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这群“奔奔族”中都在感叹工作、生活压力之大时,月月总是在旁边从容一笑,因为月月是个自信的人,而她的自信来源于自己的谈吐,包括跟外国人的交流。但是她学习外语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有过“俄转英”的自学经历。

总结起来她学习外语有三个步骤:重复、联想、归纳。所谓重复,不外是多做口语、笔语的反复练习,“温故知新”。所谓联想,即脑子要勤,对周围事物随时用外语作联想;学过的要联想新学的,新学的要联想学过的,联想其实也是一种重复。最后是归纳,定期回顾学过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总结。重复是为了加强记忆,而记忆是学好语言,特别是学好外语的重要条件。但学外语要记什么、如何记,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问题是自己那一套究竟顶用不顶用。

她所说的重复指反复的“输入”、反复的"储存"、反复的“输出”。在外语学习上,多重复或作反复输入,意味着多加复习。反复的“储存”指通过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语言材料反复输人到大脑的记忆库中,使有限度的短时储存因为得到不断重复而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长期”是靠不断重复来保持的。她主张背一点东西,觉得能将语言材料背诵出来是主动重复这些语言材料的结果,但要将背诵下来的东西作长期的保留,则仍需不断重复语言材料的内容。

“奔奔族”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每天都有不断更新的东西需要他们去学习,这些学习的压力逼迫“奔奔族”们每人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记忆本领。记忆力是什么?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科学家认为记忆力可分为短期记忆力、中期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力。短期记忆力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短期记忆力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记忆保留下来。而中期和长期的记忆力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

变,建立了固定联系。中期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

重复记忆,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所以要想牢牢记住某些东西就得复习复习再复习,即,瞬时记忆→复习→短时记忆→复习→长时记忆→复习→永久记忆。摄入大脑的信息要么被记住要么被忘却,这是规律,也是大脑的两个强大的功能,因此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的,必须要复习。

超在工作了三年以后还能以高分考上了研究生,朋友们都觉得很诧异,一般年龄在26岁及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强化记忆力总是在慢慢衰退的,所以很羡慕他有这么好的头脑。

他告诉他的朋友刚开始他也会有很多困难:背不下来,记不住……但是要命的是,无论什么考试,只有记得住才能考高分,所以怎么办呢?解决这个问题他总结只有五个字——理解和反复。

理解就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反复是指不停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这看上去好像都是废话,人人都知道啊,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得到,如何做到理解和反复呢?超报名的每门课的网络视频辅导课程至少听三遍,尤其是公共课,听懂理解后再记忆,一时记住后还要隔天再反复记忆,隔天记忆后又再隔天记忆,不断“温故知新”炒冷饭,不断……其实说破了就这么简单,但是做不做得到,肯不肯这么做,信不信这么做会有用,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了。

为什么有的人有的事我们立刻会忘记,而另外的人另外的事却长时间地记着,甚至永不磨灭呢?人脑所记忆的东西,会被逐渐淡忘。记忆得越肤浅,淡忘得越快;记忆得越深刻,淡忘得越慢。当淡忘所需要的时间达到比余寿还长时,就终生不忘了。因为这些人这些事被我们反复想起,我们才能长时间地记住,甚至永不磨灭。

“复习是记忆之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八十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短时记忆的广度要靠对记忆材料的重复识记;材料储存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也要靠重复识记,即复习。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盯着一个人连续看三个小时,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了,那么也许一两个月后你就把他的长相给忘了,但是如果你把这三个小时分配到许多天中,每天只看那个人一两分钟,这样下去,你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的长相。

有些人认为,只要理解了就能记住,光理解是不能导致精确而牢固的记忆的,还

必须经常复习,只有把理解和复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

都说第二天测验,第二天果真测验了,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测验后,只告诉一班同学两星斯后还要测验一次,二班同学不知道。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复习)。这说明,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记忆更好,而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对一班提出更长久的记忆目标,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

还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让两组学生学习同样的材料,一组经过复习,一组没有经过复习,两级对材料的记忆力保持的成绩,时间越长差异越大。一天以后,两组对材料的记忆力保持成绩只相差10%,半年以后,两组对材料的记忆力保持成绩几乎要相差一倍。

时间间隔越长,复习对于巩固记忆的作用就越显著。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尽力克服遗忘的消极作用的有效方法——遗忘与时间有关。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十年内不与任何同学来往,他会把许多同学的名字忘掉。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在五年之内不读书、不看报、不写字,便会提笔忘字。据报载:一个50年代末期从监狱中逃出而隐居深山的男人,三十年后人们发现他时,他连最简单的话都不会说了。这是因为遗忘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出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

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可见,学习和记住某些知识之后,紧接着来到的是先快后慢的遗忘。而且刚接受新知识时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这就像没有闸的汽车,一直爬到坡顶才能站稳,半坡上熄火就容易溜下来。重复好像发动机,应该把记忆的载重车推上有利于保持信息的“坡顶”再暂告歇息。因此,应该及时复习。如果我们的复习能赶在大量遗忘产生之前,或者象乌斯基比喻的那样,趁建筑物还没有倒塌之前就加固,那么,就可事半而功倍。当然,“及时”复习不等于“即时”复习。

光及时复习还不够,还要经常复习。记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每周一歌或电

视剧插曲,刚听第一遍时感到陌生,然而一周下来,便基本会唱了。因为按照遗忘消退说,贮存的信息强度有自动减弱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趋势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各种方式经常复习。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经常复习的意思。就像咱们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学习中的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就是一种经常复习的形式,对于巩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加强记忆的技巧在于“反复”,为了掌握外语或取得某种资格而想学习的人很多。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熟记”。但是,虽然想一次把它记住,可经常是过后就忘了。熟记与能否在短时间内反复学习有很大关系。就拿坐在公司的办公桌旁给熟悉的人打电话来说吧。认真的人也许在电话机里存进了简单的电话号码。但是,如果是每天都拨打的电话号码的话,即使不依靠话机里存的号码,不管是谁,都会记住一两个吧。只要你想拨给对方,在大脑里浮现出这些数字之前,你的手指也会随意地去按电话号码键了。是你有意要记住这些电话号码而背下的吗?并非如此。是在每天或是一天许多次拨打这些号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记住的。与其说是大脑里记住了它,还不如说是指头上记住了它吧。就像这样,记忆是通过反复才在大脑里锁定的。总之,不想忘记的东西需要反复。反复的次数越多,自己就会记得越牢固。

再想像一下,你受托要在结婚仪式上讲话时的情景吧!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有人念准备好的原稿,但不看稿子的讲话要得体得多。我们还能听到充满**的演说。这时,大脑里要记住原稿的文章。

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开头起,逐行将其记在脑子里;另一种是,从开头到结尾,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记住呢?当然是后一种方法。而且,如果在反复的间隙里,再稍加休息的话,则记忆的效果更好。如果始终盯着一篇文章看的话,本人想记住的东西,却会意外觉得装不进大脑里去。趁休息的间隙,想些完

全不同的事情,让大脑恢复清新,再继续记忆作业。这种“记住,忘记,再记住,再忘记……”的反复,的确是记忆的重要步骤。“记住,忘记”的循环,反复的间隔尽量短些为好。

要记忆长久保持,单靠良好的记忆力是不够的。因为随着时间流逝,记忆的材料会逐渐被遗忘。所以,一直保持学习状态,经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重复,是形成及保持记忆长久的方法。

[杂谈]

名人的“记忆操”

许多有超常记忆力的人,都有持之以恒的“强记”习惯。

记忆力体操其实只是一种比喻——这是列夫·托尔斯泰最早说的。列夫·托尔斯泰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别人问他原因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英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他还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实际上每天的“记忆力操”就是反复再现。

马克思喜欢背诵诗歌。他从少年时起,就听从黑格尔的劝告,坚持用一种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去背诵诗歌,日久天长,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强。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经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猜出某一个典故出自哪本书。每天饭后,夫妻俩来到客厅,沏一壶茶,然后指着堆在那里的经史子集,随便说一桩史事,谁先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谁就先品茶一杯,答不出的,只能闻闻茶香,用这种方法锻炼自己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