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三心里暗道了一声多事之秋,接着应声道:“既如此,我让府上备好车马,烦请公公带路。”

张辰自然也感知到了朱重三的离开,他心知是因为什么事件,但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将会让这些唐国处于顶尖人物组成的庙堂发生什么样的震动。

朱重三乘车马进入皇城,一路过了城内大道,在宫城前换成素步,匆匆上朝觐见,只是,到了这一刻他才意外地发现,丹陈子等几位大儒也在,他心下微觉诧异,紧跟着想起昨儿晚上张辰说的那句话,暗道:这大概就是张辰昨日说的那件事。

能让丹陈子等人进宫,哪怕朱重三早已将这件事尽力去想的严重,但接下来的发展,朱重三某一刻仍觉自己似乎身在梦幻!

“夫子,还请为朱将军再说一次方才的事情。”

丹陈子道:“就在昨日,书院发现了一种能以学问养浩然正气进行修行的路径,和以往传统修行中的元力相仿,可做神通,做术法,修行至高处,借诗文激发其中威能!”

一番话说完,不等朱重三反应过来,丹陈子已经宣出半句诗来,“刀剑成兵做军阵!”

在上百双瞳孔的注视下,地面散落的五柄刀剑竟直立而起,钉在地上,其间有刀锋剑锋吐而不露,似乎下一刻就会出鞘杀人。

原本朝堂之上除了特定的人以外是不能出现利器的,朱重三知道,这显然是在他来到之前丹陈子就已经做过一次试验。

他的心头再一次被震惊笼罩,短短两日,已是他过去数年的情绪起伏。

他忽然想起昨日的种种,最后耳边似定格在那位大儒在离开时的一句话上,“他才是往后世上读书人的夫子!”

至此,他的心头又一次开始怀疑张辰的身份,自认识以来,对于张辰的重视就在不断拔高,此刻恨不得马上去问老丈人,“这岂止是您说的特别!”

当特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一个人本身,就说明这个人已是能够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物。

偏偏这样能够影响时代的大事,根本原因是一个赘婿,这听来又是十分荒诞的。

就在他出神的时候,上座那位陛下开始询问朱重三的意见,“重三,你怎么看?”

朱重三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做了一礼应声道:“陛下,容我在再做一些了解。”

他转身看向丹陈子,“夫子,您方才说浩然正气以诗文发挥效果,不知是不是所有诗文都能如此?”

丹陈子颔首道:“理论上说是这样,只要学问够深,浩然正气足够磅礴。”

朱重三追问,“那么,如黑云摧军军溃散呢?”

丹陈子当下就明白了朱重三的意思,这样的诗文针对人物显然不只是一个,而是整个群体,如果这样的诗文能够发挥效果,那么来日在战场上,将是何等的壮阔!

“自然可以,只是如今我等也刚刚入门,待来日修行日久,浩然正气如大江大河,气贯长虹,招手便如百万兵!”

朱重三又问:“这条路径虽如修行,却超脱修行之外,众夫子对此是否命名?”

丹陈子道:“我们已有定论,称之为儒道。”

朱重三转身向皇帝恭贺,“恭喜陛下,这是天佑我大唐!儒道一旦推行,且牢牢掌握在唐国的手中,就意味着接下来千万年,唐国都将比其他任何部族或边陲小国都多出一条修行路径,那就是千千万万读书人组成的修行者,哪怕这种修行法门终将泄露,世人终将全部知晓,但是对一条道路来说,只要快一步,那就是千万步,意味着以后那些势力绝不可能追上唐国!”

一番话在朝堂上回**,身后众多大臣齐齐跪下,口称万岁,恭贺大唐。

皇帝也终于露出笑意,在众大臣的头顶,他的声音如同洪钟,“我唐国四海无敌,如今又有儒道如虎添翼,这不仅是天佑大唐,也是诸位夫子日夜为国操劳。”

他的话音一落,脚下有臣子接口道:“这一切终究是因为圣上英明神武,才有四海升平,才有四海臣服,才有今日儒道。”

皇帝笑意更盛,接着道:“丹夫子,儒道现世,朕要重重赏赐书院!不过,不知这其中居首功者是谁?”

朱重三当然知道这是谁的功劳,但他耳边却听丹陈子道:“回圣上,是我们学院众人潜心钻研的结果,当下只是三分成果,不敢邀功。”

说话的时候,丹陈子不着痕迹瞧了朱重三一眼,朱重三当下明白,丹陈子这么说一定有所隐情。

······

······

朝会之后。

朱重三此时已经想明白,儒道这件事的确不该和恭王府扯上关系。

恭王府现下的势力已经在数一数二,虽庙堂上根基不深,但兵权之重已经足够,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陛下还需要小心翼翼,生怕圣上会觉得恭王府拥兵自重,那时候只怕就离死不远。

他一开始的确想要让张辰进入书院,但那是因为书院本身不代表什么权力,哪怕最后做到丹陈子这种程度,也只是名望不错,并不会对恭王府有什么影响。

可一旦学院学子们也能够修行,也有了一定的修行力量,那么儒道的开拓者就是所有学子的老师,这是何等庞大的一股力量?

一旦让圣上知道儒道的开拓者是恭王府的三姑爷,当下恭王府的处境将会更加紧张。

想到这里,朱重三有些疑惑的是,老师丹陈子一定想不到这么多,而且那几位先生绝不会有吞下张辰功劳的心思,那么今日这番话就是有人授意,这个人是谁呢,是张辰吗?想不到他竟能想到这一步!

“重三。”身后,丹陈子喊停朱重三。

丹陈子正要开口时,朱重三挥手打断,“夫子,回学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