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来得罪吧”
1984年11月1日,在我国实施百万大裁军前夕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说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快30年过去了,“还是我来得罪吧”这话越琢磨、越品味,越觉得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由此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10个老翁相约某日各携一壶自家酿的美酒,聚在一起时共倒在一只坛子里,然后来个一醉方休。一个老翁想,反正是掺在一起喝,我不如带壶水去,谁也不知道。于是,他携带一壶开水赴约。最后,10个酒翁围着酒坛一喝,发现全部是白开水。大家相视苦笑,彼此心知肚明又不肯说破,还自欺欺人地称赞:“果然好酒”。
时下,这种是非曲直心里全明白,就是不愿把问题戳穿得罪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比较普遍。有的领导干部“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信奉“少管闲事为佳”的处事之道,听到问题当聋子、遇到问题装瞎子、碰到问题做拐子,就是不把问题放到桌面上,更不愿说出半句硬气的批评话。还有的把当“好好先生”作为为官之道,世故圆滑到了极点,当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时,在“尽好职责”与“不得罪人”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他们又常常以“好人”的面孔、“温情”的形式,包容了许多“不好”的人和事,搞得庸俗哲学泛滥,“潜规则”盛行,丝毫没有一点正气。这种“不愿得罪人”的观念,就像一副沉重的脚镣,严重制约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思想作风建设。
从“好好先生”自己的角度看,其实他们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有悖于党性原则的,但为了自己头上的那顶“乌纱帽”,而使信念让步于利益、规则让位于变通,又时常放弃职责来搞个人所谓的“群众基础”。还有的自身不干净,担心“敲了别人的鼓而引响了自家锣”。因此,他们害怕面对问题、正视矛盾,而是宁愿遮着掩着,只求糊弄上级或公众。而从结果看,凡事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最终未必能换来很好的“群众基础”,赢得很高的“群众选票”。因为,群众心里很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看似为了别人的面子,而实质是为了自己。这样没有原则的“软骨头”,是很难获得别人好感和尊重的,即使是那些曾被“照顾”过面子的人,内心也是很鄙视他们的。
当然,强调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并不是说就不讲究工作方法,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不分青红皂白地吹胡子瞪眼睛。这里,关键是要有个原则,对那些触犯党纪国法“底线”的问题,该得罪的就要当“黑脸包公”。面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再讲究什么方法、注意什么态度,也是无法感动他们的,甚至会被认为软弱可欺。而从根本上说,如果不敢坚持真理,势必会助长歪风的蔓延;如果不愿得罪少数人,势必会得罪大多数人。无论是位尊权重的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党员,都应该放下“不得罪人”的思想包袱,勇当啄木鸟,及时发现和纠正身边的问题,让我们的政治生态更加清明。
“明月清风本无价,源头活水堪涤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歪风邪气、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对不合理的“土政策”、见不得阳光的“潜规则”,敢不敢叫响“还是我来得罪吧”,这既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试金石”,也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