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子文明礼貌,需要学的不只是“请”和“谢谢”,而是应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礼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态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逊。由此可见,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孩子虽然不是成人,但与他人交往,要有尊重他人和友善的态度,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是不受欢迎、不讨人喜欢的,就相当于关闭了与他人进一步交往与合作的大门。尤其是与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礼貌待人更加重要。孩子有了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是他(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基础,对他(她)将来为人处世有很大的益处。“知心姐姐”卢勤提倡让孩子们学会“文明礼貌”三句话,这包括:

见面时要说:“早上好!”“您好!”让美好的一天从一句亲切热情的问候话开始。问候父母长辈,问候老师同学,在这简单自然的问候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塑造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增进了友谊。

道歉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出了错,应该懂得道歉。向人道歉,就是承认自己的言谈举止或某些做法不妥,并把愧疚的心情传达给对方,请求对方原谅。打扰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不方便,如果能及时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就会修补自己已经受到损坏的形象。

致谢要说:“谢谢您!”“给您添麻烦了!”每当别人给了自己任何方便和照顾时,要及时地表达谢意,即使这种帮忙和照顾是对方分内的事或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也要表达出自己感激的心意。培养孩子讲究文明礼貌,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欣欣同爸爸一起去商店买东西。“阿姨,请换一杯酸奶,好吗?”欣欣踮起脚,笑眯眯地请求阿姨。欣欣很快拿着换回的酸奶来到爸爸身边。“欣欣,你后边的那个叔叔也在换酸奶,阿姨没有像对待你那样痛快地换给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欣欣摇了摇头,因为她没有注意到后边的叔叔。

爸爸告诉欣欣:那位叔叔没有用礼貌用语,欣欣在换酸奶时用了个“请”字,所以,阿姨愉快换给了欣欣。家长着眼于关注女儿的成功行为、正确行为,对此有目的、有重点地给予诱导。当女儿出现不礼貌行为的时候,父母便与其一起分析原因,逐渐在女儿心中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礼貌。一般来说,女孩的接受与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在她们身边,父母师长待人接物都讲究文明礼貌,并耐心地指导女孩子与人相处时如何说话,那么她们很快就能变成彬彬有礼,各种敬语也会说得自然流畅。不像一些男孩子,“口拙”、“嘴硬”,越是悉心指导,越是有表达的心理障碍。

于是,家长们看到自己女儿的礼貌表现,心中就满足了,认为文明礼貌的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其实,所谓礼貌不仅仅在于表面上的言辞,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存善意、懂礼让的优秀女孩,而不只是拿腔作势的“小淑女”。

有些女孩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但一不小心,却开始刻薄他人,比如她们会说“妈妈,那个男孩什么都不懂,真不会说话”;“那个阿姨长得好丑”;“李奶奶笨手笨脚,把杯子里的水都碰洒了”。这种无礼的言语,比不用敬语更加严重。做父母的,要教孩子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别人也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这么说别人。”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说这种话会得罪人,没有人喜欢跟她做朋友。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礼貌。

教给孩子文明礼貌,需要学的不只是“请”和“谢谢”,而是应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孩子们要学习的,不只是礼貌的言辞,还要有礼貌的内心。

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礼貌待人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文明礼貌是社会交际对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融入群体的重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