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刘骜无后是件让太后王政君和王家抓狂的事情。虽然刘骜立了定陶王刘欣做太子,可那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刘欣不是王政君的亲孙子。王政君心里或许并不乐意,她未尝没有拿刘欣暂时过渡,等刘骜有了儿子便另立太子的想法。可在赵氏姐妹的控制下,刘骜始终没有完成传承香火的任务,而刘骜的猝死也打乱了王家的计划。公元前7年,十九岁的刘欣当了皇帝,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摆在了王政君和王莽的面前——刘欣也有自己的母亲、祖母和外戚集团。

这下后宫就要乱了,赵飞燕成了太后,王政君成了太皇太后,可让刘欣将母亲丁氏和祖母傅氏置于何地呢?而且,刘欣的母亲丁氏还好说,其祖母傅氏是元帝刘奭的昭仪,此女非寻常妃子,当年就是她一手促成了刘欣做太子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做主东宫。想来此人也是极有心思和计谋之辈,如今她的目的已然达到,这样的人安肯屈居别人之下?

果然,等刘欣坐稳了皇位,朝中就发生了所谓的“尊号之争”。

先出手的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四月,安葬了刘骜后,刘欣继位,王政君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让傅氏和丁氏到宫外居住,每十天来一次未央宫。

傅氏也不是那么好摆布的,王政君的这个诏令摆明了是要把她们两人从政治中心踢出去。可还没等傅氏有所表示,这事先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刘欣找来当时的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他首先问孔光:“你觉得朕的祖母定陶共王太后应当住在哪里呢?”

孔光知道傅氏性格刚强、暴躁,而且心里有很多花花肠子,如果让她住得离皇帝太近,日子久了势必会生出事端来,就建议在他处另外给傅氏造新的宫殿。这个答案显然不合刘欣的心思,他又问了何武同样的问题。

何武是个直愣的书呆子,只知按规矩行事,他说:“以往太后的居所都在东宫(指在未央宫以东),可现在东宫有主了,那就让傅氏住与东宫相对的西宫。”这话合了刘欣的心思,他也不问王政君的意见,直接下诏让丁氏和傅氏住进了西宫。

过了几天,高昌侯董宏上书,提议说现在的定陶太后,就是傅氏,也应该称为帝太后,还举了当年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异人的例子:异人的生母是夏姬,但他后来认了华阳夫人为母,这才得了秦国的继承权。等到异人称王时,便把夏姬和华阳夫人都尊为太后。

董宏平时也就是个不显山不露水、混吃等死的角色,此时居然主动跳出来搅浑了后宫的这池水,我猜测,他大概是得了傅氏的授意才如此大胆的。董宏的提议立即遭到了大司马王莽和左将军师丹的反对,他们抓住了董宏提议中的一个大漏洞——拿亡秦的太后做比较,说这是对圣朝的大不敬,故此应当查办董宏。

刘欣虽刚当皇帝,可这不代表他不懂得朝廷的形势。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为依靠,二十多年来,王家人五任大司马,现在满朝文武除了几个自己的亲戚,其余的要么姓王,要么是王家的亲戚,要么就是王家的门生,剩下跟王家沾不上边的大概也在王家的**威下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而自己一个刚上来做皇帝的,确实没能力对抗这样强大的势力。因此,刘欣做出裁决:把董宏贬为庶人。

刘欣的决定严重地刺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定陶太后傅氏。此人虽说在谋立刘欣做太子一事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城府和谋略,但可惜道行不够深。她觉得自己的孙子现在是皇帝了,那么自己的优势很大,就应当做太后,为此甚至要挟刘欣一定要马上解决她的尊号问题。这让刘欣左右为难,自己初来乍到,怎么能搬得动王家这块大石呢?好在,这时王政君主动替刘欣解围,同意下诏尊已故的定陶恭王为恭皇,并以此为依据尊傅氏为恭皇太后,丁氏为恭皇后。

这下后宫就出现了四个太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后赵飞燕、恭皇太后傅氏、恭皇后丁氏。一下出来四个难伺候的主,搞得宫女们都头大。事情表面上的起因是刘欣的母亲和祖母的身份问题,然而,深究起来又并非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场原来的王家外戚与新来的傅家及丁家外戚的斗争。

眼下乍一看后宫局势好像是势均力敌的二对二,仔细看却是一对三——刘欣能做皇帝,本就是因为皇太后赵飞燕生不出儿子,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赵飞燕明显地在向傅氏靠拢,这也是她在妹妹赵合德死后仍然能活着的重要原因。

有人可能觉得,王政君这不是老了脑子糊涂了吗,给自己弄这么一个棘手的对头?其实,这才是老太太的智慧所在,她知道现在新的皇帝有新的外家,而这些外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将得势。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王家已在朝中站稳脚跟,可现在和对方正面对抗并不合适,为今之计只有保存有生力量以图日后再做计较。尤其是在王莽试探过这个所谓的恭皇太后之后,王政君更加意识到王家现在应该隐忍退让。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七月的一天,刘欣在未央宫设宴。大人物开会吃饭最讲究的是什么?座次。谁主谁客,谁上谁下,谁左谁右,皆有礼仪,饭可以乱吃,但座位绝不能乱坐。王莽先到了未央宫,见太皇太后座位旁边多出一个用轻纱所做的帐幕,于是就问一旁的内者令:“这是谁人的位子?”

内者令回答:“这是恭皇太后的位子。”

王莽当时非常生气:“所谓的恭皇太后,不过是一介藩妃,如何能与太皇太后并坐?!速速撤去!”

内者令不敢反驳王莽,只好把原来给傅氏准备的位子撤了,挪到一旁的偏位上去。其实,王莽心里不会不明白,内者令哪有什么资格决定位置,把恭皇太后的位子设在太皇太后旁边,绝对是傅氏自己的意思。

这边内者令平白挨了一顿骂,还没说生气呢,那边傅氏就不干了。一听说王莽挪了自己的位子,她直接拒绝出席宴会,搞得原本计划好的宴会没开成,大家只好在尴尬的气氛中草草散去。

这下傅氏就恨上王莽了,而王莽也不含糊,直接向皇帝上书乞骸骨。两个月前,王莽在王政君的授意下也曾乞骸骨,虽然刘欣非常不喜欢王家人,可那时他因为自己新继位,还不敢对王家怎么样,只好变着法子求太皇太后让王莽回来上朝。这次王莽再乞骸骨,刘欣不再客气,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赏给他安车驷马和五百斤黄金,并保留了王莽等同于三公的待遇。

王莽隐退后,王家其他人也没能好过,王根被遣就国,王商的儿子王况被贬为庶人,王家的党羽也大多被免官。一时间,王氏在朝廷中的影响似乎销声匿迹。

对于王家的种种遭遇,所有的王家人都默默接受了。王家人是真的服了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上种种在我看来都是在王政君主持下王家采取的退让措施,类似于丢卒保车,目的是尽量保存王家的政治有生力量。傅氏做了太后之后锋芒毕露,要处理王家的旧势力是板上钉钉的事。王莽等人若再在朝廷中待着,最后难免陷入党争之中,成为傅氏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暂时远离权力中心。

前两年我听说别的单位有一位内镜专家想跳槽,但因为他掌握了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单位不愿意放人,无奈之下他就故意弄出了点儿事。因为这事既构不上犯法,又让单位尴尬,他这才得以从原单位离职。王莽的心思大概也差不多,他故意在排座位这样的小事上开罪傅氏,好为自己的隐退找借口。王莽弄的这事大吗?实在不算大,远够不着砍头抄家的罪名,可它能让傅氏记恨自己。

然而,对傅氏来说,即便如此也还不算完。又过了两年,恭皇太后觉得她这个名号听起来不够响亮,既不能让人家一听就明了她到底是何方神圣,也压不住已经过了气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就给自己换了个直抒胸臆的尊号——皇太太后。相应地,她的媳妇恭皇后丁氏的尊号也被改成了帝太后。为了展现自己皇太太后的威严,也为了试探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态度,傅氏还授意大臣把已经乞骸骨的王莽提溜出来修理了一番,理由是当年他在议尊号的时候持反对意见,因此“亏损孝道”。大臣们还说这样的人应当杀头,但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可把他贬为庶人了事。对于这样几近莫须有的罪名,王莽也不上书申辩,王政君也不绝食抗议,而是集体保持了沉默。当然,以这个理由就把王莽贬为庶人是不太可能的,刘欣最后给王莽的判决是“遣就国”。

总之,自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之后,王家在朝廷中的势力大幅度地收缩,王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低调。相反,在皇太太后傅氏的包庇下,傅家和丁家的外戚越来越嚣张跋扈,终于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这个人就是刘欣,而这正是王政君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