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②,民复孝慈;绝巧弃利③,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④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

注释

①绝圣弃智:此处的“圣”指的是于事无不通,显然,这是一种“有为”,所以要绝弃。“智”在这里指的是庸人自扰的小聪明,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做,当然更要绝弃。

②绝仁弃义:仁是有所爱,义是有所别。有所爱,就有所不爱;有所别,就有所区分,不能一视同仁。不能一视同仁就会产生差别和矛盾,是假仁假义,所以要把仁义绝弃。

③绝巧弃利:巧,指的是先进技术、人工制造的中看不中用的奢侈品;利,指的是私利。

④文:中国传统思想中,文与质是相对的两个范畴,文,文饰;质,质朴。文质彬彬才是君子模样。这里指的是文治法度。

⑤见素抱朴:未染色的丝为素,未加工的原木为朴,意思是放弃后天修饰,返归本来面目。

译文

统治者拒绝自作聪明,人民就能得到百倍利益;统治者拒绝假仁假义,人民就会不自觉地孝慈;消除奇技**巧和私利,盗贼就会消失。这三点(三绝三弃)不能是耍嘴,而要落实到百姓的具体行动中,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现其本真,内心淳朴,私心减少,欲望降低,不求知识。

度阴山曰

法律法条是不是卷帙浩繁、面面俱到更好?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大秦都城咸阳,这意味着显赫一时的大秦帝国灭亡,刘邦成了咸阳城的主人。面对当时乱哄哄的局面,刘邦让萧何以最快速度制定法律法规,恢复秩序与和平。

萧何马上拿出精简后的秦帝国律法,刘邦看后说:“虽然已经很少,但还是多。”

萧何又去精简,刘邦问他:“秦帝国为何灭亡?”

萧何回答:“当然是严刑峻法。”秦从商鞅时代就确立繁多、严苛的法条和刑罚,百姓无法承受,最终造反。

刘邦摇头说:“你说得对,但也不对。秦帝国法律繁多、严苛,只是让老实的百姓无法承受,却让一些奸猾分子得到指引,钻法条空子,搞得作奸犯科屡禁不绝。”

刘邦的意思是,法条越多,对于有些人而言不是禁令,反而是启示。举例说明,有些人可能不知故意杀人和失误杀人的区别,但读了有关法条后,就会把故意杀人伪装成失误杀人,从而减轻罪责。再举例说明,有人不知一夜暴富的方法,忽然看到法律上写了抢劫要判死刑,于是找到了方法,那就是抢劫。

萧何问刘邦:“怎样做,才不让刁民钻法律空子?”

刘邦说:“渔网有空隙,天网没有空隙,法律法条不必严密,自然就没有空子可以钻。干脆就让百姓只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抵罪,盗窃者判罪!除此之外的秦帝国法律全部废除。”

这就是成语“约法三章”的来历,刘邦将三条法律公布后,得到了咸阳城中父老、豪杰们的热烈拥护。紧接着,刘邦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这一措施让刘邦得到了群众基础,几年后,他和项羽争霸,约法三章为它积攒的“粉丝”贡献了主要力量。

刘邦的“约法三章”是老子“见素抱朴”思想的实践版。“见素抱朴”是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其思想基础是,所有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简单的。越简单越明快,越明快越通透,越通透越简单。

我们总以为绞尽脑汁,把一件事做得面面俱到就是完美,殊不知,这恰好违背了事物的简单本质,弄巧成拙。

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是见素抱朴,让事情趋于简单。事情简单,就会省力,省力就是无为。事情复杂,就非见素抱朴,而是把清水出芙蓉的女子浓妆艳抹,这是有为。它的危害是,让女子失去本真的同时,还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作为个人,我们如何“见素抱朴”呢?

第一,要在外表上淳朴,包括你的神情和装扮,即使是装,也要装出艰苦朴素的模样来,这是要表面的行为成为习惯,最后成为朴素的本能。

第二,内心要敦厚,不做道德和法律不允许的事,让自己变得单纯、胆小一些。守法者最快乐,说的就是人别耍心机,试图做坏事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只需要敦厚些,只要守法,只知守法。

第三,少些私心,私心多,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别总惦记着自己那点“小九九”,适当时要为他人着想。

第四,降低你所有的欲望,保持一颗平常心。所有的欲望都应以是否干扰、伤害他人为善恶标准,凡是超标,必须降低,最后减少至无,是为寡欲。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引诱我们为恶的提示,老子只是希望聪明的统治者拒绝这些提示,让人见素抱朴,以最真实的面目示人。当你最真实时,就是你不必用力时,你的行为会从自发倾向中即时地、自由地流淌出来——不多想,也不纠结——与身边环境的种种规定完全适应,有如神助,又与传统的道德规范相和谐。此时,就意味着你进入了无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