没等刘秀安定下来,认全老家附近的乡亲、邻居,刘縯便把他带到萧县交给叔父刘良抚养。
同哥哥刘钦一样,刘良也是个县令,大概同是受“刘氏宗亲”这个牌子的眷顾。当然,刘肯把刘秀寄养在叔父家,可能也是看中当时叔父家庭条件好,因为刘良这个县令当得还是蛮滋润的,毕竟他上头有人——王莽的亲信、将军严尤是刘良的故交,两人私交甚笃(日后听闻刘秀起兵时,刘良甚至还拿严尤的名头诈唬过刘縯、刘秀兄弟)。
之后刘秀便和两个哥哥分别,在叔父家住了几年。刘良对自己哥哥的这个小儿子非常不错,甚至可以说是“视同己出”,但他似乎刻意要把刘秀往寻常百姓上培养,并没教刘秀什么本事,只让他养成了爱摆弄农活儿的习惯,大概是希望刘秀能安分守己地过一生。
懵懂而美好的少年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时间很快就到了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王莽终于忍不住宣布“顺符命,去汉号”,彻底扒掉刘家人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一时间惹得整个刘氏宗室哀号一片。当然,主要不是因为王莽篡了皇帝之位,而是因为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新皇帝王莽宣布夺去刘家宗亲们的爵位,将其全部划归庶民。
在这个大环境下,刘良顺理成章地丢了官。刘秀毕竟只是寄养,而非过继给叔父,以前刘良做县令时,家里人口多一个少一个,吃穿用度都不成问题,现在刘秀自己已不好意思再留下混饭吃。于是,刚进入青春期不久的刘秀再次回到了陌生的家乡舂陵。
古代孩子多早熟,不比现在,好多都是三四十岁长不大的孩子。回到家里后,刘秀虽然没什么赚大钱的技能,可也知道每天起早摸黑地种地,摆弄庄稼,尽量替自己的哥哥分担家庭的负担。但刘秀的辛勤劳作并不被大哥看好,每次刘秀在地里忙活时与刘縯相遇,总免不了被大哥拿他和高皇帝刘邦那个不成器的二哥刘仲做比较,然后就是一顿奚落:“你小子就是个种地的货色。”
这话要是搁寻常兄弟间,大概也就被当个笑话听,然而刘秀年纪不大,心眼儿却不小:大哥把自己比作刘仲,那谁做高皇帝?再结合刘縯近年来的所作所为,刘秀敏感地察觉,大哥莫不是有志做高皇帝那般的事情?
有了这个判断,刘秀再也坐不住了。天凤元年(公元14年),二十岁的刘秀决定去长安的太学学习。对于刘秀的动机,我们现在很难猜得到。那或许只是他自己的想法,毕竟日后如果真要做一番大事,目不识丁是绝难成大气候的;也可能是刘縯的主意,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支开刘秀,因为他已经决定要做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