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们处理事物的方法。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提出问题也就成功了一半。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为有“疑”,才会有进步。成功的人往往都喜欢思考,喜欢经常问“为什么”,而且也很关注别人提出的问题。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之后从地中海乘船回国。在甲板上漫步的时候,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孩子:“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母亲:“地中海。”
孩子:“为什么叫地中海?不叫其他名字?”
母亲:“因为它正好位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孩子:“为什么是蓝色的?不是绿色的?”
孩子的问题越来越难,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认真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走过来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是蓝色的,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刻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研究之后他发现,原来的解释证据不足,无法令人信服,于是他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拉曼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得到了大量数据,最后得出了著名的“拉曼效应”。1930年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亚洲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生活中到处都有机会,只有提出问题,并深入思考和研究,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取得骄人的成就。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曾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但只有牛顿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为了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曾经使用过提问创造思维,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有一天,一台机器突然停了。管理者立刻把大家召集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提问。
管理者问:“机器为什么不转了?”
工作人员答:“保险丝断了。”
管理者问:“保险丝怎么会断?”
工作人员答:“电流超负荷。”
管理者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工作人员答:“轴承枯涩,不润滑。”
管理者问:“为什么轴承不润滑?”
工作人员答:“油泵吸不上润滑油来。”
管理者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工作人员答:“油泵磨损严重。”
管理者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的磨损?”
工作人员答:“油泵没有装过滤器,混入了铁屑。”
在这段对话中,管理者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这些提问中,如果在第一个“为什么”解决后就停止追问,直接换上保险丝,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保险就会断,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才能消除潜在的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思考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可能无法记住一大堆东西,但可以灵活地思考。遇到麻烦时,多提出疑问,有助于全面剖析原因所在,从而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有益于触类旁通。
小刘硕士研究生毕业,口才不错,很健谈。他求职的目标,就是地产策划。一次,小刘在本地的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求职,面试官问他:“对于本公司的情况,你能否还有问题要问?”小刘侃侃而谈,说了房地产行业的走向,还有自己对公司的认识,以及怎样让企业目标与自己的个人目标相统一。面试官听后,对小刘很满意,当场录取。
有一个资深的HR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几十年的职场生涯中我面试了无数人,每当我问完所有的问题后,一定会问对方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一般在面试过程中,我问问题,应聘者的回答只占了整个面试分数的50%;而应聘者提出的问题质量,占了另外的50%。‘我没什么问题要问的’是最差的回答,找工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怎么可能没有问题?没有思维的脑子,怎么可能干好工作?”
其实,从面试者所提问题的深度,就可以看到对方的思维层次。因此,要想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就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跟公司相关的问题,并自信地和面试官探讨、请教。
工作中,我们总想知道如何找到答案,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去发掘问题。科学的逻辑起点是问题,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如何提问,是每个人都应当学会的技巧;知道了发问的具体方法,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