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一直将东盟视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指出:“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①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东盟从“全面对话合作伙伴关系”"睦邻互信伙伴关系""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共同理念、共同责任,中国与东盟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双方关系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进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愈发紧密,经贸合作硕果累累,树立了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合作的典范。

一、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互信持续提高

一直以来,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于东盟的发展都给予最有力的支持。30年来,双方建立了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层级、立体式的对话合作机制,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构筑起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和东盟目前已成功举行了2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和多次领导人特别会议,共同商讨和规划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提到,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为促进地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①2020年,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携手面对疫情对各国及地区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尽快恢复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双方的经贸往来。

此外,中国—东盟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2013年,中国提出“2+7”合作框架,包括深化战略互信、聚焦经济合作这两条政治共识和加强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合作、安全、社会人文等七个重点领域合作设想。2018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同年,提出“3+X合作框架”,构建了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10周年并成功实现升级,标志着双边贸易投资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18届,成为推动双方商务合作的务实平台和深化双边数字经济合作的新舞台。2020年,双方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仅标志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诞生,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合作空间拓展到了“10+5”区域,标志着双方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格局。

二、中国—东盟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关统计,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由1991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52.8亿美元,年均增长16.5%,显著高于同期东盟对外贸易总额7.2%的年均增速和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3.0%的年均增速。中国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和欧盟,连续12年稳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边贸易规模呈井喷式增长,201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东盟当年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随后仅用一年时间便达到4000亿美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迎难而上,在科学防疫的同时有序复产复工,加强贸易合作,逐步推动经济复苏,实现了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202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势增长至6846亿美元,2021年双方的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中国继续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继续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使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约7%增至2020年的约15%,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足3%增至2020年的20%以上,双边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拉动双方贸易增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助推器。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自贸区,更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盟中有六个成员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扩大并融合了区域内的市场,使得区内贸易与投资更加自由与便利。

此外,中国—东盟的经贸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成果十分显著,近年来东盟国家更是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聚集地和中国出口经济的重要对象。

三、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快速增长

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投资领域从制造、采矿、批发零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农业、电力、供水、电信、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以及更加丰富的商贸服务领域。2003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仅为1.2亿美元,2020年已增加至143.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2.6%。同期,中国实际利用东盟的直接投资也从29.3亿美元增至79.5亿美元,年均增速约为6%。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的快速增长,双向直接投资存量逐步趋向均衡。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在东盟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存量约为1266.8亿美元,东盟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约为1325.6亿美元,双边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500亿美元。

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东盟完成了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中国—东盟间的贸易发展、人员互通对区域互联互通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双方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不断延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广度与深度,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及中新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水上交通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各国港口和海运市场建设,举办了13次双边海事磋商机制会议,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铁路交通方面,中老铁路是第一个直接联通中国铁路网的境外铁路项目,中泰铁路和印尼雅万高速铁路是中国—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项目,后者还是东盟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公路交通方面,连接中国与东盟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国南宁—友谊关的“南友高速”于2005年正式通车,横跨中老泰三国、全长1880千米的昆曼公路2008年正式通车,中国援建的柬埔寨58号公路2020年正式通车。航空交通方面,双方不断扩大航线网络,目前已实现中国与东盟10国的直接通航。在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了国际海缆的建设,同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建有十多条跨境陆地光缆,中国通信企业还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的企业在基站铁塔和光纤网络建设上积极开展合作。双方还积极加强通信领域的政策对接,《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于2018年完成第三次续签,并将2020年设为“数字经济合作年”,积极推动双方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

五、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不断扩大

人民是国家间外交得以顺利进行、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东盟各国是世界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东盟国家中的华人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在参与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中国与东盟于2005年8月在曼谷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订的首个文化合作文件,旨在推进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文化交往和合作、共同研发和信息共享,规定各国应鼓励和支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培养文化领域的人力资源以及加强文化企业的合作。以此为标志,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另一大重点合作板块。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拓展和加深双方的人文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构建起以文化产业合作、教育交流与合作、青少年交流与国际旅游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机制,双方互访人次也屡创新高。截至2019年年初,中国已在东盟国家设立了6个文化中心,建立了33个孔子学院和35个孔子课堂,“中国—东盟教育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年度青年人文交流的名片。中国和东盟双方互访人次日趋频繁,2003年仅为387万人次,到2016年已上升至3000多万人次,2017年已近5000万人次,再创新高。①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抗疫合作,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