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 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a。今日把示君b,谁有不平事?
注释
a霜刃:剑刃寒光闪耀,像秋霜一样。b把示:拿着展示出来。
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剑客的口吻,通过展示一柄宝剑来抒发自己想要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首句直接写剑客用十年的时间打磨宝剑,可见宝剑蕴含着其深厚的功力和心血。“十”和“一”形成对比,展现出剑客的艰辛和毅力。第二句写宝剑锋利的剑刃闪着寒光,像秋霜一样,但是一直没有施展过。后两句写剑客把宝剑展示出来,询问谁有不平事,暗含着急切地想要铲除不平的意思。末尾的问句带有一股行侠仗义的豪气和自信。
从全诗来看,诗人是用剑客自喻,托物言志,用剑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本事。他跃跃欲试,想要施展自己的本领,希望得到重用,进而报效国家。
全诗节奏明快,直抒胸臆,把一个剑客的形象塑造得具体生动,跃然纸上。
听晓角a
[唐]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
a晓角:报晓的号角声。
解析
这首描绘边声的诗构思独特,整首诗都写角声,没有出现任何人物,征人的所思所想却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随着景物的出现变得清晰。所以,角声就是征人的心声。
第一句中,“霜”和“昨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时间是晚上;“边”和“关”点明了地点在边关;“堕”字形象地描绘出榆树叶经过风霜打击后纷纷坠落的状态。第二句中,吹角声响起,空中是一轮孤月,角声回**在边城中。“当”和“孤”烘托出边城的寂寥荒凉、人烟稀少。这两句通过对听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和他们的情感,身处这样环境中的征人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第三句写边塞的鸿雁在迁徙过程中被角声触动,在天边徘徊,不愿意往南飞,以雁代人,更衬托出角声的悲凉。第四句写曲子《小单于》被秋风卷着飘散在天际,苍茫荒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者小传
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考中进士。掌握各种文体,尤其擅长七绝,诗的风格凝练含蓄,意味深长,被人称道。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a,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b。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d。
注释
a聊:姑且。b孙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里指词人自己。c冯唐:汉文帝时期的臣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是因为上报战功的时候多报了而被贬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词人以魏尚自许。d天狼:星名,传说中主侵掠,这里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解析
这是苏轼在出任密州知州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豪放词。这个时期的苏轼在仕途上比较坎坷和失意,但是他仍然不改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首词通过对一次狩猎过程的描述,抒发了他热爱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整首词感情激烈奔放,境界开阔,气势雄浑。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首句一个“狂”字总领全篇,接着描写了威武雄壮的狩猎队伍,场面壮阔,声势浩大。一连串的动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增强了场面的生动性。下阕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示自己即使已经上了年纪,也不改英雄本色。接着,词人用汉文帝时期冯唐拿着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暗示自己盼望着朝廷能够派遣和冯唐一样的使节来召自己回朝,并得到重用。到那时,他一定会用尽全力报效国家。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a,三吴都会b,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e,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f,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g,归去凤池夸h。
注释
a形胜:地理位置优越。b三吴: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c天堑: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d重湖:北宋时期的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叠巘(yǎn):层峦叠嶂。e菱歌:采菱姑娘的歌声。f高牙:牙旗,将军之旗。这里借指孙何。g异日:他日。图:描绘。h凤池:凤凰池,这里指朝廷。
解析
这是一首经典的歌颂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的词,词人用尽各种美好的词语,描绘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不同于其他歌功颂德的词作,这首词在渲染和描绘的时候采用了别致的方法,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而其中描绘的美景就连图画都难以描画出来。
上阕写杭州的美和繁华。开头三句揭示主题,说明杭州在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和城市繁华等方面的突出之处。接着具体描绘盛景: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高高低低约十万户的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汹涌的浪涛卷起霜雪一样洁白的浪花,钱塘江无边无际。最后两句写市场的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足:集市上陈列着珠玉,家家户户穿着绫罗绸缎,大家都追逐奢华。
下阕写西湖的山水之美和歌舞升平。前三句写西湖重重的湖与叠叠的山,有三秋桂花、十里荷花,景色怡人。接下来三句写游湖的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游客都络绎不绝,有乐声,有歌声,有莲娃钓叟,有采莲女子,一派繁华的景象。后面写的是贵族出游的队伍,阵势很大。最后,词人表达了对美好前景的向往,表示自己就算离开了,也不会忘了向别人夸赞西湖的美。
语文小课堂
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极力赞美,把它形容成了人间天堂。宋代《鹤林玉露》一书记载,这首词流传很广,金主完颜亮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时,心中忍不住兴起了把杭州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才有了后来完颜亮带领兵马南下入侵的历史。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a,疑是地上霜b。举头望明月c,低头思故乡。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注释
a床:坐卧的器具。b疑:好像。c举:抬。
解析
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好像一地白霜一样。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来无比思念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在湖北安陆小寿山暂住时所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高明的写作技巧,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诗里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前两句直接写景,一幅秋夜场景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明月一出,思乡的氛围就自然而生了。夜深人静,诗人还没有入睡,看着明亮的月光倾洒,误以为是秋霜降临。“霜”字一出,寒意也就出现了。独自一个人站在清冷的月下,看着类似于霜的事物,流落他乡的孤独和悲凉之情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举头”和“低头”的动作展现出内心活动。他抬头看月亮,想着家乡是不是也在这样的月光之下,随后意识到自己无法回去,不禁难过得低下了头。
语文小课堂
在唐代,床是对坐卧器具的统称,还可以指类似现代单人沙发的“胡床”,或者跟现代马扎类似的椅子。即使是大型的床也不是单纯用来睡觉的,还可以用来坐卧、会友、饮酒、休息、抚琴、下棋、读书、写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