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卑不可怕,因为你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敢正视自卑才可怕,因为你虽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却不想办法改善,而尽量掩盖。

我们在做事失败时,总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感。但是,我们想要做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有的人在面对挑战时,总是说自己不行,无法摆脱自卑的“纠缠”,怎么可能会将事情做好呢。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要首先摆脱自卑的纠缠,否则的话,终究只能做一个平庸的人。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卑。轻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超越,也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但是,能够这样妥善处理自卑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无法克服自卑心理,最终碌碌无为。

自卑的人常常感觉低人一等,不如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这是最不益于做成事情的。

一般来说,自卑心理较重的人会有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是消极认命,承认和接受自己确实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这种人容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听任命运的安排,常常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

其二是自暴自弃,侵犯他人,危害社会。这种人看不到一点希望,选择错误的方式来补偿自卑带来的损失,最终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后悔莫及。

其三是超越自卑,奋发向上。这种人承认自卑的存在,但是不会让自卑左右自己。他不会因为自卑而悲观失望,而会想办法克服自己引以为自卑的弱点,逐渐树立自信,不断地赢得成功。

毫无疑问,第三个发展方向是可取的,因为这是一个摆脱自卑获得自信,摆脱失败赢得成功的发展方向。只要你相信自己,也愿意改变自己,你就能够走出自卑的阴影。

无数的成功人士能够成功,就是因为选择了这个超越自卑,奋发向上的方向。

曾经位居《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富的罗忠福,在少年时代也为自己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而自卑过。

读中学时,罗忠福时常遇到同学的歧视和批判。刚进入大学,罗忠福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不得不退学。后来,罗忠福被分配到一家小工厂当合同工,带他的"师傅"竟然说:“会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给我这个不会读书的人当徒弟!”生活的重压,命运的不公,给罗忠福造成了巨大的自卑阴影。

然而,已近不惑之年的罗忠福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从头开始学习经商,勇于面对挫折,顽强奋发向上,终于成为了亿万富翁。

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人是如何从自卑走向成功的。

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于豪门,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养成了挥金如土、游手好闲的习惯。

由于维克多长得英俊潇洒,又时常摆阔逞强,他想要的女人总能轻易得到。但是,好景不长,他却因此而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在一次宴会上,维克多遇到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就像往常一样接近她。这位女子看到维克多,却不无讥讽地说:“花花公子离滚远一点,不要挡着我的视线。”维克多自小哪里受到过如此的羞辱,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有条地缝能让自己穿进去。

后来,他左思右想,下定决心离开让他无忧无虑的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大学,隐姓埋名,发愤求学。在他的长期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改变自卑的心态,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我们就能获得成功。战胜自卑的心态,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

如果我们在与比我们强的人相处时,觉得自己总是矮半截,就会总给自己带来困扰。

自卑与自信是互斥的。一旦你拥有了自信,自卑就会不知不觉地离你远去。拥有了自信,机会也常常伴随而来。

走出自卑的阴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正确地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许多人看待自卑时,往往认为百弊而无一利,从而产生悲观消极情绪,进而自暴自弃。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仅无助于克服自卑,而且会加剧自卑带来的恶劣影响。与狂妄自大的人相比,自卑的人更受人欢迎,因为自卑的人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他人,不会与他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重感情,重友谊。自卑的人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增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客观看到自己的长处;既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也要看到自己超过别人的地方。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能想方设法克服缺点和不足,你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3)正确地表现自己。如果你自卑感较强,你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并竭尽全力争取成功。成功后,你要及时鼓励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做到了!"当面对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可以用“豁出去”的自我暗示来放松心理压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

(4)正确地对待挫折。遭受挫折和打击,这是人人难以避免的。但是,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性格外向的人过后即忘,性格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其中。因此,自卑的人应当注意凡事不要期望过高,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死,不然就容易受到挫折。

(5)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感,可采取两种积极的补偿途径: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赶不上别人,就不要背思想包袱,而应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勤奋努力,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二是扬长避短。有些残疾人虽然生理上

存在缺陷,失去了自由活动和交际的空间,似乎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但是不放弃努力,仍然可以获得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