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人的要求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小要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恶性竞争,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我们要加强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一般抗**力差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不足。为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设法控制孩子的占有欲和占有量,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将孩子贪玩贪吃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比如,当孩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奖励他吃的和玩的,而是一本书、一张图书馆的借书卡、一张博物馆的参观券等,让孩子用开阔的眼界来淡化**的吸引。这样的培养,让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也能够抵御得了。

特别提醒:

面对**,我们不仅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怎样辨别**,让他们了解美丽**背后的陷阱,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巧妙地延迟满足,有助孩子控制

教育孩子,从小事抓起,孩子的第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容易满足,也绝不能满足!每一个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坚决拒绝,暂时不能满足的合理要求,或可以满足但也可以缓一下的合理要求,也要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接受父母的安排。

——东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在一次给幼儿园家长的培训中,最后,让妈妈们反映情况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信息。

一些妈妈反映自己的宝宝性格急躁,想要什么妈妈就得给他,妈妈动作慢一点儿,他就大哭大闹,一点儿耐心都没有。

有些妈妈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对什么东西都不懂得珍惜,刚买一个新玩具,玩了没几天就扔到一边,不喜欢了就乱扔乱摔。

一些妈妈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做事经常三心二意,有时候说上公园,走到半路不知想起什么就不去了。

有的妈妈说自己家的宝宝特别以自我为中心,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事事争抢,不顾其他小朋友。

有些妈妈说自己家的宝宝要东西的特别强,跟着大人到超市,看见什么拿什么,如果大人说他,他就坐在地上耍赖不起来。

有些妈妈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很脆弱,不能忍受一点儿挫折,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受不得一点儿委屈。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

妈妈们在为宝宝们的表现担忧,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孩子这些问题的办法。其实,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一种恶性的循环中,给予孩子越多,孩子就越不满足;孩子越不容易满足,我们就给予得更多。我们让孩子陷入“超量满足、超前满足、及时满足”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不珍惜我们的付出,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将来,我们的孩子的将会变得越来越大,那时我们又拿什么去满足他们呢?

所以,我们需要“延迟满足”孩子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了解什么是“延迟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

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的时候,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他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抑制冲动,控制自己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持之以恒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延迟满足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如何巧妙地使用延迟满足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他们已经能听懂一些道理,如果我们对他们讲“要等一等”,他们也基本明白“等”的含义。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他多体验,把延迟满足的时间从几分钟延迟到一两天、四五天。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超市里很多好吃的东西,很可能要拿起来立刻吃,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宝宝,超市里的东西要妈妈付了钱才能打开吃,你等妈妈付完钱再吃好吗?不然妈妈会被罚钱的。”虽然孩子小,但是只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懂事,学会控制自己的。

如果孩子要去吃肯德基,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个条件,比如一个月只吃一次,孩子答应之后就可以去,但我们绝对不可以临时变卦,去吃的时候说肯德基是垃圾食品,而改成吃面条或饺子。

如果孩子在喝完热奶之后要吃冰激凌,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经鼓鼓的了,再吃冰激凌就装不下了。妈妈答应你,再过1个小时,一定让宝宝吃,好吗?”这样的说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身体,给他一个希望,不至于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强硬拒绝,又能控制他们吃的,让他们学会等待。

我们带孩子去小区的健身区玩,孩子要玩秋千,而秋千上已经坐着一个小朋友,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不玩了,咱们再去玩,好吗?”我们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有人在玩,咱们不等了,去玩别的。”这样就会丧失让孩子学会等待的好机会。

特别提醒:

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有一点我们要引起注意,我们不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去制约孩子特别喜欢的,这样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分清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我们要适当满足孩子,不要一概延迟满足。

绝不纵容孩子,不应该得到的一定不要给

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纵容会有失尊严,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放任得使之胆大妄为。

——徐娟

很多妈妈发现,孩子到了两三岁,开始变得越来越任性了,如果一件事情不如他们的意,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他们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也见过?

刚让宝宝睡下,不知什么原因,他就生气地爬起来,跺着床大哭大叫;

孩子洗澡的时候非要玩玩具或用瓶子玩水,说了好几次,就是不听,还把水弄到我们身上;

到了超市,见到什么就要什么,不听大人的劝说,大人说他两句,他就坐在超市的地上打滚;

早晨起来,赖在**不起来,好不容易穿上衣服,却为吃早餐大闹脾气,不喝牛奶,非要喝豆浆;

……

妈妈看到孩子这样一定非常生气,可通常又没有办法,如果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他们会一直哭闹下去,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我们让步,否则孩子“倔脾气”一上来,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妈妈们苦恼地说:“我们家孩子,好起来特别乖,闹起来拿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真是太任性了!”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如此任性

孩子的任性是一种不良的性格,一方面是由于孩子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的所为,另一方面是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常常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纵容他,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们以为只要自己想要的就能得到,得不到就采用哭闹的方式达到目的。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几种情况,都是平时我们对孩子太过纵容,让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大哭大闹。

◎父母要端正心态,懂得纵容的危害

其实,我们给孩子自由,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流。我们只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包括无理要求。而且,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礼,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另外,孩子学会了用任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长大之后也会用这样的方式与人相处,必然会遭遇很大的挫折和打击。

我们可以满足孩子一时的要求,却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当他的贪欲越来越大之后,会不择手段得利,甚至走入犯罪的深渊。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应允孩子不停的索求。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自私的暴君。

我们要知道,纵容孩子,不但害了孩子,还会让我们丧失做父母的权利,孩子不仅不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们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尊重我们。

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孩子还小,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一些坏毛病大了就自然会改”的思想,不要对孩子过分纵容,不然,孩子一旦养成坏习惯,想改就很难了。

◎孩子不应该得到的就不该给

限制孩子的物质。包括孩子在内,人的物质是无止境的,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控制他们的物质。孩子正当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慷慨满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于不必要、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说“不”,同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让孩子知道不满足其要求的原因。假若孩子哭闹不已,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任他哭闹,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因为感到无趣而停止任性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两三岁的孩子,只靠讲道理是不能完全让他们停止任性的,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任性,不喝牛奶,偏要豆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只有牛奶,要喝豆浆只能等到明天。”如果孩子还是哭闹,我们就可以把早餐收起来,不再让他吃。当孩子饿了,我们就要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不会挑食闹脾气了。

适当确立家庭规则。每一个家庭都要设立一些家庭规则,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吃糖不能超过两块,一天能看1个小时的电视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孩子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规则。当然规则不能只约束孩子,这些家庭规则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遵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学习自我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合理的要求我们尽力满足,孩子不应该得到的一次都不能给。这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遇到难题不退缩,

让孩子体验坚持不懈的成就感

经常体验挫折感的孩子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因为害怕再失败,所以对力所能及的事也会产生畏缩退避行为。

——许传利

妈妈们经常为孩子不能坚持做完一件事而苦恼。

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3岁半了,遇到稍微复杂一点儿的事就不愿意做下去了。比如孩子玩拼图,开始挺感兴趣,拼着拼着遇到难题了,就会生气地把拼图扔到一边。孩子不爱动脑筋,也不能坚持到底,我该怎么引导他?”

王淼的妈妈说:“一次,我家淼淼开始学写自己的名字,写到下面的两个‘水’字他不知道怎么写了,最后他把写名字的纸一撕,哭了起来,再也不肯写了。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安慰他?”

面对困难,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转移或者隐藏情绪,他们对于不满意的情况不愿意忍耐,容易出现哭闹等反抗行为,不能坚持到底,比如凌凌每次玩积木不小心弄倒了就不肯再玩了;看故事书遇到不会的字就不往下读了……诸如此类的表现还有很多。如此发展下去,将来在前进的路上,孩子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在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时候,开始可能有很大劲头,遇到难题就会提不起精神,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毅力,而且在行动中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改变初衷,使行动半途而废。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坚持不懈

孩子做事爱放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分析。两岁的儿童专注时间最长只有5分钟,三四岁的孩子能达到10分钟。所以,我们不能性急,不能用大人专注的特点与孩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