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它是指教育机构和个人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成果有效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然而一些教育机构和个人较为落后的观念和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却制约了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造成了信息化资源的大量浪费。当前急需扭转“重建设、轻应用”的现状,推进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及教育系统的融合,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一)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1.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在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深入,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电子政务初步实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促进了信息公开和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远程教育与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高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53%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52.7%的高校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3%。同时很多高校还建设有科研协作知识及设备共享平台。在基础教育中,多数教师在备课与课堂中使用了信息技术,87%的学校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进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帮助”。100%的高中、90%以上的初中、20%左右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到69%。[18]目前网络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累计注册学历教育学生667万人,年招生达135万人;开展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100多万人次,培养学历教育学生130多万人,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500多万人次。[19]
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从实验试点进入推广普及阶段,深化应用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并且呈现出四大亮点:政府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教学实践需求出发,信息化设备应用正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凸显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更注重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20]
2.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投入高,产出效益低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应用意识不强,信息化应用技能较差,信息化应用效率较低,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结合不够紧密,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对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不足。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应用效果显著,但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不少地方出现了信息化资源严重浪费,设备闲置、软件功能过剩的情况。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效率的提升受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1)各地对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把教育信息化当作政绩陈列和形象工程;(2)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及应用缺乏可持续的规划和保障;(3)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网络间的互联互通瓶颈降低了资源的应用效率。
3.有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为我国各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科技创新、自然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教育管理与社会服务等提供了“信息基础环境”、“共享协作渠道”和“全新变革手段”。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是促进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成果有效应用于教育活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从重视建设,到重视应用,再到重视效益的过程。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处于重视效益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人们重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发挥,即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支持教与学。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率与效果,将教育信息化真正融合于教育活动已经迫在眉睫。
(二)强化和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需要按照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继续加速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不断推动深化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涉及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只有将教育机构的主要业务即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益的重要支持工具,使之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这样才能使应用真正深入下去。[21]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需要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从管理者的角度,需要促使其转变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化的领导力和协调力度,制定信息化规划,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从建设者的角度,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需求紧密结合,力争引领教学、科研、管理的创新与变革,需要不断提高应用系统、数字资源的易用性,加强信息化设施的维护和技术支持,加强应用的宣传与培训支持。从使用者的角度,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需要根据工作、学习需要提出信息化需求,甚至参与到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正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阵地,推进远程教育是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措施,我们需要根据纲要要求“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1.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带有浓重的学科本位色彩,强调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传授。到了21世纪,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取代了计算机课程,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课程。信息素养内涵较大,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几方面,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内涵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信息化应用课程建设,不断把信息素养内涵充实到课程之中。
2.面向公众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应用培训
我国相继颁布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需要面向公众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应用培训,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之一。面向公众的信息化应用培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如专家讲座、社区培训、远程培训等。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对领导干部、政府公务人员、老少边穷地区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的要求,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