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部门规章49部,地方性法规382部,依法治理污染。1979年9月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任务、政策以及管理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并规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揭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序幕。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经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将之确定为基本国策,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1992年,国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14]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新的里程碑,从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引入“生态文明”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环境保护不但成为中国的发展问题,同时更是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成为政府的责任,成为实现民生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积极应对,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专栏7-6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优先理念确立、生态“保卫战”打响、环境保护国策入法……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保护优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吹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集结号。
生态“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集体行动。以PM2.5防治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一场全民“呼吸保卫战”在全国打响,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将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将逐年提高……
环保国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在法律中规定环保国策,代表未来文明发展方向。环境污染入法定罪,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才能建成美丽中国,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3-11-11.
7.3.1 向大气污染开战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还全国人民洁净的蓝天,我国政府多次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如表7-3所示。2013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遭遇严重雾霾天气,相关大气治理政策频出。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明确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PM2.5监测及污染防治、深化重点流域综合防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2013年“两会”期间,针对雾霾问题,环境保护部强调将推动PM2.5纳入污染物减排统计、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在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等。国家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以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这是大气领域第一次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表7-3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续表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硫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指导性文件,重拳强力治理大气污染,重点领域是工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此举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经济转型。防治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京津冀是重中之重。目前直接影响京津冀气候条件的地区除河北外,还有山东、山西、内蒙古等,仅河北每年钢产量就超过2.5亿吨,严重影响北京的大气环境。2014年,国家环保部启动10项改革工作任务:一是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二是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三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四是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六是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七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八是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九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十是发展环保市场,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政府坚决向污染宣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用铁规、铁腕强化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7.3.2 治理水污染的行动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着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不退缩,不犹豫,果断采取措施,从法律、行政、经济、科学等各个维度,综合治理。2005年4月20日发布《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指导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缓解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6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扩大再生水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2007年2月14日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2009年6月23日,《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率达到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2009年9月21日,《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定,“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在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已有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对现有的供水设备进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业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岛建设一批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按此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总量将达到250万吨~300万吨/日,2011年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4年2月13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完成,重点将对水源以及污染进行根本性的治理和监管。
专栏7-7 “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近十年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主题依次为:
专栏7-8 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不堪重负,水环境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中国政府对“水”采取“休养生息”战略,标本兼治,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尤其是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淮河、松花江流域更是取得显著进展。淮河流域曾一度污染严重,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目前,淮河流域共建成23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约每日918万吨,新增处理能力约每日171万吨。
从水质看,2008年淮河流域86个国控断面中,Ⅱ至Ⅲ类水质断面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Ⅳ至Ⅴ类水质断面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流域内24个跨省界断面,以化学需氧量评价全部达标。作为全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2005年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后引起世界关注。截至2008年年底,松花江流域列入规划的222个治污项目,完成93个,占42%;在建117个,占53%,成为第一个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污工程的流域。曾一度暴发蓝藻,水质降到Ⅳ类的洱海,经过5年治理后生态也逐渐修复。2008年,洱海水质达Ⅱ类标准,成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与此同时,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也取得进展。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予以重点支持。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7.3.3 生态保护和修复
面对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保护和修复。2014年2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核心是将水土保持补偿明确为功能补偿,对矿产资源进行从量计征补偿费,并制定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5]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举措。多年来,中央政府连续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对非法走私、偷猎国家保护动物采取严厉打击措施。
专栏7-9 坚守四条生态红线
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净化空气、消除雾霾、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树能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曾有人计算,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固化掉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60公斤二氧化碳。当城市绿化面积超过50%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森林资源虽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是,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中国梦,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坚守四条生态保护红线。
一是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得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得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二是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三是沙区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四是物种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
实现绿色生态环境梦,靠我靠你靠大家,人人动手,年年植树,多植一棵树,多添一片绿,让大地更绿,天空更蓝,人与自然更和谐。
资料来源:人民网.
7.3.4 协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中国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政府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需要社会和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只有上下协同,才能保护好蓝天碧水这样的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美丽的生态环境中国梦。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图7-1所示)。
图7-1 新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4-07-20.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容易产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这样的市场失灵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作为主体,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起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协调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的行动,避免相互推诿造成的“公地悲剧”的出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技术监控、管理各种生态环境突发危机事件,及时调动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应对全国性雾霾、大江大河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
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中国对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8 253.5亿元(见图7-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59%。但是这种投入与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仍然在各个层面上威胁民生,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监控薄弱地区,政府的投入还远远不足。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通过发行生态环境债券、建立生态环境彩票、设立专门针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专业银行,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多方筹措资金,让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时时与我们相伴。
图7-2 1997~2012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实现碧水蓝天的中国梦,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行动,公众的有序参与不可或缺。因此,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的社会组织,引入各类环保组织的参与是实现生态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途径。如表7-4所示,近年来,我国公众参与环保事件层出不穷,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献策建言,民间环保机构也频繁发声。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对外发布的“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认为,我国公众建言和参与社会事务正逐渐成为潮流。每一个公民,要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建立生态环境伦理,坚持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表7-4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事件
续表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和单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跨界性特点,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治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加强国际性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协力治理的平台很重要。由于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在治理中,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习他国先进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经验,加强与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科学研究,共同解决生态环境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特别是生态环境治理是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争取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是一篇“大文章”,应建立完善激励国土绿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平原绿化、荒山绿化力度,不断增加碳汇储备。诚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以免过多的人工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可以逐步探索由一个单位负责一定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的修复、建设、开发、管理、收益,明确权责关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统一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国土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宜居。
生态环境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态平衡、林水相依、蛙鸣鸟唱、人水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中幸福生活,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中走向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中国梦。
专栏7-10 城镇化改善民生不能以消灭文脉和乡愁为代价
城镇化建设让我们奔忙向前,蓦然回首,故乡却已面目全非。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保护、盲目建设、拆古建新、过度商业开发等做法并不在少数,传统村镇的消失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村镇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更令人痛惜,如何在城镇化中留住文脉、记住乡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守不住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精神家园的眷恋,事关民生幸福。而据有关统计,传统村落每天消失1.6个,现存不到5 000个。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是一个拥有1 0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保存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5处明清古民居四合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城镇不少古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 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 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
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 000个。随着传统村落消失的还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人们担心,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乡土中国将彻底消失。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还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
粗放的现代化
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成为城镇化的最大问题。报京大寨是贵州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然而,2014年3月的一场大火,却让有着300年历史的侗寨几乎毁于一旦。木制房屋防潮防湿,火灾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而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保护村落的主体流失,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在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后,农村出现的“空洞化”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人戏称现在农村人口主要由“613899部队”构成,妇女、儿童、老人成了农村的主力。人口的变动和流失,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应对人口变迁、环境变化、经济调整等问题上,一方面是缺乏对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研究,古城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理念不正确,造成了古城保护和利用的随意和无序,出现了简单化和趋同化的倾向。
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不仅是古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和缺乏保护相比,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盲目建设、过多外迁居民等,对文化的破坏更有隐蔽性,也更有破坏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通过简单地盖楼房、修马路、发展工业、建设项目,从而实现城镇的扩张。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是粗放型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虽然一段时间内经济指标上去了,但城镇的内涵丢失了,家乡的味道没有了,城镇发展的后劲并不充足。
留得住的故乡
城镇化进程必须重视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要凸显独特性,投入资金保护传统村落这些文化的根,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软实力”和“助推器”,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贡献。河北古城正定,为城镇化提供了一个榜样。行走在河北正定,斑驳的城墙、古朴的建筑,周长12公里的城内分布着隆兴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天宁寺、阳和楼旧址、王士贞故居、赵云故居旧址、正定城墙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和人们和谐相处。在正定,古城的文化保护工作从未间断:不走大拆大建的整体改造或重建模式,避免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古城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不为建古城而打造出空城、一味把居民迁走;将传承作为保护理念的主基调。
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还将建立传统村落名录的数据库。近日,四部门又联合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初步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100多亿元,使1 561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得到基本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时避免“插花”混建、照搬抄袭,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除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唤起民间的保护意识和力量同样重要。同时,在城镇建设中更注重保留个性,凸显独特性,我国有12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进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平遥、丽江等少数村镇。这些村镇入选的主要原因是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特色。正是难以复制的文化特色使丽江和平遥等古村镇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工业化强调标准化、统一格式,但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二者的确有冲突。只有保护和发扬文化的独特性,才能避免城镇化中千城一面、毫无个性的现象,才能更吸引游客。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没有城市文化的城镇化,绝不是健康的城镇化。
保护传统村落还需要国家有所作为。政府应把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尽快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法规以及监督、执法机制;加快制定传统村落科学保护标准,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所在县市政府签署“保护承诺书”,保护不力或发生破坏应被问责和依法处罚。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伴侣,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和城镇化互为促进,彼此激发。一个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镇化的中国,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迷人的华彩。
注释:
[1]新华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习近平致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7/21/c_132559452.htm,2013-07-21.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冯庆旭.我国环境权概念的伦理审视[J].哲学动态,2012(12):54-60.
[4]杨健学.对环境权的再审视——以“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2):71-78.
[5]新华网.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10/c_115342563.htm,2013-04-10.
[6]作者根据新闻报道整理。
[7]国家石油和化工网.我国废塑料回收的利用率不到10%.[EB/OL].http://www.cpcia.org.cn/html/16/20138/129471.html,2013-08-20.
[8]新华网.张守志委员:尽快解决黄河中上游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造成的多方面污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5/c_119616629.htm,2014-03-05.
[9]腾讯财经.环保及公用事业行业:环保小思考之固废,谁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EB/OL].http://finance.qq.com/a/20140310/011594.htm,2014-03-10.
[10]搜狐新闻.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EB/OL].http://news.sohu.com/20100824/n274422466.shtml,2010-08-24.
[11]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等.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2009(10):5163-5175.
[12]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3]国家林业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EB/OL].http://www.paper.com.cn/news/daynews/2014/140408080215998992.htm,2014-04-08.
[14]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1.
[15]光明日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推出重大举措[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2/22/content_25061802.htm,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