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采,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说话一定要把握火候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采,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掌握语言的准确性
在辩论或说服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受气的一大法宝,但良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地位。笔者曾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就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一下子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大家支持,但她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人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其次,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实际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伟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伟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
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伟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伟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伟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是赞美,又似表白,于无声处给了阿伟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既给阿伟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受气。
以上这两个方面,可概括为一句话:只有把握语言反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语言反击的力度,有效地达到反击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气。
能言善辩的艺术
当你想要驳倒对方时,除了必须理由充分,还要靠说话的技巧。你要悉心静听对方的说话,摘出他话中的要点与漏洞,如果对方不曾说完,无论如何不要插嘴,面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赞同的表示,等他说完,有时还需问他一句,还有其他的意思吗·言多必失,让他畅所欲言,正.是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
你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是这些意思,再从他对的方面,表示适当的赞同,使他高兴。说到后来,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使他无法置辩。如果你要教训他几句,更要留在最后,看见他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态度必须诚挚才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他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者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须动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还要替他设身处地,代为表达苦衷与用意,然后随即加以反击,使他知道错误。有时还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又须和悦,春风与雷霆,相互间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场的公正,表示你的凛然难犯,表示你的富于同情。就全部反驳过程而论,都是欲抑先扬,但不要扬得过分,否则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这会使你的扬引不起他感悟,废话是绝对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绝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同悟。
反驳完毕,你虽取得胜利,态度仍须谦让,使他不觉得是失败,更须丢开正文,随便谈谈,总要有说有笑,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力冲淡。争辩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涉到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开,不要产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盛怒之下,对你作人身攻击,你必须用和气的态度向他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可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辩论,有的是维护各人的主张,有的则是比赛彼此的口才。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若干的论点,反驳的语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他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可以不必单枪匹马和他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壮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费极大的气力。
至于比赛辩论技术,原只是游战性质,不要过分认真,倘使对方假戏真做,你便乘机退出,表示讲和。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话之难在于无法修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它不像写文章一样,可增删改动,可仔细思考。话一说出口,几乎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何况,社交对象形形色色,交谈之前宜先打个腹稿,理出主题,免得临时口不择言或摸不着重点。说话时两眼当然要注视对方,表示很有兴趣的样子,并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话题。如发现对方有不想听下去的表情,或不时瞄一眼手表,你就该长话短说,尽快结束谈话。如果他表情疑虑,你就该多加解释。如果他很感兴趣,你不妨加以发挥。如果他想插嘴,你就让他发表意见。总而言之,与人交谈必须懂得察颜观色,以免误会。
表明态度时,也要有个分寸,譬如认为是对的,就回他一声很好;觉得不对,就表示此一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立场;可以办到的,不妨回答我去试试,成功与否不敢保证;办不到的,就直说此事太困难,恐无多大希望……总之,在交谈中要留余地,以免事后进退两难。
事实上,交谈是应该受到一点限制的,因为交谈本来即受三方面局限: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说三分真话已嫌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恰好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反应如何;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叫作通达世故。
举个例说,有时碰到喜欢刺探别人隐私的人,他会迂回进攻,在交谈当中插入一些主要的问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说“无可奉告”,以阻止他不断的烦扰。
此外,宿醉未醒,或是盛怒之后,都不宜交谈。因为此时心绪不宁,最易“祸从口出”。
选择说话的最佳时机
聪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这时他们的要求多半会被满足。家长们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气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宽容大度。
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自然,下属并不是小孩子,不存在着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权力从属关系却是毫无疑问的,下属要取得的每一分
利益都需要有领导的首肯。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下,事实上,每个领导都有一种“家长”倾向,都有恩威并举的心理,那么我们就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领导春风得意之时,或提要求,或进谏语,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史载,有一次唐太宗意兴舒坦,心情十分高兴,便笑着问大臣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觉得这是一个进谏的好机会,马上回答说:“贞观初年,您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太宗听后有些吃惊,问道:“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吗·”魏征于是便举出三件事来加以佐证,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所说的三个时期内对人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唐太宗于是明白了,说道:“若不是您,不能说这样的话。一个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于是,更加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了。由此可见给领导提建议,有很重要的一个学问,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领会你的意见,并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例如在娱乐活动中,一般领导的心情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过去有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说服领导。
后来,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的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乘机对领导低语:“其实,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领导看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很快,这位领导就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妙语反击无理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的语言。你对某人的不良或错误行为进行直接责备,他却反过来与你顶撞。如在一外国球场里,一个大学生的视线完全被前面一位年轻妇女的帽子挡住了,于是他对她说:
“请您摘下帽子。”可妇女连头也不回。“请您摘下帽子。”大学生气冲冲地重复一遍。“为了这个位子,我破费了15个卢布,却什么也看不见!”
“为了这顶帽子,我破费了115个卢布。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它。”年轻的妇女说完,一动也不动的坐着。她违反公共道德,却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大学生的正常干预。
年轻的朋友们,碰到这种无理行为,你怎么办·许多人常
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条条有道,“理由”充足得很。你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这种无理的行为,使得对方觉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呢·有四点值得注意。
(1)情绪平和
遇到无理的行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古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对方对此不但不会惧怕,反而会对你的失态感到得意。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静情绪,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人都弄糊涂了,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来,更不要说什么最佳对策了。
(2)反击有力
对无理行为进行语言反击,不能说了半天,不得要领,或词软话绵。而要做到打击点要准,一下子击中要害;反击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有一个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一笑。
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无赖会说:“我和毛驴说话,谁叫你插嘴来着·”于是大爷抓住汤姆语言的破绽,进行狠狠的反击。他猛然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这个人一顿教训。
(3)含蓄地讽刺
对无理行为进行反击,可直言相告,但有时不宜锋芒毕露,露则太刚,刚则易折。有时,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反而更见力量,它使对方无辫子可抓,只得自己种的苦果往肚里吞,在心中暗暗叫苦,就像苏格兰诗人彭斯那样。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富翁给了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人一块钱作为报酬。围观的路人都为这种无耻行径所激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里去。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生命的价值。”
(4)巧妙借用
对无理的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是正义的语言与无理的语言的对抗。所以,反击的语言一定要与对方的语言表现出某种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力量。要做到双方语言的巧妙关联方法有三:
第一,顺其言,反其意。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例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驴子”在南方语言中,常常是“傻瓜,笨蛋”的代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表示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第二,结构相仿,意义相对。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如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脑袋上面的那个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几个关键词的位置颠倒了一下,显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第三,佯装进入,大智若愚。即假装没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例如: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钱,回答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对方的刁难、侮辱人的行为,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他就照他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也真搞得那人反而难下台。
说出的话一定是最准确的话
与人说话,应该特别留神。你要说的话,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列出纲要,免得临时遗漏;说话开头,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眼注视对方,表现出诚恳的神情,并随时注意他是否赞成你的意见,还是不以为然,据此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露出不愿意多听的神情,你就该设法结束话题。如果他有疑问,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他乐于接受你的见解,你就该单刀直人,不要再绕圈子,如果发觉他要插口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他的答话,你要特别注意,特别留神。
同样一个“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则是表示惊奇;“喔·”是表示疑问。如果他说“好的,就这样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后再谈吧!”这表示不肯接受:“好的,等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上可以同意,办法还须讨论;如果他说:“好的,你听我的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设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你能够细细体会,便知道此次说话是否成功了,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作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误解他的意思。
你对人回答,也要有个分寸,认为对的,就回答他一声“很好”。你认为不对的,就回答他:“这个问题很难说。”自认为可以办到的就回答他:“我去试试,但成功与否不敢肯定。”自认为办不到的回答他:“这件事太困难了,恐怕没多大的希望。”
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愉快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的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回答:“待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或者说:“待我与某某商量后,由某某答复吧!”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不停,你不愿意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你可以讲些其他无关紧要的话,转移目标,也可以说:“好的,今天就谈到这里为止。”然后立起身来,说声“对不起,再见!再见。”他自然会中止谈话,离开你那里。
对方若是一个喜欢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会迂回曲折,中间插入一句主要的话,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那句主要的话,设法避过,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说“不便奉告”,来阻挡他不断的进攻。此外宿醉未醒,不要见客;盛怒之后,不要见客。醉时容易说错话,泄漏秘密;怒后容易迁怒来客,无端得罪人。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与人对话,必须谨慎。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与之所至,无所不谈,不必有所拘束,但是谑浪之谈,也以不虐为度,否则一言失误,感情便会产生裂痕,这就不可不防,不可不小心谨慎了。
言可以兴邦亦可乱邦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情愿三缄其口,实行其“庸人之谨”。比方他的隐私惟恐人知,你说话时偏在无意中说着他的隐私,基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恨你入骨。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他做的事,别有用心,他对自己的用心,极力掩饰不让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你如与他向来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然而终究会对你感到十分疑惑与妒忌。你处于这种困难境地,绝不可对他表明绝不泄密,那你将如何自处呢·你惟一的办法,只有假装耳聋,若无其事,而这就是说话的第二忌。
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谨慎地保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外有智者猜中此事,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只有经常接近他,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万一对方对你尚无深刻的认识,没有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对他说极深切的话,假使他采用你的话,然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会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看到,实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可以算你的功劳,所以你这个时候还是
不说话为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他犯有错误被你知道,你便不惜声援正义,直言进谏。他本来就已觉得愧疚,惟恐旁人知情,你去揭破,他自然更觉惭愧,由惭愧而忿恨,由忿恨进而与你发生冲突,你不是凭空多了一个冤家·所以,即使告之,也应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对方成功乃计出于你,而他是你的上司,他则必会深恐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了这种情形,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上司的善谋,这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
对方不能做的事,而你认为应该做,就算强迫也要让他必须做到;对于某事,对方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或业已骑虎难下,无法中止,但你认为这事不应该做,就算勉强也必须中止,像这种情形,都是强人所难。你勉强他一定要做,勉强他一定要中止,原本是善意,尽一分挚友之责,心地光明,无可非议。但事实已经如此,虽然勉强也不会有效。如果你在道义上,认为不该熟视无睹,不妨进言婉劝,使他自己觉悟,由他自己来发动,自己去中止,这才是上策。万一他不愿接受你的劝告,你也只好见机行事,适可而止,否则过于强求,只是徒伤感情罢了。
留心对方心中的忌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名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避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在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是不会增进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帐,还不是十分严重,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大肆交涉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帐,不料这位女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举出她混帐事实来。原来“混帐”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识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探究出对方的真意
近年来“午夜谈心”一类的电台或电视节目非常流行。有一位心理学专家应邀在这类节目中担任对来谈心的人进行心理指导,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这位专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对方的言论给予适当的劝告或指点迷津,但假如言之有失,就会被对方斥责,甚至追加罪名。
然而,这位专家却在听(观)众中颇有口碑,许多人都希望与他坦诚地交谈。他的独门绝活就是能迅速且正确地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出一些真实的想法。据他透露:在交谈中,对方说出似乎有些异常的话时,便马上再用这些异常的话来反问对方,便可以探出对方的真意了。
譬如,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来到这个节目演播厅,主要话题是她的丈夫经常夜归的问题。一开始,这位妇女举出很多认为她丈夫夜归是因为有外遇的理由,随后,她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只有男人可以这么做,却不准我们女人这样做……”这位心理专家马上反问道:“‘只有男人’这话怎么个意思·”
这位妇女当即歇斯底里地说:“不,说这种男人对爱情不专是男人有魅力的表现,是陈旧的观点,我也很想这么做,也想背叛他……”他又反问道:“虽说是陈旧的观点,那你认为现代女性应当水性杨花好吗·”
她思忖了一阵,答道:“不是的!不是这样的!不是爱情不专这件事好或不好,而是我讨厌他老跟我撒谎……”心理专家又问:“那么不撒谎,坦白对你说出来就可以原谅吗·你觉得这种爱情不专的做法好吗·总之,你可不能因为丈夫这样做,自己也想去试试爱情不专的行为……”
听完专家的一番话后,这位中年妇女羞涩地承认了自己的想法不对。
这位心理专家敏捷地抓住了“只有男人……”这句话,引发对方道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总想去试试爱情不专的举动和念头。
上述的这种技巧,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也是相当有效的。
玩笑一定要开得得体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一、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二、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三、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 “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四、对象要分清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 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搀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②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拘谨别扭。
③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儿,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④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
五、场合要适宜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
找到大家的相同处
当一个人试图与对方交谈时,他最先需要选择的就是谈话的主题。通俗地讲,就是你要与对方谈什么,从什么开始交谈。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
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人们对交谈有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这样的结果使他们把彼此的交谈搞得索然无味。他们在搜肠刮肚地寻找重大事件的同时,却忽略了谈话本身所应具有的意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你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经历,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
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最感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这一类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说过的。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比较特殊的事情,也不必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面前就不一定受欢迎。因此,你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杀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总之,当你选择淡话的主题时,你要了解对方是否对此感兴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将这次谈话进行到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者。
表达善意的六个技巧
一、如果你对什么人有兴趣,要让对方知道
记住,别等着对方来解读你的心,冒着可能会错意的风险来接近你。你必须勇敢地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一旦确定自己的感觉,就要去沟通、疏导。如此,就能避免许多苦恼、推敲和时间的浪费。
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打电话给人家
如果你想跟什么人说话,就打电话给他。如果你需要和生意上的伙伴或是朋友谈谈,就会毫不迟疑地去做,为什么独对爱侣或是心上人这么瞻前顾后,不干不脆·
三、全程参与决策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和独特的才干,所以,约会时要让双方的点子和建议都能自由地交流,共同参与全程决策。
四、别有了新欢,就忘了旧友
应介绍老朋友给心上人认识,让大家分享你的爱。
五、要努力开放自己
男女双方可以无所不谈,完全开放自己。这可以加速双方彼此认识,现代人可没时间玩猜谜游戏。另外,对别人的兴趣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但是不必隐瞒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事物。如果他喜欢深海钓鱼,你喜欢歌剧,你可以想想看,当你俩互相向对方引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领域时,会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不过,你可以设定一些范围。如果你真的很不喜欢海钓,就不要和他一起去。当他出海去钓鱼时,你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做你喜欢的事。两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爱好,并没有什么不好。
六、请务必接电话
即使只是说“我没兴趣和你出去”也好。如果有人很诚恳地想和你沟通,而你完全漠视,那是很粗鲁的举动。
回避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不便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坦白地答一声“不知道”,“无可奉告”这不仅使对方难堪,破坏气氛,而且使自己显得无风度,没涵养,没水平。这时,最巧妙的办法是使用无效回答。
所谓无效回答,就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些实质性的回答,推诿搪塞,答了等于没答,而别人又不能说没答。例如:
一男士遇一女士:“喂,小李,听说你病了,什么病·”
“不是什么大病。”
“那到底是什么病·
“一点小病。”
显而易见,这位男士可能是真的关心这位女士,但却失礼,因为两性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机警地做了无效回答,非常得体。
生活中,无效回答用得较多的词儿是“没什么”和“不清楚”。
“喂,听说你们经理交桃花运啦·”
“不清楚呀。”——好事者无可奈何。
无效回答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守势的(消极的)含混回答。
二、积极的答非所问。我国一位涉外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工作时,一澳大利亚人问他:“你爱澳大利亚吗·”这位同志觉得答“爱”与“不爱”都不合适,于是答道:“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这类答复一般用于那些不便于具体肯定与否定的问题。
三、歪答有些荒唐和强人所难的问题,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干脆将“错”就“错”,或者偷换概念,歪打正着,这样倒会取得好的效果。据说,一外国人问中国有多少厕所,答:“两个,一个是男厕所,一个是女厕所。”——既然你的提问违反常情,让人难堪,我何不也让你哭笑不得·
四、消极地回避。直接说出对方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使双方均不难堪。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在中央美术馆和大家谈“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话题时,问其中的一位女画家:“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公开说“愿意”吧,对一个青年女性非易事;说“不愿意”吧,又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于是,这个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不在采访之列吧·”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五、诱导对方自我否定。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位朋友问他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来道:“我也能”。显然,罗斯福巧妙地设计了圈套,诱导对方说出自己不想回答的原因,而表面上又是在回答。
无效回答看起来多带消极色彩,实际上它处于积极的守势,守中有攻,柔中有刚。另外,运用无效回答,需要机智,但只要留心学习,也不难掌握。
话说太多,总会有失误
一位哲人曾说过:“话说得太多,总会说出蠢话来。”我们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
1956年,苏美最高领导人举行谈判。赫鲁晓夫自恃比艾森豪威尔聪明,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谈判过程中,不论赫鲁晓夫提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都表现得糊糊涂涂,总是先看看他的国务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递过条子后,他才开始慢条斯理地回答。
据此,赫鲁晓夫认为艾森豪威尔智力低下,而认为自己作为苏联领袖,当然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无须借助他人。赫鲁晓夫当场讽刺说;“美国谁是最高领袖·是艾森豪威尔还是杜勒斯·”
从表面上看,赫鲁晓夫显得非常机敏、博学,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艾森豪威尔却显得迟钝、犹豫,缺乏领袖气概。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
艾森豪威尔在谈判中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既能及时获得助手的忠告,同时又为自己赢得了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急中出错。而赫鲁晓夫刚愎自用,闹出了诸如用皮鞋敲讲台的笑话。
谈判中“装聋作哑”的基本方法是:顾左右而言他。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故意躲躲闪闪,答非所问。以此来争取时间,调整自己的思路;或以此来回避自己难于回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