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c,封狼居胥d,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e,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f,一片神鸦社鼓g。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h?

注释

a孙仲谋:三国时东吴的国主孙权,字仲谋,曹操曾称赞地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曾在京口建立都城。b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c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年—453年)。草草:草率。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结果惨败。d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远征匈奴,大胜,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e四十三年:从词人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经过了四十三年。f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叫佛狸。公元450年,他攻打刘宋政权,只用了两个月,就从黄河北岸打到了长江北岸,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g神鸦: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用的鼓。h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解析

千年的江山长存,却再也找不到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了。舞榭歌台依旧在,风流繁华却被历史的风雨吹散了。夕阳照在草丛和树木上,看上去很平常的街巷,人们说这是南朝宋武帝曾经住过的地方。那时候,他率领金戈铁马,气势如猛虎下山。

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地带着军队进攻,想要像霍去病一样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宣告自己建立奇功,最后却只能仓皇南逃,还不停地回头向北望。我南归到现在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眺望着对岸,依旧清楚地记得扬州路上的烽火连天。怎么忍心回忆往事呢?可看到那佛狸祠下,乌鸦在吃着祭品,祭祀的鼓声响着。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可以吗?

辛弃疾一心北伐,到了六十六岁还是看不到希望,给朝廷提的意见也得不到采纳。这一天,他登上京口北固亭,追昔抚今,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多处用典,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词中包含的感情复杂,既有进取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又有对朝廷的深切担忧,还有即使年老也愿意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语文小课堂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想再次派老将廉颇去打仗,就派使者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做的饭和十斤肉,然后披上铠甲跨上马,证明自己还可以上战场。廉颇的仇人郭开提前贿赂了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者便告诉赵王:“廉颇将军年纪大了,虽然饭量很好,但是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后,就打消了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a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b,平明送客楚山孤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注释

a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b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c平明:天刚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d一片冰心在玉壶:天气寒冷的时候,玉壶中的水会结冰,玉壶和冰都是晶莹的事物,被人们用来比喻心地纯洁正直。

解析

秋雨满江,夜里来到吴地。清晨天刚亮,我来送你,这时连楚山也显得孤零零的。要是洛阳的亲朋好友向你问起我,你就说我的心还是像玉壶中的冰一样光明磊落、高洁清白。

王昌龄不止一次被贬官,他在芙蓉楼送好朋友辛渐回故乡时写了这首诗。前两句写夜里下雨和平明送客,寒冷的江雨和孤寂的楚山渲染了送别时的孤寂凄清,也暗示了诗人被孤立冷落的恶劣环境。后两句写临别时对友人的叮嘱,不是报平安,也不是问好,而是对自己品行高洁的表白:不管所处的外界环境多么恶劣,我都会不改本心,坚持操守。

语文小课堂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指的是用与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被比喻的甲事物叫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乙事物叫喻体。根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等。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直白。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a,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b,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c。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d。

注释

a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b靖康耻:指靖康二年,北宋都城沦陷,徽、钦二帝被掳走的事。c长车:战车。贺兰山:这里指金人的地盘。d天阙:指皇帝所在的宫殿。

解析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愤怒到了极点。倚靠栏杆,看到疾风骤雨刚刚停息。抬起头往远处看,然后仰面朝天,放声长啸,豪情万丈。三十年建立的功业就像尘土一样渺小,八千里的征战伴随着云和月。不要虚度时光,否则等到年老的时候就会白白伤心。靖康之变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身为臣子的怨恨什么时候能消失,驾着战车踏破金国的地盘!壮志满怀,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着,渴了就喝敌人的血。等我重新收复往日的河山,就去朝见皇帝报喜。

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是岳飞的代表作,表达了他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其中还有激励少年珍惜时间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被千古传诵。全词慷慨激昂,气贯如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作者小传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名将,曾率军大败金兵,收复北方大片失地,后被宋高宗、秦桧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文武双全,能作诗写文,还擅长书法,所写的词多抒发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风格悲壮,意气豪迈。

语文小课堂

很多人都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说是岳飞从军前,他的母亲在他的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又涂上了醋墨,确保永不褪色,为的是让岳飞牢记誓言,为国效力。后来,岳飞果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还有一种说法是,岳母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因为当时的皇帝宋高宗曾经赐给岳飞一面写着“精忠岳飞”的旗子,所以发生了混淆。时间长了,人们就认可了流传最广的“精忠报国”的说法。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a。怪生无雨都张伞b,不是遮头是使风c。

注释

a篙:撑船时用的竹竿等工具。棹:船桨。b怪生:怪不得。c使风:驱使、利用风来助力。

解析

一叶小小的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篙收起来,也让船桨停下工作,一直坐在船里。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却打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来做帆,让船自己前进啊。

诗人乘船经过安仁的时候,看到两个小孩的所作所为,被孩子的稚气可爱和聪明伶俐所感染,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是诗人的所见,两个孩子的怪异举动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让他有了继续探究的想法,从而引起下文。后两句没有写诗人看到两个孩子撑伞的过程和中间的心理活动,而是一下子就写出了答案,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全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童趣,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两个孩子身上,笔下的描写也都是两个孩子稚气的行为,写出了两个孩子的无忧无虑和聪明伶俐,透露出诗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语文小课堂

杨万里到隆兴府奉新县做官的时候,正赶上奉新遭遇旱灾,百姓生活困苦,大牢里关满了无法按时交税的百姓。他下令把这些人全部释放,并严禁官吏继续逼百姓交税。杨万里给每一户人家都发了一张通知单,上面写明了被放宽的赋税金额和缴纳期限,这使得百姓大大松了一口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就都恢复了正常生产,纷纷自觉地来缴足了税款。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

解析

开篇点明时间为“清明时节”,营造了清冷、低落的氛围。“雨纷纷”更加重渲染了诗人的愁苦和失意,也为下文的“欲断魂”埋下伏笔。第一句客观写景,第二句转为抒情。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要扫墓祭拜先人,诗人却在外漂泊,无法回家,心情抑郁。出门在外遇到下雨,诗人更是郁闷,所以才失魂落魄,想要借酒消愁。三四句采用问答的形式,语气转为轻松。诗人问路,牧童“指”而不答,戛然而止,后面的让读者自己想象。“杏花村”是酒家的旗子,能远远看见,说明马上就能到达目的地了,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三四句笔调一改前面的凄苦,转为清丽,对比鲜明,让读者的心情跟着跌宕起伏。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描写平白浅显,给人一种自然亲切之感。

语文小课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一般是每年的四月四、五、六日(公历)。在这几天,人们要禁火、扫墓,还会进行踏青、**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另外,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适合春耕的时候,所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b,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a将息:将养休息。b次第:光景,状况。

解析

独自寻寻觅觅,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凉、悲惨、伤心的情绪一起涌上来。一下热、一下冷的时候,是最难将养休息的。喝下的几杯薄酒,怎么能抵挡骤起的强烈寒风!天空中有大雁飞过,是曾经为我送信的老相识,看到它们我更感伤心。

地上堆积着枯萎的黄花,憔悴枯损,现在还有谁能与我一起摘花?守在窗边,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黄昏时下起了绵绵细雨,一声声滴落在梧桐叶上。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形容得出来!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的秋夜抒怀。宋朝南渡,词人流离失所,晚景凄凉,时时刻刻有一种辛酸苦楚纾解不散。上阕词人用清冷的景物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情。开篇七组十四个叠字,字字含情,声声含愁,把词人的孤独与凄清写到了极致。后面天气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大雁飞过都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词人的伤心之情。

下阕直接抒情。看到满地凋零的黄花,词人联想到自己独自坐在床边,熬到天黑,更进一步描写出自己的寂寞凄苦。黄昏细雨,雨打梧桐,声声落在词人心上。最后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欲语还休,饱含辛酸苦楚,读来感人肺腑。

语文小课堂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两人分居两地。相传,这年的重阳节,李清照很想念他,就在给他的信中加上了一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读完这首精彩的词后,赵明诚很感动,也很不服气,决心要写一首更好的词来胜过妻子。于是,他谢绝了一切应酬,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地写了五十首词,再加入重新抄写的《醉花阴》,一起拿给朋友看,让对方评判哪一首最好。朋友看后,对赵明诚说:“有三句是最好的。”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朋友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写的。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析

刘禹锡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担任刺史的时候学习和借鉴了巴蜀地区的民歌,依调填词,仿照民歌创作了十几首诗,本诗是其中的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其中,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被认为是千古绝唱。在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恋爱中的少女的形象,以女性的口吻表达出女子对爱情的忐忑和期待。

开篇两句写实景,杨柳青翠,江平如镜,在这样宁谧的环境中,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描写有山有水,有人有声。远处的歌声隐隐约约,女子却能确定是情郎的声音,可见她用情之深。三四句由写景转为写情,女子由歌声产生心理活动:东边出太阳时,西边偏偏在下雨,说他对我有情吧,他有的时候又很疏远;说他无情吧,他又表现得很暧昧。“晴”与“情”谐音,是双关的写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全诗用词朴实而意蕴深厚,把一个想爱又忐忑羞涩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表达得准确生动。

语文小课堂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故意赋予语句双重意义,表面是一种意思,其实还暗含着另一种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而谐音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比如“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其中“雪”谐音“薛”,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