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我们认为想要和陌生人结交,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破陌生人,也就是说识人,而在这一方面,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建议,为我们识破陌生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如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的判断……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可见,古人均深谙识人之道。

那么,古人都是如何识人的呢?兹列举如下:

(1)庄子的“九征”法

庄子认为“人者貌厚情深”,所以知人甚难。但并非不可知,于是他提出知人“九征”法。他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2)鬼谷子的“揣情术”

鬼谷子发明了一种知人心理的“揣情术”。对此,他解释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这里的“欲”是指欲望、爱好;“恶”指厌恶。就是说,通过观察人在极高兴或极惧怕时的好恶表现,可以了解人的内心真情。故名“揣情”。

(3)韩非子的知人术

韩非子提出御臣七术,其中“三术”是讲知人的方法。韩非子说:“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其中的“众端参观”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挟知而问”就是明知故问;“倒言反事”就是正话反说,正事反做。后两项用来考察臣子是否忠诚、可信。

(4)《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

《吕氏春秋》写道:“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指邪念),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指卓异才能),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此说是对庄子“九征”法的发展。

(5)王充的“以言观心”法

王充,东汉杰出的思想家。他在《论衡》中提出“以言观心”法。他说:“何以观心?必以言。有善心,则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则有善行矣。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无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恶同伦,政治错乱,法度失平。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不能善。心善则能辨然否。然否之义定,心善之效明,虽贫贱困穷,功不成而效不立,犹为贤矣。故治不谋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责效,期所为者正。正是审明,则言不须繁,事不须多,故曰:‘言不务多,务审所谓。行不务远,务审所由’。”

(6)刘劭的“八观”、“五视”知人法

何谓八观?刘劭在《人物志》中写道:“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寒。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何谓“五视”?刘劭在《人物志》中又写道:“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

(7)诸葛亮“知人七法”

诸葛亮一方面强调知人之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实,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约定之意)之以事而观其信。”不难看出,诸葛亮的“知人七法”是对庄子、吕不韦、刘劭等人知人之法的发展。

(8)魏征的“六观”法

魏征,唐太宗时代杰出的谏臣,博学多智。他在贞观十四年上太宗疏中提出知人“六观”法。他说:“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古人的观人之法渗透着智慧,这些识人之法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所饱含的智慧却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更加光彩夺目,这些智慧对于我们识破不熟识的人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

一语搞定陌生人

与陌生人接触,能够认识人、了解人,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身边的人做出判断对当今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