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周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和开启“由治及兴”发展新阶段重要节点,也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年份。据了解,三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万亿元,与2019相比增长11.2%,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现代产业、人文生态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性进展,“五个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湾区向高质量发展典范迈出坚实步伐。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一)战略引领是核心
三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取得飞速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是正确的战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三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二)发展是基础
粤港湾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特别是高质量的发展。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量以及劳动生产率来看,湾区经济呈现持续稳健的增长趋势,2000—2020年年均GDP增速达8.39%,尤其是2006—2015年十年间增长最为迅速。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启动建设五年来,已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
2.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随着粤港澳合作走向深入,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加快打造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三)人才是关键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在于聚集人才,在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现代化湾区经济的开放性、创新性特征对劳动力素质更是提出了高要求,湾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一是人口增长方面,2019年大湾区人口总数为8503.99万人,2021年为8668.39万人,三年人口增长了164.4万,这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吸引人才方面,广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五大工程”,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10万人,在粤外国人才占全国约20%,“深圳一香港一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颇见成效。三是留住人才方面,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正式开港,为大湾区人才提供安居落户、子女入学、交流培训、项目对接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为留住人才提供了全面的配套服务。广东省建成了“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为创新人才提供沃土。
(四)创新是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最突出的战略定位。创新综合能力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报告显示,“深圳一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位列全球第二。高校方面,QS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继续成为唯一具有5所排名前100的全球城市。发明专利方面,大湾区2020年发明专利公开量36.59万件,为东京
湾区的2.39倍,旧金山湾区的5.73倍,纽约湾区的7.85倍。实验室方面,大湾区已布局2家国家实验室、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家香港、澳门联合实验室,聚集了众多具备国际顶尖水平的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五)双循环是特征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新局的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了国内最有活力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前沿的对外开放阵地,是引领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区域,对外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三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地,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从进出口额来看,大湾区自1999年以来至今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湾区外贸增长显著,包括2000—2008年、2010—2014年、2016—2018年三段增速高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贸下降。在进出口方面,2019年大湾区进口额达67551亿元,出口额达77081亿元,到了2021年,分别增长至75377亿元和88751亿元,三年增幅为11.6%和15.1%。
(六)联通是润滑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联通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润滑剂。三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并举,加快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轨道上的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拉近粤东粤西的差距,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硬联通”让三地往来更快捷,“软联通”让要素跨境流动更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在居住、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务实举措,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港澳居民来内地就业创业、工作生活。2022年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粤港澳三地共克时艰,共同抗疫。中央大力推动落实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香港已逐步从被动融入到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而促进了香港人心真正回归,这是港澳特区治理过程中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一国两制”实践走向更大成功的必然要求。
二、南沙方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提速升级
(一)布局更加完善:从两大支点到三大引擎升级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先后对外发布,横琴和前海的战略地位提升,成为支撑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两大支点。随着南沙方案的公布,大湾区将由两大支点向三大引擎转变,围绕珠江口的这三个引擎,形成了“品”字形的空间架构,结合各自的平台功能和制度使命,能够有效支撑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配合提升港澳发展能级,维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在这三个发展引擎的带动下,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也就有了现实可能。
(二)合作更加全面:从经济合作为主向全面合作升级
南沙方案明确“五大任务”,强调“全面合作”。“五大任务”即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全面合作”不仅要涵盖港澳,也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方面,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重点领域。南沙背后有广州这样的腹地支撑,自身有广阔的空间,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开放度,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南沙形成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平台,建设成中国的南沙、世界的南沙,将有助于粤港湾大湾区城市的合作从偏重经济向全面合作升级。
(三)分工更加明确:从面向港澳向拓展国际升级
南沙方案突出了“一个定位”,即“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从横琴、前海和南沙各自的方案看,横琴侧重服务澳门,重点是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重点是推动香港现代服务业能力的释放,为香港注入新发展动能;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特别强调与港澳协同,共同扩大对外开放。未来不仅要与港澳合作,更重要的是经由港澳与国际开展合作,特别是与重要国际经贸组织合作,抢抓RCEP新红利,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靠近东盟十国的地理优势,积极争取各缔约方资本和优质项目进入中国第一站放在大湾区,其所属公司的中国总部甚至亚太总部设在香港、广州、深圳,尤其是加大对东盟十国的分拨集散业务和营销网络建设,继续提升出口竞争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一)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结合与对接区,是国家全面承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运行过程,衔接供给需求体系,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制度环境、完备的产业体系、良好的创新土壤、成熟的资本市场,将使其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佳纽带。
从内循环来看,一是国内大循环的突出内涵是内需拉动、消费升级。香港澳门在内地有大量的投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投资内地市场的首选通道。二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以现代服务业为支点,撬动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香港澳门具有现代服务业的先发优势,大湾区具有融合区域人才、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势,两个优势互补,将构建“科创中心一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带动大湾区有望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拉动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步伐。三是香港拥有全球顶尖的基础科研力量,创新能力居亚太区前列,五大高校进入世界大学100强,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计算科学与信息技术、智能城市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端,在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信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可与内地巨大的市场相融合,形成强有力的互补关系,推动内地产业创新向纵深发展。
从外循环看,要发挥香港澳门作为国际循环的有力推动者。一是香港将强化“超级联系人”功能。香港对内桥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形成辐射泛南海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极点,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RCEP的枢纽。在金融层面,香港外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内接“陆港通”“债券通”等便利性工具,为国际资本投向中国内地提供渠道。二是香港将打造“绿色金融引领者”角色。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向全世界作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绿色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据不完全统计,在“十四五”期间,内地至少需要投资逾两万亿美元在绿色项目上。香港在内地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方面扮演融资重要角色,成为绿色金融的先导者。打造绿色金融中心,为建设绿色低碳湾区提供外资支援。三是香港将发挥“一带一路”功能平台的作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将在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香港在“一带一路”金融、法律服务、仲裁、风险管理和投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四是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络优势。要发挥澳门与横跨四大洲、人口两亿多的葡语国家有着紧密且广泛的联系的优势,支持澳门扩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加快融入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为内地、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双向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二)抓住数字新发展机遇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打造面向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维度创新的数字湾区是未来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未来需要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建设包括5G、云计算、智慧物流、跨境支付等在内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跨界协调机制以缩小内部区域差异,扩大数字贸易的对外开放;探索建立双体系并行的“特区中的特区”模式,以此来发挥两个体系的优势,促进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与高效配置。
(三)抢占国际科创新高地
应该看到,全球最大的发展机遇在中国,香港澳门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十四五”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确定了宏伟的目标。大湾区内的城市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基础上的合作,是大湾区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核心打造科技创新走廊,要将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要发展成国际科创中心,离不开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支持与合作,尤其是科创产业特别发达的深圳的鼎力支持。而深圳又是区内科创实力最强的城市。相较之下,深圳是“强科技、弱金融”,而香港是“强金融、弱科技”,互补性极强。在制造业方面,做好“香港研发、湾区制造”的机制融合创新大文章,湾区具有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深圳更是成功将创新科技转化实际运用的前沿城市,香港应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快与湾区城市的错位互补发展,实现互利多赢。在产学研方面,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四)打造优质生活新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和留住全球人才的软环境保障和促进香港人心回归的重要保障。未来要将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澳门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与构建优质生活相结合,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居民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