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绝命诗。他12岁参加反清斗争,16岁不幸被俘。

夏完淳被俘后押至南京受审。提审时,他惊愕地发现审判自己的竟是明朝叛官洪承畴。

洪承畴原是明朝的一个总督。清军南下时,崇祯皇帝曾命他率军抵抗,结果全军覆没。崇祯帝及满朝文武还以为他已战死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大力表彰他,谁知他却早已当了叛贼,死心塌地地为清王朝卖命了!

洪承畴以为夏完淳不认识他,以长者的口吻对夏完淳说:“小孩子家懂什么造反,还不是让那些叛乱之徒硬拉去的?你要是肯归降大清,我保你做官。”

夏完淳感到既气愤又好笑,苟且偷生,真是叛贼的逻辑。于是,他装出不认识洪承畴的样子,决定嘲弄一下这个叛贼。他回答说:“我年龄是小,可我有自己的志向。你们都知道我们的抗清英雄洪承畴吗?他奋勇抗清,宁死不屈,很有气节,我年龄再小也要做他那样的人!”

听了夏完淳的话,洪承畴在大堂上真是如坐针毡。这时,有人告诉夏完淳说:“大堂上坐的正是洪大人,你不要再顽抗了!”

夏完淳还是装出无知的样子,指着洪承畴的鼻子骂了起来:“胡说!洪老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晓。你是哪来的贼子,竟敢假冒洪先生,玷污他的名声?只有你们才是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你们认贼作父,投降清廷,应人人罪而诛之!”

大堂上的洪承畴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又不便发作。他无地自容,只好用颤抖的声音喊道:“把他押下去!押下去!”

夏完淳没有直接骂洪承畴是叛臣,反而有意假装称他是忠臣,这种正话反说的战术,将“为国捐躯”与“卖身投敌”形成鲜明对照,以高尚反衬卑劣,用刀子般的嘴揭露了叛臣的丑恶灵魂。这种攻击十分凌厉,比正面直接进击的效果更胜一筹。

正话反说相对正话直说来说要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可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对上级的直言正谏容易触怒对方。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当劝谏的对象为封建帝王时,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有人便以“正话反说”作为攻心的一种手段。反语进行劝谏,古书中记有许多趣话。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很精彩的例子。

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死了,齐景公非常生气,要把看管马厩的人处以四肢分裂的酷刑。恰好晏子在齐景公身边,他摇手制止,对景公说:“恕臣冒昧,主公可知古时候的圣人尧舜,在将人四肢分解时,先从哪个部位开始吗?”

“从……从……”尧舜是圣人,圣人当然不可能将人处以四肢分解的酷刑。晏子故作此问,是为了制止齐景公这种专横的行为。因此,景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厉声对左右命令:“把这个家伙抓进牢里。”

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人被抓进牢里,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犯了何罪,下狱之前,我来向他数说罪名好吗?”

“好!”齐景公回答。

晏子非常严厉地对看管马厩的人说:“你仔细听着,你犯了三条重罪。第一条是工作不用心,连一匹马都没有看守好;第二条是使主公最心爱的马死掉了;第三条是由于主公的爱马死了,主公不得不将你处死,这件事如果张扬出去,所有舆论的责难就会集中到主公身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也会以此为笑柄。你就是犯了这些罪,所以才被抓进牢里,你现在听明白了吗?”

晏子的话,齐景公听到了弦外之音,长叹一声:“夫子,放了这个人吧,别因为他使寡人背上不仁的罪名。”

晏子谏君有方,使这个无辜的看马人免除一场灾祸。

在生活与工作中,有时由于场合因素和人际关系等原因,对于对方的评判或反对意见,坦言辩驳并不合适,这时不妨采用正话反说的技巧。正话反说是话中有话、绵里藏针的攻心术,即用表面肯定而实际带有反对、评判意思的话来含蓄地说服对方。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的一点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谈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正话反说”毕竟是一种讽刺性的表达方式,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语意的轻重和火候。既不能过分隐晦,令对方不能顺利领会话中的“话”,也不能火药味太浓,以免伤及对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