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手记:
吃饭的时候,儿子总是喜欢拿着勺子敲桌子,我看到后就批评儿子。可是,孩子的妈妈却总是护着他,这让我很担心,就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可是后来我看了一些有关3岁孩子的故事,发现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教育孩子。后来,儿子再拿着勺子敲桌子的时候,我就顺水推舟:“宝贝,来再敲敲这个,听听声音是不是一样。”我示意他敲其他的盘子。
“这个声音好听。”儿子说。
“怎么就好听了?”
“声音更响。”
“怎么个‘响’法?”
“‘梆梆梆’的声音。”
“那你换用筷子来敲。”我提示道。
“啊,啊!”他一边敲一边跳,“这声音听起来尖尖的,像妈妈的声音。”
“那刚才‘梆梆梆”的声音又像谁的声音呢?”
“像爸爸的声音,粗粗的,响响的。”他想了想说道。
“嗨,你的耳朵可真灵!”我夸奖着。
我们继续用不同数量的筷子敲着盘子,比较着所发出的声音的细微差别。
训练孩子的感官,提高他的听觉能力,是提高智力的基础,是早期教育的必修课。它可以培养孩子听觉的敏感性。不要随意斥责孩子“捣乱”,在一个看似捣乱的动作中,蕴藏着教育的内容。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听力对语言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孩子1~3岁的时候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而这期间,孩子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听为主,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听力跟不上发展,以后必会造成语言发育障碍而导致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而影响智力的发育。
聪明的母亲,在孩子呱呱落地之时,就通过听力给孩子传达爱的思想,从简单的语言,到悦耳的童谣,这种让孩子通过他耳朵的交流来感受到周围陌生世界的存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活动。孩子牙牙学语时,母语的这种参与对孩子智力发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听着妈妈的话实现的,而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是最先通过他的听觉实现的。
听力的培养,是孩子智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家长要创造多种条件,利用更多声音和语音来刺激孩子,来帮助孩子的听力快速发展,到3岁的时候,随着孩子听音、辨别语音的能力逐渐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也逐渐完善。
一位母亲在总结孩子听力训练时做了这样的描述:
儿子2岁半上了音乐学院的附属幼儿园,从3岁开始幼儿园就练习孩子们的听力了。由于一年后幼儿园只能一周接一次孩子,于是我们转了幼儿园。新的幼儿园虽然也有钢琴课,但是已经没有视唱练耳了,只是一对一的钢琴弹奏课,于是他的听力还停留在以前的这个水平,他能听辨出3个音的同时弹奏。算起来孩子也就学习了半年的视唱练耳,但是可以看出这半年的视唱练耳让孩子受益匪浅,从他的一举一动中,我都能看到孩子越来越聪明了。听别人说要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教育,从对儿子的教育上来看,我认为孩子在3岁或者更小的时候是听力敏感期。如果这时候能够着重训练孩子的听力,势必会事半功倍,能够培养出一双敏感的小耳朵,更能让孩子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人的说话声、汽车的轰鸣声、电视机的声音、音像店传出来的音乐声、刮风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经常能够听到的声音,也是孩子通过声音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多让孩子听听外界的声音,对孩子以后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这些自然界中的声音以外,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听觉环境,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培养孩子的听力。
第一,让孩子睡觉前听一些幼儿文学作品。
针对幼儿所出版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经过幼儿专家提炼加工过的语言,这些都是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等特点。孩子在睡觉前听一些幼儿作品,对孩子语言发展、语言艺术兴趣的培养、语言的模仿、语言的创作发挥都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入眠。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会储存大量可以供他模仿的语言样本,还会让孩子的词汇量、语言的流畅得到很大的发展。
3岁的孩子已能够听连续性的故事了,所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稍微长一点的故事,更能启发孩子的智力,如:《拔萝卜的故事》萝卜长得太大了,老爷爷没办法独自拔起来,所以一个接一个地请了奶奶、孙子、狗、猫,最后还请了老鼠,大家一起合力才把大萝卜拔起来。《钓鱼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小熊和小狐狸比赛钓鱼,可是小狐狸耍小聪明,虽然他桶里的鱼很多,但猫裁判却判它输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奇的小火车》,小火车一直住在铁轨上,他很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他来到公路上,招呼人们来坐火车,人们从来没有在公路上坐过火车,就都跑来乘坐了。小火车载着人们走过田野、走过了小河……看见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玩得可开心了。
但是在给孩子听这些作品的时候,不要给孩子选择那些故事情节紧张、内容过于悲伤的作品,因为一个3岁的孩子很难掌控他的情绪变化,孩子很容易受这些作品内容的影响,这些作品会让孩子心情紧张、精神亢奋,孩子也很难入眠。
第二,听音乐。
3岁宝宝有更高的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音乐能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快乐活泼的音乐使宝宝心情愉快,如《说哈罗》:“很高兴你就说哈罗我们一起唱呀,大家一起跳呀围着圆圈一起欢笑说哈罗!”《数高楼》:“一二三四五六,四五六七,我和爷爷数高楼,爷爷和我数高楼。”《手和脚》:“我有两只手,两只手是好姐妹,举起右手转圈圈,举起左手转圈圈,左手右手拍一拍。”《好奇的小蜜蜂》:“好奇的小蜜蜂,小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春天花园里。”安静的音乐使宝宝心情平静,如来自生活的口琴艺术家——赫德图斯曼的《仰望》,声音如同花瓣,洒落在你那尘封的心头,用口琴音声与你心灵的相契,让心灵的梵音有另一番的诠释,用他那美妙绝伦的口琴声诉说着紫竹林的天空,他的琴声犹如天籁之音!这个时候的宝宝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他们听音乐时最注意的往往是表现主题的特征性因素。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的不同,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孩子播放。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家长要在平时多留意孩子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选出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比如说多给孩子放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然后引导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跳舞,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听觉世界,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节奏感。
第三,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自然界中有丰富多样的声音形式,如风声、水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等等。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听,边听边给孩子解释这是什么声音,并给孩子出示一些相应的图片,给孩子一个听、看、说的综合学习方式,让孩子对声音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随着孩子听力能力的增强,可以一边听声音一边引导孩子辨认发声物体,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练习听力的游戏,让孩子听过一种声音后,就试着模仿发出这种声音,比如一些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小动物的声音很容易激起孩子模仿的兴趣,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不但丰富了孩子的听力世界,也使孩子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另外,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利用家中容易发声的物体制造一些声音给孩子听,比如说,爸爸可以拿出自己的钥匙链在孩子面前晃一晃,通过钥匙发出的声音告诉孩子,这是钥匙,是用来开门的,同时也让孩子模仿钥匙发出的声音,从中培养孩子的听力意识,提高孩子的听力和语言的水平。
第四,多跟孩子交流,提高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能力。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跟人的交流密不可分的,因为孩子最初的语言都是通过爸爸和妈妈的直接传授学到的,孩子如果跟人交往少,易沉默寡言,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很不利。
早期的孩子并不是整天都在睡觉,孩子在睡醒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关注他,需要和他说话,需要给他关心、抚摸等听觉、视觉、触觉方面的刺激,这样,孩子会感觉心情愉快,还能促使孩子大脑中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发展。
对孩子进行听力培养的重要部分,就是父母的声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虽然孩子听不懂父母说的是什么,但是父母的声音可以对孩子的听觉器官产生刺激,孩子最初的听力就是从父母的声音中慢慢成长的。父母对孩子的说话、唱歌、笑声中产生的刺激,不仅会促进孩子听力的发展,也会对孩子未来的语言学习有大大的帮助。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跟孩子多交流,不管是在吃饭、睡觉、洗澡等等的过程中,只要能跟孩子说话交流,就要尽量去跟孩子说话,从交流中刺激孩子听力和语言的反应。
随着孩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一个3岁的孩子所接触的人和事也逐渐扩大,孩子脑海中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正是对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家长更要主动地跟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在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丰富的语言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模版,孩子的语言能力将会更快地提高。
第五,家长要给孩子做好倾听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使孩子的听力更好地成长,就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家长也要给孩子做好倾听的榜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比如说,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的身体要完全面对孩子,微笑着注视着孩子的目光,表现出明显的关注。
很多家长都能在孩子早期的时候投入很大的热情和关注,孩子每多学会一个词语,家长都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等孩子长到3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孩子逐渐长大,他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大大提高,也许是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关心逐渐减少,有时候孩子没完没了重复很多家长听不懂的话,家长就会失去耐心,把孩子冷落到一边,忙自己的事去了。其实,这时候更应该倾听孩子的那些听不懂的话,解决孩子的问题,给予亲切和蔼的关爱,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倾听的习惯。如果家长确实因为其他事没时间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话,也要给孩子讲清楚原因,让孩子先玩会儿,一会儿再来听他说。
家长做好倾听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言不语,继续玩着手中的玩具,或者是一会儿跑这儿,一会儿跑那儿的,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之间,这种不注意的倾听,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不良的倾听习惯,也会严重影响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的交流。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让孩子同样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