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认为容忍孩子撒娇,他们就会变任性呢

“允许撒娇”和“溺爱孩子”的区别

究竟该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的要求,是让很多家长感到烦恼的问题。

“如果什么都允许,孩子会变得任性吧?”

“孩子总是说‘妈妈帮我!’,我真的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帮,什么不该帮。”

我经常能从前来参加讲座的家长口中听到类似的烦恼和担忧,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孩子的撒娇。

我认为,家长们之所以认为不该惯着孩子“撒娇”,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妨碍孩子独立自主,对“撒娇”这件事,他们有一种负面的印象。

确实,如果孩子面对那些明明平常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还向父母撒娇说“帮帮我嘛”,那么父母可能会脱口而出“自己来!”。

但是,“允许撒娇”和“溺爱孩子”是不同的概念。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吧。

“允许撒娇”是配合孩子的脚步,满足孩子情感诉求的行为,例如:

●在孩子做不到或遇到困难时帮他们一把,或者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满足孩子想让父母抱、想让父母听自己说话、想让父母多关注自己等这类情感方面的诉求。

“溺爱孩子”是从大人的需求出发,代替孩子完成他们自己该干的事,满足孩子物质诉求的行为,例如:

●为了避免孩子弄脏衣服或因为动作慢而浪费时间,大人替孩子把事情提前完成,或者在孩子做事时过度干涉;

●不让孩子学着忍耐、克制,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简而言之,“允许撒娇”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积极参与”;而“溺爱孩子”则以大人的需求为优先,可以说是一种“以大人为中心的消极干涉”。

实际上,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尽情地撒娇,其实也能帮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

真正的独立离不开“撒娇”

为什么对孩子来说“撒娇”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呢?

在1岁半至2岁左右的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萌发。他们会逐渐认识到“父母(或养育者)和自己是有着不同人格的独立个体”。产生自我意识后,孩子会越来越频繁地说“不要”“我要自己来”之类的话,对此,家长们往往也会感到很困扰。

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所以他们并不会就此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起来。

想自己来(想独立)→但感到不安(想向父母撒娇)→可还是想自己来(想独立)→但果然还是感到不安(不想离开父母的身边)……

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其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中反复上演。

孩子自己迈出一小步后,会回过头看看,这时发现父母正在身后以温暖的视线守护着自己……通过这样反复确认,他们才能慢慢放下心来,继续一个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所以,孩子之所以想向大人撒娇,之所以会说“帮我做嘛”,也许只是因为他们还正处在反复确认的过程之中。

如果家长过于希望孩子尽快独立起来,从而在孩子向自己寻求帮助时强硬地拒绝,并严厉要求孩子自己完成,那么孩子心中的不安就会越发强烈,进而会更加依赖父母。

因此,如果家长能够回应孩子的撒娇并提供帮助,和孩子共同克服困难,给予他们温柔的话语和视线,在一旁默默守候,那么这些想要独立起来的孩子也能够受到鼓舞,坚定独立自主的脚步。

另外,孩子想撒娇的信号并不局限于“抱抱”“帮我”之类简单易懂的话。或许他们会无缘无故地欺负弟弟妹妹,故意做让大人头疼的事,对父母说“讨厌妈妈/爸爸!”……这些行为大多都缘于孩子“想撒娇”的心理。

如果家长注意到了这一点,请别被孩子言行举止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增加与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或对话,让孩子充分地向自己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