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以上目标的五大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中国未来对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015年中国市场销售了6.86万台机器人,超过了欧盟市场销售机器人的总和(5.01万台)。预计,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而直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人工智能才得以真正发展。1956年举办的达特茅斯会议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也是在这次会议之后,人工智能的概念才逐渐被众人熟知和接受。60多年来,作为前沿科学和交叉学科,学术界对人工智能持有不同的说法和定义。总体来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2]赵尔罡则从电子商务与人工智能整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并指出人工智能主要是根据智能化技术手段,采用仿人的机器设备进行工作,属于高新科学技术中的一种。[3]从实际应用上看,人工智能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以及智能应用的延伸,属于新一代计算机智能技术,拓展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为脑力探索提供了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大致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的定义: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基本实现条件,通过机器智能化模拟等手段,探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体脑力劳动进而实现自动化服务的一种高新科学技术。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魏葆春认为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符号计算,又称代数运算,通过智能化计算处理符号。(2)模式识别,通过数位进制的运算方法来自动处理、匹配和判读继续研究内容。(3)专家系统,应用计算机大数据存储和云计算功能,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和判断来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依赖人脑长期积累经验处理的复杂问题。(4)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情感作为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在于进一步模仿人类的情感与体验。所以,人工智能领域下一个可能性突破在于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4]也有许多学者从具体行业入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性进行了预判。例如,李昭涵等人在其研究中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教育”联系在一起,以探究人工智能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打破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塑造“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5]赵尔罡在其有关电子商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研究中也指出,下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被应用到电子商务中,并推动电商进入全新时代,智慧商业必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6]

在相当意义上,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探讨可以被归纳在更广泛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影响的讨论中。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在总结各方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基础上,认为技术进步有两种类型: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deskilling-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会逐渐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将逐渐缩小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是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带来什么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转型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政府决策部门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应对这一变革?本章试图初步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