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以农为本

“……春日暄和,晴晖入室,匡床闲卧,清梦蘧蘧。梁间燕子呢喃,如老妪之说家常事者,主人朦胧睡眼,口吸烟筒,一室氤氲,宿云相似,呼僮垂帘,唯恐其去,何必远引深山,始有烟霞痼疾哉!”

林铄没想到小小的纸制卷烟,竟然给他带来丰厚的利润,自己在上海开办的这家规模并不算太大的卷烟厂,每月的利润竟也有五、六万两白银。

他在投资卷烟厂后才发现,烟草虽然从明代就传入中国,特别是福建、台湾烟草种植相当普遍,这种东西能为农民提供比粮食高很多的收益。但国内的烟草大多不适合做卷烟,林铄这又急忙从美国引种最新的烤烟品种。

林铄请到了翻译《淡芭菰栽制法》的福建老乡陈益如主持烤烟的引种,在福建和皖南的林氏义庄试种引进的美国烤烟品种。

没想到新式烤烟引种成功,用它与建烟、松烟混合制成的“红双喜”卷烟口感甚佳,比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海盗”牌香烟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自投产之后,竟成热销商品。

林铄一边忙着在汉口、天津、厦门等地开设新厂,一面幻想着如何把后世“中华”、“熊猫”、“苏烟”、“大红鹰”、“大前门”等著名香烟品牌一网打尽。

林铄在丝、茶、林木等行业一直在推行一种类似后世农场化管理的方式,在各地建立林氏义庄,在林氏义庄雇工给够拿到保障最低生活的薪水,其后还能按照所负责管理的农地收成拿到相应的提成。这样义庄的雇工一直比较稳定,这个年头能得到一个能使一家人生活无忧的工作也是让人羡慕的事情。

这使得大多数林家的农工有很强的归属感,最少这里能保障每个人都吃上饭。

大规模的集约经营使得林氏义庄有着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比如这两年生丝行业市场低迷,大多数蚕农辛苦一年却有时连本钱都会亏蚀进去,但林氏义庄却能保持稍微的赢利,而且通过不断改良桑蚕品种,再加上自己开办的缫丝厂逐渐开工,林氏义庄的赢利能力越来越强。

国之富强,以农为本。

但林铄的这个以农为本却和封建统治者们所提出的口号从内容上相去甚远。实际上林氏义庄所出产大多为经济作物,粮食生产连维持自己都不可能。

林铄很是郁闷,自己花费巨资投入的工厂个个都见不到效益,沪东船厂在勉力维持,煤矿和铁厂离改造成功还遥遥无期,纱厂这两年行情也不好,反而是倒买生丝、桐油、樟脑等农产品一直生意不错,难怪这年头朝廷大力鼓动,还是没有多少人肯将资金投入到实业中。

还是做买办来钱容易。

办工厂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奇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甚至是连熟练的技术工人都不好找。

江苏沿海,由于长江和黄河古道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海滩每年都会按三、五十米甚至更高的速度延伸发展,形成大面积的沿海或沿江荒滩。张謇在甲午战争时由于督办地方团练,见到海门等地的大片荒滩就动过围滩兴垦的念头,不过当时由于财力不继,只得作罢。

现在张謇算是手中有了资金,而且还有林铄这么一个大财东在身后鼎力支持,在刘坤一的支持下,朝廷于庚子年秋同意其在通海等地围滩兴垦。

在林铄的支持下,张謇集资一百万两白银,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林铄这次不知怎么却一反常态,出资六十万,控股垦牧公司。经过一年多清理产权,通海垦牧公司取得了通海两地九万公顷沿江荒地的产权及崇明岛约两万亩滩涂之地。

林铄与负责勘测的江导岷等人骑马沿着崇明岛转了一圈,清末时的崇明比后世要小一半,大约有四百多平方公里左右,策马而行,岛上荒滩距江边约有三、四里地,土质还算肥沃,不过到处芦苇丛生。

要想将这些滩涂变成良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进行围堤造田,在这个年代,这一切都要人工手挖肩抬来完成。

林铄知道,仅仅一个崇明岛,后世的人口就有六、七十万,而不是现在岛上只一万余人,包括通州、海门和启东等地,可以养活上千万人口,如果将这些人口有效地组织起来,这将是一个且有很强大凝聚力的团体,如果运用得当,将足以左右天下。

数百万的垦民,足够提供二十万的合格兵源,林铄骑在马上,心底涌起一阵豪情,也许今后的道路,就将从这片土地上开始。

从吕四到通州,林铄整整转了一个多月,这才回到了唐家闸的大生纱厂。

见到张謇后,马上商议起了屯垦事务,两人对于屯垦的方式略有分歧,但经林铄详细讲解,张謇立马体会到了这种类似后世军垦的方式其中的优点来,人员统一管理调配,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做成更大的事情。

随后提及具体实行,便觉出头绪繁多,首先是招募垦民,好在现在大清国游民很多,这个倒不是很发愁,按照林氏义庄的方式,管吃管住还每月发给零用钱,只怕会有饥民打破头都想挤进来。但还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提前进行,比如开荒围堤所使用的工具、推车等,围堤需要的石料等,最为头疼的是数万公顷荒地,需要的耕牛骡马等牲畜就不是小数。

另一个方面是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这一方面张謇开办起了通州师范学校,其中就设有农学分科,林铄又答应每年再捐助二十万银元以将通州师范学校的规模扩大一半,另外还将在校内设立工业技术学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这方面舍不得花钱是不行的。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苦难的开端,从庚子年的四月开始,北方就闹起了“拳乱”,很快义和团席卷北方,最张酿成一场大乱。

在南方,除了偶尔有地方也闹起拳民,总的来说相对还比较安定。

正是春茧的收购季节,但各地丝行谁也不开门,朝廷要和洋人开战的消息弄得各大洋行纷纷暂时停业,有些洋行的老板索性就此离开了上海。

各大洋行停止收购,各地春茧卖不出去,每担上好的生茧已经跌到了二十七两白银,蚕农们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损失惨重。

就这样的行情还是有价无市,因为没有人敢在这时候出手。

林铄知道战争很快就会发生,但战乱只会局限于华北,国内大部分地区只是在局外看看热闹。他打开金手指,开启了作弊模式。

他找到了大生纱厂的股东之一蒋锡坤,“蒋先生是湖州人?”

“嗯,有什么事?”蒋锡坤是南浔首富刘镛的女婿,原籍也在南浔,见林铄来到纱厂,颇有点意外。

“今年的新茧价格低得有些离谱,我想做一回大盘!”林铄开门见山。

蒋锡坤看了林铄一会儿,又想了一下,这才慢慢说道:“白老虎吃人,林东家心里可要作好准备!想当初胡雪岩诺大的家业,也都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再说我早已不干这一行,行情也吃不太准。”

“这事我已经决定了,就是想请先生帮忙联络一下,资金的问题我已准备好,这方面倒不用担心。”

“好吧,按理说行市这么低,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只不过怕洋行不收货,压不起啊。你既然说得那么坚决,我就暂且帮这一回。”蒋锡坤说道,“如今世道混乱,你得做好货在手上砸一两年的准备!”

林铄将手下各商行的人员都派了出去,利用蒋锡坤在丝行的人脉,在整个春茧收购期内囤积了近五十万担的生茧,这已经差不多是两江地方一大半的春茧产量。

到了六月中旬,英美等国与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护保”九条章程,规定长江范围及苏杭地方各地督抚负责维持治安,禁止义和团在南方漫延。

六月底,慈禧下旨对十一国列强宣战,南方各督抚拒不奉诏,八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西太后狼狈出逃,此后慈禧将脸一变,下旨各地平息义和团暴乱,“义民”转眼变成乱民,义和团运动很快被镇压。

林铄却在这段时间又囤积了大约二十多万担夏茧和大量的生丝。

到了九月初,当初因惧怕义和团而逃离的外国洋行又回到了上海,再开始进行往年的生意时,这才发现市面上的丝茧已经年剩不多。

由于庚子变乱和欧洲产丝区病害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生丝供应不足,造成丝价高企,每担生丝价格已经从平均六百多两白银暴涨到近一千一百多两一担,而蚕茧价格也从正常的六十两白银上涨到一百多两白银一担,这样的价格一直延续到辛丑年的新茧上市地开始逐渐回落。

林铄一直在缓慢的出货,即不让洋行能够轻易收货,又让其不至于断顿,一直忙到春节前,他才将手中的存货出尽,盘点下来,除却费用开支,每担生茧林铄要赚到六十多两白银,在今年的投机中,居然一下赚到了四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难怪这么多有钱的买办们不肯投资实业,投机生意的暴利是如此诱人。

在生丝销售中他又发现一个可怕的问题,产自中国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品质和价格都低于日本的东洋丝,日本生丝出口已经逐渐赶上了中国。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开始主抓生丝和茶叶出口,并在1890年左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平均的生丝质量就超过满清生丝,制茶业也全面采用机器化生产,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丝出口国和第五大茶叶出口国。等到了191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每年的生丝总产量达到了12460吨,出口总量为9462吨,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75%。

日本四大财阀在当时几乎都是靠生丝出口所赚取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其他工业,扶持重工业,慢慢过渡为一个工业强国。日本的生丝业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并击败满清的生丝业,甲午战争的功劳占据了一半,另一半则属于日本京都府。1868年,京都府设立了西阵物产会社,负责救济贫困的丝农和织户。明治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相当于化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所。

1870年,设立养蚕场,推广新蚕种和新技术;1871年,设置畜牧场,推广新牛种和绵羊,派人前往法国学习新织丝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日本。尽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由于太平洋暖流和西亚利亚寒流在这里交汇,雨水充沛,使得日本的桑叶资源异常丰富。这是日本生丝业能够崛起的关键。为了发展丝业,日本人砍伐了大量树木,种植桑林。随着京都丝业的发展,日本较有实力的财阀都迅速以此为模板,利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财力在整个日本推广开。

1878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726吨,总产量为1226吨清制205万斤,尚不足江浙两省一年产量的1/3。

1883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347吨,总产量为1682吨。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间,日本生丝出口总量达到6750吨,无论是数量和平均质量方面都正式超过清国。

1910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0462吨,达到了世界生丝出口总额的3/4,为清朝的六倍,而这就是日本经济最为关键的出口物资,为日本换取了大量外汇和黄金,支撑起日本走向近代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要想战胜日本,首先要在生丝和茶叶贸易中提高竞争力,以抑制其发展的动力。

林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多少都会有一些成果。

在中国现在推广机器缫丝目前还有很大的阻力,国内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产销一体。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总是自家养蚕,自家缫丝,这就要养活一大家子许多人手,因为做丝从煮茧开始,手续繁多,缫丝以后“捻丝”、“拍丝”,进练染房练染,纬丝捻成经丝,还有“掉经”、“牵经”等等名目,最后是“接头”,到此方可上织机织成绸缎。

一旦出现了机器缫丝厂,茧子由机器这头进去,丝由那头出来,许多农村原来的手工工人,因此而失去了饭碗。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恃此为副业,如果机器缫丝盛行,大家都没了生计。

林铄选择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将一千多台缫丝机分散布置在蚕农集中的地方,每个加工点有数台到十数台机器不等,在缫丝期间雇佣那些农妇进行培训,然后由她们进行操作,这样农户也有一定的收入,也一定程度减小了蚕农对机器缫丝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他在大力招揽和培训人才,培育和推广优良蚕种的养殖,并与家户签订了供销合同,保证饲养优良蚕种的产量,并在收购价格上予以适当的优惠。

林铄以初级合作社的形式勉力进行着优良蚕种和科学养殖的推广,逐渐有了一定的成效,另一个附带的好处是他也渐渐控制了江浙地方的蚕茧源头。

这种方式又在茶叶的生产中逐步被采用。

经过数年的努力,原本一直在下滑的中国生丝、茶叶贸易额慢慢见到了一点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