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改善出口产业结构

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指标的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产业结构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中仍处于较低的阶段,即“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粗放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装配阶段;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是逐渐改善的,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调整态势。因此,为改善中国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解决过度依赖数量增长的问题,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一方面需加大科研的投入,积极培育以研发设计为主的新兴产业或科技园,同时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完善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法规,创立自有品牌等;另一方面,应调整出口贸易中各产业的比重,尤其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向产业链的下游转移,不再单纯依赖收取加工费来实现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出口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结构,尤其是外商投资结构。因此,要逐步调整、合理引导国内外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引进外商投资方面,首先要转变多数外贸企业以量取胜的思想,鼓励采取以质取胜、以品牌为胜的经营策略;其次,要转变现有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为国际通用标准,为国内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减少贸易摩擦提供良好基础;此外,还应紧跟国际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潮流,积极发展智能化、无形化、绿色化等未来优势产业;最后,加强行业协调管理,统一对外,避免抬价抢占货源和客户,低价竞销出口商品的现象。

8.2.2 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在进一步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打造和形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劳动力优势依旧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比较优势,我们应在现有劳动力优势基础上,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并鼓励和推动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同时,中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吸引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大大提高了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目前,中国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光纤通信、造船等科技领域已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和船舶出口国之一。促进中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重点在于机电产品,着重发展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以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生代重化工业产品,比如生物和遗传工程、汽车、计算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这要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品化率,逐步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8.2.3 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鼓励对外投资

从贸易结构指数变化情况我们知道,中国的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2002年之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因此,我国还应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对欧盟、美、日、中国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是非洲市场,如南部非洲国家埃及、尼日利亚等,拉丁美洲国家市场,如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俄罗斯、东欧等。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发展潜力大,完全可能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未来重要增长点。

另外,在推动贸易市场多元化的同时,也要促进投资的发展,贸易与投资并行,甚至是采取投资代替贸易的方式。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竞争优势,可将生产、销售等环节转移,特别是对于目前市场已饱和的产业和夕阳产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已有数年,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具体的政策引导,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因此,相关机构应在财税、金融、贸易管理、投资保险及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外贸主管部门应联系行业协会和在目标国的办事处,帮助外贸企业了解这些国家的宏观背景、法律和经贸政策,发布和报道这些新市场的消费习惯、市场容量,并对相关政策和投资策略的变化进行实时跟踪,增强企业出口的目的性,顺利和快速地进入新市场。

8.2.4 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所谓科技兴贸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推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二是运用高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提高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贸易手段的现代化。

从长远看,科技兴贸作为科技兴国在经贸领域的具体表现,要求增加教育投入,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6%,低于15.5%的世界平均水平。教育落后对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因此,一方面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重视劳动力培训和人力资本投资,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从中、短期来看,还需要从制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划、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鼓励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风投基金、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和技术的引进等方面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