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

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儿女》让上甘岭永远铭记在了数代中国人的心中,仿佛上甘岭战役就是抗美援朝战役的典型代表,一提起抗美援朝那便是上甘岭战役。是什么特点让上甘岭战役如此博得众人的如此厚爱,而独领*呢?个人认为,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投入十余万兵力鏖战43天,战线依然回到了战前的位置上,其兵力密度之大,火力之强,不仅在整个朝鲜战争史上首屈一指,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另外,作为兵力和火力都处于劣势的志愿军来说,上甘岭战役更是打出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凭借着这种精神,中国军队一扫百余年来的阴霾,赢得了世界上所有强者的尊重。

战前双方势态发展全透视

在1951年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之后,他们发现用惨痛的代价取夺得几个山头并不能让对手在己方所设定的谈判协定上签字,而且简直是得不偿失。因此,1951年底以来,在战场上,联合国军除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继续对朝鲜北方进行狂轰滥炸和实施细菌战外,其地面部队一直没有大的作为。在这期间,美第8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多次制定发动地面攻势的计划,但未得到李奇微的批准。

在克拉克接替李奇微任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后,范佛里特于1952年6月10日向其提出发起攻势的建议,但仍未得到克拉克的准许。克拉克认为,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兵力占优势、火力加强、后勤补给改善、阵地更为巩固的情况下,“歼敌的方法只有一个,即敌人从阵地出来采取进攻时予以决定性打击……必须待敌进攻,我决不可先敌进攻”(见韩国国防部《朝鲜战争》)。

在美国国内,军事决策者们认为,军事压力对于共产党没有任何作用,板门店谈判(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前景渺茫。美方的情报官员们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除非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够扩大这场战争的范围,否则即使使用足够的军事压力,也不能使敌人迅速结束这场战争……鉴于目前战斗只能限制在一些小范围内,要迅速结束战争前景渺茫”。

正当美方决策者们对于某些战略问题感到沮丧之时,志愿军于1952年3月开始,以营连为单位不断主动出击、挤占阵地、狙击活动等等,战场表现非常活跃,并将第一线斗争的焦点一步步推向联合国军阵地。

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克拉克协商,寻找战场上军事胜利的方法。但克拉克认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受战场条件(美方的对朝鲜战争的战略是打一场有限的战争)的制约并不现实,而攻打不大不小的目标将使美军损耗很大,况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到1952年9月,志愿军和人民军发起全线性战术反击战之后,联合国军在战场上已然失去了先攻之利。这时,双方停战的焦点是战俘的遣返问题,中朝方面主张全面遣返,而美方主张自愿遣返。美远东司令部认为,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战术反击行动是想迫使联合国军方面接受朝中方面提出的谈判要求。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范佛里特再次向克拉克提出建议,在美第9军前线发起一场有限目的的进攻。

尽管克拉克以前曾多次反对夺取高地这样的冒险行动,但这次的情况显然不同。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将于10月14日开幕,朝鲜问题将要提交新一届联合国大会讨论,美国当局需要联合国军在朝鲜军事行动的配合,以占据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9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写信给克拉克,指令克拉克,如果共产党仍不接受“自愿遣返”的原则,那么联合国军司令部代表将无限期休会,最重要的是“不能减少军事压力”。

鉴于此,10月8日,美方代表单方面中断谈判会议,宣布无限期休会的同时,克拉克批准了范佛里特的“摊牌”计划。

“摊牌”计划的攻击目标是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防守的597高地和537高地北山。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位于五圣山主峰南4公里处。五圣山位于金城、金化、平康这一三角地区的中央,据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殊死争夺的597和53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

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西方山以西,则是宽达八公里的平康谷地,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走廊,从汉城到元山的铁路、公路横贯其间。完全可以这么说,五圣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线,系战争与国家命运于一身,其重要性无可匹敌。

正如彭德怀向第15军司令员秦基伟所说,“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关键,失去了五圣山,我们在两百公里范围将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对历史负责!”

而志愿军扼守的597高地和537高地北山,均位于上甘岭南部,537高地北山在东,597高地在西,这两个高地互为犄角,是五圣山的天然屏障。若这两个高地丢失,用联合国军的话说,志愿军将向后撤1250码(合1134米)的另一阵地防御,因此志愿军必须要守住上甘岭。

其中537高地北山与联合国军占据的537高地共处一条山梁,两个阵地相距仅有150米。该阵地极为重要,它可直接控制金化至金城的惟一公路,控制联合国军中线与东线的连接点。由于志愿军经常在这里对联合国军来往的车辆和人员展开狙击,因此联合国军又称537高地北山为“狙击兵岭”。

597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

日后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防守此地的是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个北山高地由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这两个高地总面积约4公里,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各一个连防守。另外,这两个高地因向联合国军战线突出约12公里,受到联合国军西面阵地、南面鸡雄山、东北面注字洞南山三面火力夹击,防守起来也甚不容易。

早在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桧仓志愿军总部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决定将战略预备队齐装满员的第十五军调往中部战线,接替第二十六军在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

至10月中旬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第十五军在此巩固阵地已有半年,特别是在1952年上半年,第十五军积极开展冷枪冷炮活动,全军在四个月的冷枪冷炮运动中歼敌高达19982人,其中一三五团歼敌就达2000余人,该团六连所防守的537高地,就因此被美军满怀恐惧地称之为“狙击兵岭”。

但不容乐观的是志愿军第15军对联合国军主要突击方向上判断有失误。秦基伟将15军所辖所有精锐部队包括第四十四师并第二十九师的第八十七团,共四个步兵团、七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团放到了平康谷底,而在对手的主要突击方向武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之前战力平平的第四十五师。

其实在上甘岭战役前一个多月,第15军判断,联合国军进攻的重点将极有可能是西方山或五圣山方向,因此加强了这两个地区的防御力量。特别是在597和537高地北山两个地方,构筑了48条长10米以上的坑道和大量的防坦克战壕,设置了障碍物和大量地雷,并在坑道工事内囤积了粮弹物资。

但从10月6日开始,第15军犯了一个重大失误,为保证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战火力部署,上甘岭正面第45师主要炮兵火力(24门榴弹炮、11门野炮、8门山炮、24门火箭炮、7门高炮)都调至别处,准备参加注字洞南山韩第2师1个加强营守卫阵地的反击作战。因此,在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起攻击的第一天,用于支援两个高地防御的火炮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重火器力量相当薄弱。

10月9日,美第九军根据作战会议的精神下达了预先作战号令:夺取三角形山和狙击兵岭(即597和537高地),将战线前推;美第七师以不超过一个营的兵力,攻击三角形山;韩第二师以不超过一个营的兵力,攻击狙击兵岭。战前野战司令官们估算,此行动将进行5天,在200多架飞机和16个炮兵营280余门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下,步兵应该不会遇到很大障碍,只要付出200人的伤亡代价就可达到目的。

10月14日,经过精心安排,范佛里特已做好一切准备,战斗一触即发。

内容来自PT小说程序

PT小偷,建站容易!

PT小偷,建站容易!

内容来自PT小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