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难以置信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钟楠捏着酒杯沉默了片刻才道,“虽然现在还只是个芝麻粒儿大小的官,但这并不妨碍想做一番事情的心情,不过,东河镇眼下存在的问题比较棘手啊。00ks.”
“是不是头上背着的几百万欠债?”张枫笑着问道,他到东河镇之前就听大舅说过,东河镇政府背了一屁股的烂债,等接任镇委书记之后才明白,这笔烂债究竟有多大,心里对于历任东河镇的当家人,简直佩服到了极处,居然能整出这么大一个窟窿。
“是啊,”钟楠叹了口气,道:“若是这些钱是被贪污了、挪用了甚至贿赂了,都不至于让人如此纠结、郁闷,偏偏这些原因都不是。”钟楠比张枫早来几个月,是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管着乡镇企业局,所以对于东河镇的几百万烂帐,心里多少还有点眉目。
张枫淡淡的一笑,道:“有什么区别?何况,决策上的失误,比贪污**还可恨,危害更大,若只是贪腐,恐怕也搞不出这么大的窟窿吧?再说了,你就能断定,那些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思,都是在一心为公、全心为民?真要那样,又怎么会如此轻率!”
钟楠听张枫如此一说,心思便有些摇动,觉得自己了解到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相,琢磨了一会儿才道:“是啊,若是他们有一丁点儿为国为民的心思,也不会做出那么丧心病狂的决策出来,你看看,挪用四十万扶贫款搞钢厂,结果就支起一个大锅炉,然后‘轰’的一场大爆炸,灰飞烟灭了,只剩下河滩上的一片废墟,投了八十万到电石厂,原本轰轰烈烈的电石厂不到半年就倒闭了,用三十万建养猪场,现在就剩下几间烂草棚和围墙,最离奇的是,最后竟然还是因为资金短缺半途而废了……”
张枫冷笑道:“先后投入一百多万发展葡萄种植,光是考察就花掉了三十多万,如今全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还不足一百亩,而且还在逐年下降;投资五十万建苗圃,结果把全镇最好的一块地圈起来种蔬菜;投资上百万种植桑树,发展养蚕,成活的桑树居然屈指可数……”
钟楠点了点头,道:“当初搞钢厂的那个镇委书记就是现在的新阳市长,发展养蚕的镇长已经是市农林局的局长,建养猪场时的镇委书记如今是东岭市的市长,搞垮电石厂的那位镇委书记,如今却已经是新阳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了。”
张枫道:“都说周安县是块福地,从周安县出去的官员,没有不官运亨通的,就是这么来的啊,便是前镇委书记,虽然没有升迁,直接退休了,可他老人家在县里有一栋别墅,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在国外留学,还是自费的那种,你说,他们没有贪腐,钱从哪里来?”
钟楠闻言微微有些愕然,却是想不到张枫居然对东河镇的事情了解得比他还要细致入微,分析的更是入木三分,他自不知道,好多东西都是孔令奇告诉张枫的,加上张枫本身就是当地人,消息来源自然要比他多得太多,只要留意,总能听到一些传言。
张枫道:“其实,这些烂帐还只是能看到的,看不到的隐形欠账,恐怕也不会少呐。”
钟楠苦笑了一声,道:“正要跟您说这个,今天才知道,镇政府居然还欠悦宾楼十几万的饭钱,今天订餐的时候,老板还跟我说起这事儿,问啥时候能结账呢。”
张枫琢磨了一下才道:“东河镇的现状亟需整顿,财务状况政府那边抓紧梳理一下,就这几天吧,我去一趟省城,找找审计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帮咱们把这些都理一理,不然的话,将会对咱们下一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钟楠闻言沉吟了一会儿才道:“是不是直接让纪委介入?”
他从张枫的话里听出弦外之音,这是要追讨从前的旧账了,不然的话,近千万的巨额债务将成为东河镇群众身上卸不掉的沉重负担,这些责任必须有人来背,但那些从中谋取了好处的人早就已经高升,张枫想要一味穷追,恐怕难度极大,遇到的阻力也可以预见。
张枫摇摇头:“暂时不行,”顿了顿才道:“这时候让纪委或者检察院介入,只会让事情更复杂,查起来更困难。”
钟楠一时摸不准张枫的想法,只好先应承了下来,不过他心里却没有任何的担忧,上面有省纪委书记陈静远的支持,张枫真要一味穷追的话,也不是没有把此事办成的可能。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钟楠也没有真正搞清楚张枫与陈静远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但第一次见张枫的时候是在陈静远的家里,因为当时尚有唐嫣,所以他并未将张枫当回事儿,后来因张枫的事情自己被调换,他才真正的关注起张枫,可惜能了解的东西太少。
张枫并不知道钟楠的心思,而是接着方才的话题,道:“还有一件事,你联系一下电力局,查查东河镇的动力电供应情况,下一步会用到。”
钟楠道:“这个没问题,东河镇曾经办过不少工厂,虽然没有成功一家,但一些基础设施还在的,其中就有两个一万k的变压器,不过现在并未使用,只需要补一下手续就行。”
张枫笑道:“如此就好,可省了不少的麻烦,另外,我打算对咱们镇上的人事进行一番调整,咱们先商量一下,第一步呢,就是先清理编制外人员,东河镇超编制有一百多人吧?”
钟楠闻言怔了一下,微微皱眉道:“可不止镇政府这一百多人啊。”
张枫愕然道:“不止这一百多人?”
钟楠“嗯”了一声,道:“别的先不说,电石厂你知道吧,现在还有三百多人拿工资呢。”
张枫毕竟刚到东河镇,对这些事情了解的还不清楚,闻言有些难以置信的道:“电石厂全盛的时期总共才六十二人吧?这都倒闭几年了,怎么反而变成三百多人了?而且还拿工资?”顿了顿又道:“你别跟我说,镇上其他没影子的企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