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义是“奔奔族”中的一员,同样面临重重压力。他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但已经一年时间没上课,现在同时在三家IT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他每次回家都会向母亲作两
项保证:第一,没在外坑蒙拐骗;第二,一定会将大学毕业证拿到手。他不读书忙创业,是太自我还是自强的表现?
舒义在大一时根本不懂电脑,能够在大二时成为IT界的新兴人类,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年前我决不放过一节课,一年后我一节课也没去上。”舒义入读川师大一年以来,成绩名列经管学院第一,是当年川师东区唯一的学生“优秀共产党员”,且两次担任最佳辩手。但从大二开始,他就忙挣钱去了。据他说,之所以投身“商海”是想挣够自己的学费——“我爸妈离了婚,我跟着我妈和后爸,进入大学成了人,我就不希望再花他们的钱。”
其实在大一上学期,他就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机会——为一份英语报纸做校内总代理,但被人告到了辅导员处,理由是在校进行商务活动。他由此得到了全校通报的警告处分,写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分检讨。此后他加入了四川大学生网,在为网站跑业务的同时,他开始疯狂钻研电脑技术……
由于对互联网的勤奋学习和一直对全球web2.0的关注,去年12月他转投归国留学生edwynchan在成都的意念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研究开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同时,他还是“酷部落”网站的创始人之一;两个月前,受成都某知名媒体邀请,他又负责该媒体网站的运营工作。
“奔奔族”生于草根,长于草根,面对空前的社会压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自然空前强烈,读书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可以生活得更好。
可是“奔奔”们生活在特殊的时代,这一代人恰逢改革开放,一切都处于大发展之中,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利益永远是最实惠的;而且原来还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现在也不值钱了,面对人山人海的求职大队,面对遍部荆棘的社会环境,自己都觉得前途茫然、无所适从。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被“奔奔”们质疑。
中国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读书观。所谓读书观,具体来说就是——为谁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掌握了知识后又要去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目的。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深受孔老夫子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仍然普遍被国人奉为成功的圭臬。
妍告诉我:以前有个笑话,听着让她心里堵得慌——一个哲学家跑一穷山沟里,偶遇一放羊娃。
“你现在在干嘛?”“放羊!”
“放羊是为了干嘛?”“攒钱!”
"攒钱是为了干嘛?"“娶媳妇!”
“娶媳妇是为了干嘛?”“生娃!”
"生娃是为了干嘛?"“放羊!”
她知道大多数人都看过这个笑话,尽管这个笑话本身一点都不好笑,其实太多人都是这么生活的,只是他们的攒钱方式不是放羊而已……
记得刚高考填志愿那会儿,她自己还是心比天高的,想着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想着怎么提前一年把学业修完,想着一定要在专业上有所成,想着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想着自己一定要为了自己的喜好去工作……其实现在想来,那时想了太多,却都只不过是个空洞的架子,因为这个世上只能是有了物质基础,才能真正地去做自己的爱好,说通俗点儿,就是——只能是有了钱才能享受爱好。
现在她觉得:想想读书,再想想工作,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可以找到好工作,何必经过读书的艰辛。
妍的这种困扰同样也是很多“奔奔族”的困扰。古代的书生,尤其是贫困书生,读书是为了中状元。中状元,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而且,从此走上仕途,衣食无忧。运气好的,还可以取上官家小姐甚至公主,从此踏入上流社会——“我考状元只为把
名显,我考状元只为作高官”。感觉古代的书生,似乎从读书那天起,就立志中状元,于是就出现了《范进中举》中悲情而讽刺的一幕。现代的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不过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受人敬仰,在社会上有地位,所以我们自幼就被家长和老师耳提面命地教导说——要好好读书。
当然,读书也不必讳言“功利”,读书可以增强我们的谋生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更加繁荣。如果我们总是把读书说成是很超然、很脱俗的事,只会给人以言不由衷、故作清高之感。但是千万别混淆了“可以”与“为了”的区别,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为一谈。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跟我抱怨:“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有在读书中找到任何乐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颇有哲理性的问题,我研究到现在只有两个答案。在我小的时候,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好成绩。但我是一个没什么虚荣心的人,所以不去努力读书,所以就拿不到好成绩,所以对读书就不会有任何兴趣!到现在我长大了,读书的目的对我来说就是为了挣那几个臭钱!!但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利用我的知识赚到过一分一毛,乐趣从何谈起?”
这个朋友对读书反感的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书的抵触,而是因为他只想通过读书达到他原本设想的追求物质的目标,没有实现后,就对读书产生了反感。不可否认功名利禄是读书的极大动力,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使很多人忍受了“十年寒窗苦读”。可是很多“奔奔族”成年以后,在社会上屡屡失意,不仅使他们开始质疑自己,还使他们开始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质疑读书的好处。
Helen曾经跟朋友谈论过“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话题,有个朋友给Helen讲了自己的想法:"你说起这个我确实有点想法,过年的时候回老家,正在读大专三年级的表妹,去年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成功考取了自己想去的学校。但是正在考虑是不是要读下去。说假如能找到工作就不读本科了。对于咱们这种读书人来说,按照正常情况下,按说有机会读书就应该去呀。但是现在大家往往放弃这样的机会。现在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也在下降,大家更愿意先就业。”
Helen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没什么主见,都是随大流。中考的时候Helen跟随高考大军考上了重点高中,然后就是大学,接着就是随大流考硕士,到硕士毕业的时候她就没再想考博士了,因为她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工作,她不喜欢科研,读博士纯粹是混文凭,没必要。博士的文凭对她来说性价比不高。于是?Helen放弃了
成为家族中第一个女博士的机会,开始就业。
Helen现在才开始思索,为啥读书??Helen妈妈常说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出路,因为父母没有太大本事不能为他们安排好的工作。当然父母们这样说
也许大家不会计较,但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Helen说出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似乎她高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符合社会主流的声音。可?Helen也有一种感觉:作为一个当代“奔奔族”,自己读书的目的更多时候是为了追求一份让人满意的工作——至少在?Helen读研究生的时候她是这样想的。
Helen的想法,我不好反驳。读书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它的本义,就是看书,阅读书籍,另一种是引申义,指上学;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中,读书的本义反而渐渐不能彰显,而引申义却成为人们普遍的认知,这种现象颇值得深思。对于这样把读书“狭义化”的人,读书就是等同于上学的。上学期间,“奔奔族”读书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高分,他们不会认为读书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但是,真正的读书人不该也不会是这样:他们读书绝不只为了饭碗。
高中语文老师对大家说:正真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寻找一个已逝的世界和一个未来的世界,也是为了真正接近这个现在的世界。比如,你在欧洲的内卡河畔可以看到岸边矗立的一处废墟,它的名字叫海德堡。你要是一个读书只是为了找工作找饭碗的家伙,那你看到的就只会是那些山坡上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城墙,城墙上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大窟窿———它只是一个到处都看得到的废墟而已。可你要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个废墟不同寻常的故事:两百年前,法国与德国曾在这里爆发过一场大战。战斗中,法国的掷弹兵如何攻下外层工事,工兵又如何开始爆破。在那片山坡,何处是炮兵阵地,何处是指挥所,何处储粮,何处屯兵。于是,这个似乎死去的废墟一下又硝烟弥漫地活了回来。
确实,读书给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又一个无限广阔的新世界,只要你不拒绝智慧,它就带给我们智慧,并把我们带向一个新的高地。而且,我们都知道,读书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养性。读书能使人自信,因而也能产生力量;读书的人会用书香熏就高雅的气质,普通却不平凡,随俗而不俗气;读书使人睿智,谈吐、言行自会与众不同;读书的人最能影响别人,读书本身就足以使人相让三分;读书成就的是综合素质。
契珂夫的小说《打赌》讲了这麽一个故事: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有些文化的人打赌,要是他能在一间房子里住满15年,不出门只是看书,银行老板就愿意输给他两百万卢布。读书人答应了,两人签了合约。银行老板在后花园为他准备了一间房门紧闭、只开了一个小窗的房子,饮食用品都从窗口送进去。于是这个人就在房子里静静读书。起初,他读的都是些娱乐性很强的书籍;接着,他阅读古今文学作品;往后,他读历史、传记、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后来银行老板破产了,为了不必为赔偿那笔巨款而打官司,在即将15年期满的时候,银行老板深夜摸进后花园的小屋里要杀掉那个人,但是发现
那人留下一张字条,已经走了。字条上说他已悟透人生,不愿领取巨款。这使银行老板大感愧怍。
这位读书人大有得真道者羽化登仙的风骨,他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呢?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除了读书之外,恐怕谁也给不出答案来罢,读书之高,高在品位,高在情趣。与不读书者谈读书,只是一种幽默。
我们到底为什么读书?用著作《论语心得》的于丹教授的话回答就是: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的确如此,不读书,心灵如同沙漠,荒凉而贫瘠。如果一个人不读书,即使他有权有势,他的心灵没有经受过书的滋润、养育,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受众人敬仰的人,更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杂谈]
“奔奔族”自述:咱们的尴尬事
1.文凭如一张废纸
小学咱学习一般,毕业时赶上发挥超常,上了个好初中,成绩在班里不好不坏,中考时老天长眼了吧,上了个“流氓”高中,整日瞎玩瞎闹,不务正业,但成绩一直位列前五。老师好言相劝,高三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上了个不错的大学,谁知我们这拨开始“扩招”,大街上十有八九都是本科生,还有一个TMD的研究生。
我们“奔”在学海无涯中!
2.就业=失业
大学时浑浑噩噩过了前两年,加入个社团是为玩,做个外联是为吃,每周唱歌是为乐,平时进bar是为喝。。轻松过了四级后,拼了小命地考过六级,最后发现,有没有这证没用啊,找到的工作要不就是不满意,满意的还不找你,有的朋友啊还找不到……可悲啊!!
我们奔在就业浪潮中!
3.工作不如民工
毕业了,拚死拚活的挤进了广告界的大腕公司,怎么着也是世界500强啊!从上班那天开始,腰杆子也直了,说话也有底气儿了,咱也装起“白领”了!!殊不知,这500强的公司有499家在北京都安营扎寨了,臭遍大街了。不仅承受压力大、天天加班,而且挣得比民工多不了几个子儿。唉,有时发发牢骚,老板一拍桌子,冲着你大声喊:“你什么玩意儿啊,现在把你fire了,我下午就能找来10个比你强的!”我看我们干的还没民工痛快呢!
我们奔在“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理论里!
4.考证才是硬道理
我们现在嘴里讲的是素质教育,但是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学的“变态”制度。感觉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只学个皮毛,刚想深入,就“咔”了!我学的广告,在学校那些课程啊,没一点实用的。大四去一家广告公司,人家中专小姑娘干得都让我钦佩呢!得大把大把的花钱考一堆证,培训班上完了,证考完了,自我感觉还是一片晕乎!
我们奔在流行的“考证上瘾综合症”里!
5.一无所有所以不怕失去
最近身边的好朋友都发现,毕业四五年了,自己还是一事无成,一钱没赚,一权未谋,于是乎下狠心,重新拾起了课本,走上了考“在职研究生”的漫漫长路。虽然这条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更艰险,更坎坷,但我想我们不能停留,现实如此残酷。每月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一个接一个的账单等着你“Pay off”。一个希望紧跟着N个失望和挫折,在现实的一顿顿棒喝中,"烦恼化生存"已经成了“奔奔族”的生活常态。因此我们玩命工作,痛快享乐;因此我们的眼泪在烟头上一暗一灭地流淌;因此我们高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背着“三座大山”,一路嚎叫地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