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之谏伏死而诤
历史上不少直言劝谏的人,到最后被皇帝给诛杀了。一个正直的臣子劝谏皇帝,往往都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那些人就要反对。如果皇帝稍不明智,听从了小人的谗言,可能就会对这些忠臣、争臣进行惩罚,甚至会把他们杀头,所以古人讲“武死战,文死谏”,武将一般是死于杀场,文官通常是死于劝谏,劝皇帝改过,触怒皇帝就会被斩首。
《左传》讲:“伏死而诤”,即能够拼死劝谏的人是真正的忠臣。就像明朝的海瑞,刚正不阿,有非常廉洁的操守。在任期间,专门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也得罪了很多人,以致被迫害,被关进监牢。像这样的忠臣,皇帝如果能够纳谏,自然就是国家的福分。
海瑞经历几个皇帝,有的能够任用他,有的皇帝听信谗言,不仅不用,还把他关起来。但是海瑞自己不论顺境、逆境,都存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能够“伏死而争”。他劝谏皇上,惩治贪官污吏,对自己的安危全然不顾,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很多这样的忠臣,这是国家的福报。如果国家领导对这些忠臣排挤,甚至杀害,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所以一个领导他要有雅量、有智慧才能够听得进劝谏,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好话,不好听的话有时反而对自己、对国家最有益。
◎朋友忠信劝谏善导
劝谏者的心态,唐玄宗注解“士有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受忠告”出自《论语》“子贡问友”。刚才谈到“益者三友”,子贡问到关于朋友的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对朋友劝谏,跟劝谏君王、劝谏父母不同,要有忠告,即说明他的过失,希望他能改过。而最重要的是“善道之??,“道”是导的意思,导引,善于导引朋友改过。如果朋友不听从,那就要停止,这是跟朋友的相处之道。朋友不听还要劝导,彼此的关系就会尴尬、疏远,甚至僵化,这叫“自辱”。所以对朋友劝谏,通常事不过三,劝一次不听,最多再劝第二次,不要劝第三次,到第三次就可能自取其辱了。
◎亲过子谏号泣无怨
而对于父母、对于领导就不一样。对于父母,《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所以父母如果有过失,我们要想方设法,不厌其烦地劝谏。即使听不进去,也要在父母欢喜时,方便善巧的劝谏,促使父母改过自新,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跟劝谏朋友不一样,对朋友要“不可则止”,不能够“谏不入”。对父母一次又一次,“谏不入,悦复谏”,哪怕是父母发怒了,打我,惩罚我,也“号泣随,挞无怨”,哭号着也不舍离父母,心里也没有对父母的怨恨。这一点对父母、对于领导、对于君都是一样的,因为孝和忠是一体。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跟着父亲李渊行军作战。有一次,李渊有一个错误的军事方案,李世民知道这样做不行,就劝谏父亲不要用这个方案,但是李渊不听劝谏。李世民还是一次次的劝谏,最后李渊恼羞成怒,再劝就要杀头。结果行军前的晚上,李世民就在军营外放声大哭,悲痛欲绝,他父亲感动了,冷静思考后,终于改变了方案,才没有导致全军覆没。这就是“号泣随,挞无怨”,对父、君都是以这种心,就是孝心,也是忠心。真正能够劝谏父母、领导,不使他们陷于不义,就是尽孝、尽忠。
谏诤章就分享到此地,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