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a,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b。西当太白有鸟道c,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e。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f,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g。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h,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i,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j!

注释

a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b秦塞:秦地的关塞。古蜀国原来与中原隔绝,直到秦惠王灭蜀才开始相通。c太白:秦岭峰名。鸟道:只能供鸟飞过的道路,形容山路特别狭窄。d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秦惠王曾把五位美女嫁往蜀国,蜀国派遣五壮士去迎接,在返回的途中遇到大蛇钻入洞中,五壮士牵住蛇尾用力往外拉,最后山崩地裂,五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从此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e石栈:在岩壁上凿开石头架上木头建成的通道。f六龙:传说中太阳神用六条龙来拉车。高标:高耸的山峰。g回川:回旋曲折的河流。h参、井: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i锦城:成都。j咨嗟:叹息。

解析

《蜀道难》本是乐府古题,在这里,李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蜀道的险峻、突兀、崎岖等特点,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形势的忧虑,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李白也因为这首诗,被贺知章冠以“谪仙”的称号。

诗的开头直接感叹蜀道的高,接着从古代蚕丛和鱼凫创立蜀国开始叙述,算出其有四万八千年的历史。然后开始具体叙述蜀道的地形地貌,西边是太白山,小路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从这里可以横越峨眉山。地崩山裂,高山塌陷,压死了五壮士,才成就了天梯石栈,让秦和蜀可以连接。接下来具体描述蜀道山的高:它的上面是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顶,下面是巨浪激**、回旋曲折的山川。飞得很高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擅于攀岩的猿猴也发愁怎么过去。青泥岭曲折回环,百步之内的距离就要绕九道弯。这里仿佛能摸到天上的星星,上面的人抬起头就不得不屏住呼吸,用手抚摸胸口,吓得坐在地上。要是问人向西游历什么时候能回来,都会因为路途艰险、山岩陡峭、难以攀登而心怀忧惧。后面用耳闻目见之景来强调蜀道的险:只看见鸟儿在枯木上悲鸣,雄鸟在前,雌鸟在后,在林间盘旋;又听见子规鸟对着月亮啼叫,哀愁在空山里回**。蜀道难于攀登,能比得上登天!让人听了能脸色大变。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松倒挂着紧贴悬崖峭壁。瀑布飞泻,水流湍急,水声喧哗;水击岩石,就像万壑雷鸣。蜀道这样艰险,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还有人大老远过来。接下来写蜀道的易守难攻:剑山的剑阁林立,高峻险要,一个人把守,千军万马都难以攻下来。如果把守的人不是亲信,就可能会在这儿造反,变成豺狼一样的人。白天躲猛虎,晚上防长蛇,磨尖牙齿,吮吸人血,杀人如麻。虽说锦官城能让人快乐,但还是早早回家比较好。蜀道难于攀登,堪比登天!转身向西望,还是会让人发出感叹。

整首诗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描写了蜀道上各处山水的特点,展现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中,诗人把传说和想象、现实和历史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夸张和渲染等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引人心潮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十一言,句式参差不齐,充分体现出诗人奔放的语言风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a,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b,芳草萋萋鹦鹉洲c。日暮乡关何处是d,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a昔人:传说中骑鹤飞走的仙人。b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c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d乡关:故乡。

解析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文人都登临过,并留下了诗句。而崔颢的这首诗被公认为其中的绝唱,据说连“诗仙”李白都甘拜下风。

这首诗没有写黄鹤楼的位置、外形等特征,而是从由来起笔。首联从传说写起,诗人初见黄鹤楼,触景生情,不由得想起了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传说:仙人乘坐黄鹤西去,只留下了这座高楼。颔联从传说生发开来,感叹时光荏苒,千年的光阴给人以世事苍茫之感。三个“黄鹤”和一个“白云”,不拘对仗,一贯而下,意境阔大,气势雄浑;同时也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颈联写登楼所见:天气晴朗下的汉阳平原,绿树成荫,清晰可见;芳草茂盛,长满了鹦鹉洲。尾联写诗人由看到的景物引起了乡愁。日暮时分,诗人看见江面上的烟波,心里不禁感到忧愁:哪里是家乡呢?由景入情,气势也从豪放转为淡淡的忧伤。

诗人本来不愁,登临之后看到景物才生出了愁,情绪过渡自然顺畅,语言淳朴生动,感情真挚感人,的确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作者小传

崔颢(?—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出身,以才思敏捷著称,但是酷爱喝酒和赌博,行为放浪不羁。后期因为游历边塞、游览山川,诗风转为雄浑自然。经常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一起被提及。

摸鱼儿·雁丘词

[金]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a,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b。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c,寂寞当年箫鼓d,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e。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

a天南地北:比喻距离遥远。b就中:于此。c横汾路:在汾河岸,是汉武帝曾经巡幸的地方。d箫鼓:用排箫与建鼓合奏,泛指用作仪仗的音乐。e山鬼:神话传说中一位美丽的女神。

解析

元好问十几岁进京赶考,路过并州时,遇到了一个捕雁的人。捕雁人那天捕到了两只大雁中的一只,另一只挣脱网逃走了。逃走的那只雁看到伴侣死后,悲啼盘旋,然后从高空坠地,自杀殉情。元好问感动于两只大雁生死不弃的感情,就买下了它们的尸体,埋在了汾水边,用石头垒了一座坟墓,称为雁丘,所写的词称为《雁丘词》,寄托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明是咏物,实则抒情,它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上阕开篇就发出疑问:请问世间人,情到底是什么,竟叫两只大雁用生死对待?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感叹和赞美。问句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后面写大雁殉情蓄势。不管是南飞还是北归,它们都双宿双飞,经过了很多寒暑,依然恩爱如初。“天南地北”从空间着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笔,都是写大雁的情深,为后面的殉情做铺垫。在一起时快乐,离别时痛苦,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痴情儿女?大雁应该会说:此去万里之遥,要经过漫漫长路、暮雪晨风,形单影只的话怎么熬得过去?失去伴侣,苟活下去有什么意义?“万里”“千山”形容路途遥远,前程茫茫。“层云”“暮雪”形容前景的艰难。这四句刻画出了大雁的心理活动,也暗示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下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悲苦。前三句写埋葬大雁的地方:这里曾是帝王驾临的地方,当时是何等热闹,现在却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词人接着写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哭,把写景和抒情融合,用哀景衬托大雁的悲苦,表达词人的哀悼与惋惜之情。然后词人将雁的殉情与莺、燕的死做对比,表达了对殉情大雁的高度赞美。最后四句则肯定地说,雁丘将永远受人凭吊。

词人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地描述了大雁殉情的故事,并用悲景进行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歌颂忠贞爱情的佳作。

作者小传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最重要的诗人、词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之痛,其诗歌生动地展现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

解析

一片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奔流,水的温度鸭子是最先了解的。河岸上长满了蒌蒿,芦芽也刚刚露出个头。这个时节正好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候!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画作《春江晚景》的作者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跟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并不在同一个时代,苏轼是根据惠崇的画写成的诗。虽然现在这幅画已经失传,但我们仍可以从诗中大致了解其内容。

诗人紧紧围绕画题画意,仅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河豚欲上等几个物象,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面。尤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画里无法画出的水温冷暖,而且写得富有情趣、生动传神。同时,诗人还从画里联想到了画外,从而提及河豚欲上,更加重了对春天万物复苏的渲染,深化了意境。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宋]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解析

“试灯夜”是元宵节的前一夜,为了保证元宵当夜的灯会顺利进行,需要预先观赏新灯,称为试灯夜。南宋都城临安试灯夜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吴文英故地重游,在这个人月团圆的时刻,却因为运途坎坷、历经沧桑而心生万千感慨,从而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写细雨、月色和人影,却并不直接用“雨”“月”“人”等字眼,而是用“卷尽愁云”形容雨后,用“素娥”代指月亮,用“新梳洗”形容雨后月色的明净。“暗尘不起”暗示雨后地面湿润,尘土不扬。“凌波地”是指步履轻盈的女子经过的地方。多种意向组合成雨后月夜赏灯图,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灯月辉映、地润无尘的街道,能听到众人的欢声笑语。

下阕追忆往事。“辇路”原是帝王车驾经过的地方,这里借指都城繁华的街道。“重来”指词人旧地重游,“仿佛”指当年事历历在目,加重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三句感叹柔情似水,往事如烟,佳人不再,词人落寞地回到住处,抱着熏过香的被子入眠,期望能伴着街道上的歌声在梦中获得安慰。

作者小传

吴文英(约1207年—约1269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本来姓翁,过继给了姓吴的人家。一生都没有出来做官,经常在江浙间游历。词作很多,大部分是酬答、伤时和忆悼之作。有“词中李商隐”之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a,彩丝穿取当银钲b。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c。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稚子:指年龄很小的孩子。脱:脱离,取出。晓:清晨。b钲:古代一种金属打击乐器。c玻璃:古代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解析

清晨,小孩从盆里取出夜里冻好的冰块,用彩色的绳子穿起来当成锣来敲打。玉磬一样的声音穿过树林,突然变成一声清脆的玉碎声。

全诗通过声音描写来展示整个过程,贴切的比喻让画面生动形象,充满童趣。前两句写小孩子制作冰块当玩具,突出一个“稚”字。即使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小孩子依然玩心不减,活力四射,一大早就起来玩,而且玩出了花样,给冰穿上彩线当锣敲。第三句的一个“穿”字说明小孩一边敲一边在林中跑,通过清脆的声音,仿佛能看到孩子欢快的身影。最后一句让情节发生了转折。忽”字表示发生得很突然,“玻璃碎地声”说明孩子手里的冰块掉在地上碎了。那么,孩子是故意摔的,还是意外?他会怎么样?很兴奋,还是惊呆了?一切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a,二十三年弃置身b。怀旧空吟闻笛赋c,到乡翻似烂柯人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e,暂凭杯酒长精神f。

注释

a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b弃置身:指被贬官的诗人自己。弃置:抛弃,搁置。c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d烂柯人:指晋人王质。e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f长精神:振作精神。长,振作。

解析

刘禹锡被贬到地方做官,二十三年后终于能够回归朝廷。他中途经过扬州,正好遇到了从苏州途经扬州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互相赠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写来回赠白居易的。

首联诉说自己仕途坎坷,被抛弃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表现出了诗人胸中的不平和悲伤。颔联化用了“闻笛怀旧”(嵇康被司马氏杀害,他的朋友向秀经过他的故居时,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遇到两个童子正在下棋,他就站在旁边观看。等一局棋结束,他才发现手中斧子的把儿已经烂了。他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是一百年之后,他的同辈人都已经老死了)的典故,写如今要重返洛阳,却物是人非,恍如隔世,很多老朋友都再也见不到了。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惆怅心情,也暗示了世事变迁。颈联一扫前面的悲伤情绪,态度转为积极乐观:沉舟侧畔,仍有千帆过尽;病树前头,枯木一样逢春。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示自己虽然已经落伍,但仍有信心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一直激励着人们坚持信念,满怀信心地等待风雨后的彩虹、黑夜后的黎明。尾联点题,感谢白居易的深情厚谊,并表示自己要忘记过去,重新出发。全诗语言洗练,意境高远,气势豪迈,沉郁中显豁达,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