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叔本华的时候我们说到,叔本华强调轻视理性。在尼采这里,同样强调的是非理性的权力意志,而且认为理性连真理都追求不到,根本就不存在真理。

或许有人会问,我们前面讲形而上学讲得好好的,一路这么严谨地推导下来,怎么到了叔本华和尼采这里,改成了反理性,改成独断论了呢?为什么我们要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呢?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叔本华和尼采很有名。虽然这两个人对哲学史的影响很大,但其实我们如果跳过去,直接讲后面的理论也可以。介绍叔本华和尼采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知道这两个人的名字,又不知道这两个人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给大家交代交代。

第二个原因是,形而上学后继无人了。

这里就要剧透了。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高峰,但也是最后的高峰。黑格尔虽然仍旧有种种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黑格尔之后,再也没有哲学家能搞出独当一面的形而上学来。结果是叔本华和尼采的独断式哲学,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可又有哪个哲学家愿意哲学研究都变成了散文式的心得呢?

在后面的章节里,信奉理性、逻辑的哲学家们将要展开反击。但是在反击之前,我们还可以介绍和叔本华同时代的另一个哲学家。

克尔凯郭尔(又译祈克果)的一生,可以当做人类面对哲学问题的象征。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人,差不多和叔本华一个时代。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靠放羊为生,后来他的父亲发了财。光在哥本哈根就拥有六处房产。在元配妻子去世后,克尔凯郭尔的父亲娶了已经怀孕的女佣为妻,这个怀着的孩子就是克尔凯郭尔。在家里,克尔凯郭尔排行最末。

后来,克尔凯郭尔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都没有活过34岁——这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年龄。最后家里就剩下老父亲、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另一个兄弟。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童年放羊的时候,因为生活艰苦,曾经在荒野中诅咒过上帝。但此后不久他就发财了。这让克尔凯郭尔的父亲非常恐惧,他感到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帮助了他,但他却诅咒了上帝,这罪行有可能被宽恕吗?

另一方面,克尔凯郭尔的妈妈是未婚先孕,他父亲觉得,自己和女佣私通这件事也是难以饶恕的罪。

果然,他的亲人逐一离去。克尔凯郭尔的父亲认定这正是上帝的惩罚。上帝把财产留给他,却把他的亲人都夺走。因为这些想法,老父亲在负罪和恐惧中常年惶惶不可终日。

克尔凯郭尔对他父亲非常崇拜,他父亲抑郁的气质也深深影响了他。而且克尔凯郭尔自幼体弱多病,驼背跛足,这让他相信自己也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也会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活不过34岁,而且死后会下地狱。这些遭遇让克尔凯郭尔一生非常忧郁孤僻,在23岁的时候还试图自杀。

26岁的时候,克尔凯郭尔和一位政府官员的女儿订了婚。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但是克尔凯郭尔坚信自己短寿,死后又会下地狱,另外,他早年还曾经到妓院里荒唐过一段时间。他认为应该把这些事情告诉未来的妻子。但是他的未婚妻太年轻了,那时只有17岁,克尔凯郭尔觉得未婚妻不会相信他所说的话。因此他虽然在冲动中成功求婚,又马上后悔了。

经过了痛苦的抉择之后,无法撒谎又无法吐露真相的克尔凯郭尔毅然退掉了婚约。这在当时是非常不成体统的事。更要命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仍旧很深。婚约退得比较顺利,女孩也寄还了婚戒。但是有一天,那女孩来找克尔凯郭尔,正好克尔凯郭尔不在家,女孩留下了一封情书,说没有克尔凯郭尔,她就无法活下去,要是克尔凯郭尔抛弃她,那会要她的命。

那女孩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克尔凯郭尔拒绝她的原因,克尔凯郭尔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就只能做一个全天下最难做的坏人。他故意在那女孩面前扮演讨厌人的角色,想让那女孩忘记他。这活脱脱是一出琼瑶戏,但主人公纠结的出发点不是没来由的自作多情,而是信仰与良心。

后来克尔凯郭尔去了一趟柏林。我们说过,那时的德国是欧洲哲学的中心,克尔凯郭尔在那里接触到了不少哲学名人。在这段时间里,他仍旧不断通过书信、借助朋友来打听女孩的情况。当朋友告诉他女孩生病(其实是误传)的时候,克尔凯郭尔立刻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

在去柏林的前后,克尔凯郭尔和女孩在小小的哥本哈根经常相遇。克尔凯郭尔仔细记录了每一次见面的细节,回想女孩是否看了他,是否向他笑过。他还幻想着能和女孩建立一种类似于兄妹的新关系。

然而有一天,克尔凯郭尔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女孩和别的男人订婚的消息。这件事重重打击了他,让他一辈子都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感情是彻底结束了,但是打击还不止如此。

33岁的时候,克尔凯郭尔还得罪了一家低俗小报。结果那张报纸在整整一年里,不断刊登各种克尔凯郭尔的负面新闻,深挖他的,还用了当时刚流行的最新技术——讽刺漫画。漫画里把克尔凯郭尔画成了外貌猥琐、举止色情的小丑。市井小人对这种生动形象的新事物津津乐道,全然不顾它对一个好人的伤害。

之前的退婚,另外再加上克尔凯郭尔和教会决裂,这些都加剧了社会对克尔凯郭尔的排斥。经过小报的恶意宣传,克尔凯郭尔的形象更加不堪,乃至街头的顽童都可以戏弄他。

克尔凯郭尔相信自己活不过34岁,但是他活了过来。克尔凯郭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上帝赋予了他特殊的使命,让他去阐述基督教的真义。带着这种使命感,他把精力投入到关于基督教的写作中,直到42岁的时候去世。

还记得我们之前在说斯宾诺莎的时候提到的,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吗?克尔凯郭尔的遭遇如此特殊,可以想象,他对个人体验、个人命运会有多么地关心。

因此克尔凯郭尔就对黑格尔的哲学批评说,黑格尔的哲学只关心宏观的东西,不关心个人。在黑格尔的哲学里,个人只是绝对精神控制下的木偶,他的哲学不能为个人的生活作出指导。

出于同样的理由,克尔凯郭尔也反对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家们追求的是普遍的规则和真理,但是却忘记关心具体的人。我们每个人的感情、气质都是不同的,一个普遍的规则怎么能适合每个人的生活呢?这理论让我们想到了尼采“静止、片面的理论不能描写流动的世界”的观点。事实上,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和尼采的差不多。尼采说不存在真理,实用的道理就是真理。克尔凯郭尔则认为,只有能启迪自己的道理才是真理。

克尔凯郭尔抛弃了普遍真理,那么真理的标准必然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说白了,人该怎么活着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别人不能替他得出答案。克尔凯郭尔看到,很多人信仰基督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是喜欢混在群体里,通过集体的暴行来彰显自己的强大——这让人想到了克尔凯郭尔被群氓讥讽嘲笑的境遇。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就是在克尔凯郭尔的同一个时期,勒庞写了著名的《乌合之众》,持有基本相同的观点。

正因为不满人们的从众心理,克尔凯郭尔才说,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般活着,我们应该自己寻找答案,通过我们自己的生活,通过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来回答。因为不存在固定的答案或者什么参考标准,因此每一次选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冒险。

那么最后该怎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呢?克尔凯郭尔认为,那必须靠自己的信仰。联想到他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人生历程,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会让我们意外。

从哲学史的角度说,我个人觉得,克尔凯郭尔和叔本华、尼采一样,都属于过渡型的哲学家。像我们这些等着捡现成结论的普通人,可以不了解他们的学说,直接看后面的。但我觉得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遇可以当做人类哲学命运的一个缩影,正好让我们总结一下之前的哲学历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哲学会发展到今天的境地。

首先,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告诉了我们,人活在世,总免不了各种痛苦。

有些痛苦来自于(克尔凯郭尔和他未婚妻的纠结),有些来自于恐惧(他一家对上帝惩罚的恐惧),这些痛苦是难以驱散的。

有了痛苦,人类自然就要去寻找解脱的办法。克尔凯郭尔也学习过形而上学,学习过黑格尔。最终他发现普遍的知识难以解决个人问题,传统哲学的路数不对。

假如我们放弃了普遍真理,必然会导致真理主观化,那么,最后克尔凯郭尔把寻找真理的方法诉诸于信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最后的结论怎么能是信仰呢?这不就一切都回到起点了吗?哲学和宗教不就没有区别了吗?哲学最后岂不是要写成散文和布道书了吗?

这事儿不能成!就算问题重重,我们还是不能放弃理性。

幸亏我们还有一个撒手锏。我们有一个被休谟一度打败,独自在暗处舔了很久伤口的超级战士:

科学。

在近代,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创造了各种人间奇迹。这是理性蕴含无穷力量的最好证据。多亏科学的成就,人类在历史上,从没有像最近两百年这么自信过。在今天,谁能不相信科学的力量呢?罗素说,如果有一个国家完全不相信物理学,那么另一个国家只需要靠几个物理学家就可以把前一个国家灭了。换句话说,你要是不相信科学,你在这个世界上连生存都谈不上,就更别提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