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涵盖所有体制、所有类型的普通高中。“所有体制”包括公办高中、民办高中、混合制高中等(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所有类型”主要指独立设置的高中、完全高中、综合高中等。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高中发展中的若干关系,有效化解影响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各种问题,切实保证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是高中教育普及过程中的重要行动原则,其含义是,在考虑世界各国高中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间普通高中发展的差异、普通高中学校的性质以及高中学生发展特点等,围绕教育目的,普通高中教育在办学体制、学校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标准以及入学与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一)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普通高中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更多的适龄人口进入高中学习,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越来越明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包括学生各学科的学术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以及对未来生活期待的差异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实施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发展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针对来自学生的、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高中阶段的学校也应该是多类型的、多模式的。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学校“千校一面”,缺乏多种形式的学校类型。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普遍班额过大。伴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职业要求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人才类别要求多样化,人才发展个性化的需求与培养模式单一化、趋同化的矛盾日渐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也是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过程。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在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对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个体谋生技能手段的功能将进一步减弱,而追求理想、自由创新、完善自我、享受生活的高层次功能需要则会大幅度提升。国家统计局在对较发达的10省市进行的调查中,将年收入6万以上者视为高收入者。该调查表明,目前高收入者约占城镇居民人口的10%。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特色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系统对此供应不足。如何在保障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这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提供个性化的高中教育、发展特色高中是世界各国高中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界各国都将多样化发展作为初中后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纵向的层次上的差异,还表现在横向上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课程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目的是为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比如,美国高中阶段的学校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综合高中、学术性中学、职业或技术中学;英国将高中阶段的学校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教育高中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培养模式是很多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模式的政策选择。这种培养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又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双重功能特征。

(二)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含义,结合我国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1.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人民群众对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办学体制的单一化,政府是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

(1)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发展不足

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内部管理体制不一,办学设施、教育理念、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多种多样。与公办学校比,民办学校个性化特点相对突出,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民间力量参与举办高中教育,有助于改变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中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但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民办校过少,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偏低。以普通高中的举办情况为例,从表5-1可以看出,2003—2006年,民办普通高中虽然有所发展,但其数量仅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的1/5。普通高中的举办者还是以政府为主。2007年,民办普通高中达到3101所,占学校总数的19.8%。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校15206所,民办高中2913所,占学校总数的19.2%。2006—2008年,民办高中总数占普通高中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就在校学生数量而言,从表5-2可以看出,2006—200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40.2983万人,仅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9.72%。

表5-1 全国民办普通高中举办规模(单位:所)

表5-2 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构成(单位:万人)

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发达的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民办普通高中占普高学校总数的比例略高于全国。从表5-3可以看出,2008—2009学年,北京民办普通高中虽然有所发展,但其数量占普通高中总数的比例为23.3%,将近1/4,但是,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为8.5%。

表5-3 2008—2009年北京市普通高中与民办高中情况对比

另外,我国民办高中教育与国际水平相比,尚存在着巨大发展空间。世界上一些国家私立中等教育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平均超过10%,发展中国家2000年平均为15.7%,韩国则达到了39.6%。[22]

(2)普通高中类型单一、办学特色不足

我国高中教育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一直在探索之中,但千校一面的问题仍然存在,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模式单一,行政命令、计划经济痕迹明显,缺乏办学特色。管理基本上依然以直接的行政命令为主,在政府与学校的权责没有清晰界定的情况下,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获得依然异常艰难。政府对学校实行“千校一令”的局面,阻碍了普通高中体制多样化、学校特色化的发展。

(3)普通高中的混合制学校发展面临困境

普通高中的“混合制学校”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政府对高中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成为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有效扩大了全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增加了大量优质国有教育资源,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高中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但混合制学校的发展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关系不明,政策界限不清,冲击民办学校发展,影响教育公平,等等。混合制学校如何发展,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4)规范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向国际开放,合作办学

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外籍适龄高中人口持续增长,经济社会水平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学校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办学也越来越多。但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跨国移民群体的增长需要优质的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该地区社会结构主体部分的中产阶层,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高新技术人员、政府职员、高级知识分子等对优质教育资源、特色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的国内高中教育系统对此供应不足。如何在保障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吸收国内外资源在本地办学,办优质高中、特色高中,满足一部分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这是目前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改革是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对教育强烈需求双重压力下的一种现实选择,也是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既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又与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相一致,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促进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办好普通高中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保证高中教育的公益性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普通高中教育要以政府办学为主,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但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按目前平均标准测算,全国普通高中经费投入中,政府承担达到70%,每年就需增加100多亿元的投入,此外这些年高中快速发展,学校贷款建设债务高达1500亿~2000亿元,还债压力是巨大的,如让政府增大开支力度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难度较大,也无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外更高水平的服务。

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开放扩资源”的原则,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可以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义务教育必须强化政府的主要或全部责任,实行免费,区域均衡推进,强调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强调国家(地方)统一标准;而普通高中无论是教育规律还是教育属性都不同于义务教育,要求高中教育有特色、多样化发展,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积极探索公办普通高中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鼓励一部分学校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高中教育在运行模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办学特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普通高中教育,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民办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同时加强对民办校的扶持、管理和引导,努力形成公办校和民办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普通高级中学举办者提出明确的资格要求,规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标准。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章程,明确普通高中学校举办的程序和审批制度。

第三,对现有改制学校应区别对待,分类处理。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体制改革的含义,避免简单套用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概念和做法,同时,各地对改制学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区分不同情况,制定积极稳妥的工作方案,进行规范工作,规范重点应是体制改革中的乱收费问题。另外,对少量的十二年一贯制的改制学校等特殊情况,可允许少量的学校继续进行探索试验。

第四,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国际交流,规范普通高中与国外联合办学行为。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鼓励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高中学校要转变观念,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体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创办世界一流高中学校的战略选择,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吸引国外教育资金到国内来,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股份合作制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为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创办优质学校,提供一流的教育来合理满足部分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通过立法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的设立标准和评价标准,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年审制度,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模式和标准流程,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有法可依,真正落实监管机制。

2.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虽然世界范围内高中的功能与定位已经由单一的为高校输送人才转变为培养基本的公民素质和公民精神,但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依然严重。这种“一切为了高考”的高中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一切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模式,这样的评价模式又直接带来了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化。考试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其他诸如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忽略。这种单一化的高中办学模式与当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相矛盾,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创新能力表现有以下不足:创新能力随学段上升而下降;学生的设计能力不强,缺乏创意;学生的批判精神不够,缺乏独立性。究其原因,有许多影响因素,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支持的社会合力等。当前,如何突破高考功利主义的藩篱,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需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社会资源,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第一,克服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共同实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校外教育机构设立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专题研修平台。组织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高中学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开展个别辅导。为高等教育和国家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

第二,营造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特长的育人环境,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性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机制。一方面,从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开发的需求出发,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从推动学生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出发,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或部分前沿知识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进入课程。为具有特殊发展潜质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特长获得充分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普通高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利用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如博物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另一个课堂;委托高等院校和校外活动基地组织开展专题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定期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供优秀高中生选修。普通高中要紧密联系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并尝试建立和健全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紧密衔接的机制。可鼓励试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下移和学分认可,在普通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供优秀高中生选修,给学生更充分的尝试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专业发展志向与专业兴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高校招生制度的多样化,鼓励优秀人才尽早脱颖而出。

第五,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兼顾高中阶段教育的升学、育人和社会发展功能,兼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综合教育,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建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研制实施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标准,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

3.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第一,切实改变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状况,注重普通高中学校的文化建设,鼓励普通高中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学校自身历史和学校定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把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与教育中心;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自主选择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

第二,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重视普通高中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多样化的学校评价标准,鼓励学校形成鲜明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模式。

第三,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应根据自身定位和本地实际,努力建设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涵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涵盖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多角度入手,规划符合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四,逐步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分流形式的多样化。在目前初中后分流的基础上,允许普通高中改革试点开展高一、高二分流和高中后分流。在做好宏观规划和加强组织领导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探索进行普通高中教育的学制改革。

4.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准备教育

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未来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将更加多元,学生只有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国传统的“非普即职”的办学方式限制了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长期以来,高中被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教育类型,欠缺对二者的交流融通,普职分离现象严重。在校生比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打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长期形成的职能分割局面,构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职能融合和互补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我国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够,不能提供多样化发展途径。由于目前普职分流在学生初中毕业后进行,过早的分流使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尚处于一个平面、平行的状态。一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同一平面中的两条平行的轨道,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不能实现充分的融通。二是普高、职高与高等学校的衔接和联系非常薄弱。

高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中阶段教育在入口处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多元的选择,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既可以进入普高,又可以进入职高,而且无论是普高还是职高都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类型,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次选择;在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以后,学生还应该有第二次选择,无论在普高还是职高都应该提供多元的培养模式与多元的课程体系,使那些第一次选择出现偏差的学生有机会进行第二次选择,因此,高中阶段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普职融通的,应该是一个“立交桥”式的体系。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这样一个“立交桥”体系的缺失必然使得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根据办活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则,高中阶段教育应该是一个入口多元、出口多元,内部普职融通、与高等教育密切衔接、体制灵活的“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学生具有充分的可选择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具体措施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现有普高、职高两类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类型的高中学校。淡化普高与职高界限,建立部分综合高中,形成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存的局面。借鉴将普高与职高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高中的办学经验,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类型的多样化。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创办科技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人文高中、数理高中、体育高中或其他技术类见长的特色高中。未来高中学校将发展成为具有明显综合性特色的普通高中。

第二,建立“立交桥”式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搭建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之间互通的“立交桥”。

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紧密衔接。普通高中更加紧密联系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可鼓励试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下移和学分认可,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高校招生制度的多样化。中职学校更加紧密衔接高职院校,中职可不经考试直接升入高职,实现职业高中与高职之间五年或六年的一体化。

建立普教与职教多元化沟通的机制。避免过早实施普职分流,采取初中后分流与高中阶段内部分流并存,并逐步过渡到高中后分流的尝试,高中阶段教育实行职普两类教育“二元化”,是目前和今后相当时期我国高中教育结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和学校分类的固定化、单一化。相反,构建一个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的、办学模式与学校类型多样化的、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是未来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普职融通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索举办综合高中,设立兼顾升学与就业的便于灵活调整的综合高中;二是开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双向流动试点,建立职业高中职业课程与普通高中学术性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三是在普通高中课程中引入职业准备课程,实现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四是在学制方面打通职业高中与学术性大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