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禽这个武功大夫,有皇帝特许,不用每日进宫当值,倒也清闲自在的很。第二年听闻,北辽皇帝易主了,新帝正是昔日的皇太孙耶律延禧。李伯禽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也就不好不坏吧。国家大事,岂是他种小民关心的了的?

这一日,皇帝又派人来传话,让李伯禽到御马场踢蹴鞠。皇帝就喜欢看李伯禽玩蹴鞠,李伯禽会武艺,玩一个皮革球,能玩出许多花样来。其实李伯禽还没有用尽全力,因为他不想盖过皇帝的风头。

赵佶自从登基做了皇帝以来,就立志做个好皇帝。好长时间没出宫玩耍了,今日他召集文武大臣,皇子王爷,过去跟他一起耍过蹴鞠的都叫到了御马场。

李伯禽骑马来到御马场一看,好嘛,外面全部是禁卫军,蔡太师也刚才马上下来。他看到李伯禽,就笑着迎接了过来。蔡京一个劲的和李伯禽套近乎,离远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父子呢!

御马场内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皇帝来了。满朝的文武大臣、皇亲国戚早已在场内等候。这时外面传来传令官声音,一顶朱红色的大轿,在皇宫内侍们的簇拥下进了御马场。随着一声‘落轿’,皇帝赵佶从轿内走了出来,他今日穿着便装,仪仗从简。

群臣们纷纷跪下,高呼万岁。赵佶哈哈大笑:“免了,免了,都起来吧!今日出来玩耍,不要讲究礼仪了。”

赵佶上一秒是皇帝,下一秒就跳入蹴鞠场内,变成浪**公子了。大家乌泱泱分成两队人马,赵佶跳到李伯禽这一队。一场踢蹴鞠比赛又开始了,李伯禽发现高俅高太尉技艺非常高。上次在太师府吃酒,他远远地见过高俅一面,没想到这位面色姜黄,身材瘦削的高太尉玩起蹴鞠来还是个高手。

“高太尉,这一脚踢的漂亮”赵佶在旁边欢呼。蹴鞠场上玩的正酣畅淋漓,有一个内侍官焦急地在场边等候。终于等到大家都玩累了,中场休息,赵佶坐在高脚椅上,边上文武群臣各显神通,逗皇帝开心。

李伯禽不擅长这一套官场技能,他远远坐在场地边上,刚才那个焦急的内侍官就在他旁边。高俅在人群中,瞥见自己的部下在场地边等待,他就朝这边走了过来。

“太尉,不好了!”内侍官连忙迎上前去行礼。

高俅有点不爱听:“什么事不好了?”

“后方传来军情,辽兵又侵犯我边境,已经占领北方两府十八县,边民死伤无数,您看这事要不要尽快禀告皇帝。”

“这种小事还要惊动皇帝吗?死几个百姓算什么?你长点心吧,你

没看见皇帝玩的正高兴?等本太尉玩完蹴鞠,再回去处理!回去吧”高俅一脸不悦。

内侍官灰溜溜地拿着战报走了,李伯禽在边上,气灌前胸,这高太尉怎么是如此糊涂之人,置无数百姓生命于不顾。李伯禽决定不能坐视不管,他来到场地中央,跪在皇帝面前。

“唉,跪着干什么,起来,起来”赵佶连忙过来搀扶起李伯禽。

“陛下,小人有要事禀告。”

“哦,什么事情?说来听听!”边上其他文武大臣也都好奇地看着李伯禽。

“刚才小人听见太尉府内侍官说:辽兵侵犯我边境,已经占领北方两府十八县,百姓死伤无数。陛下,军情紧急啊!”

赵佶一脸淡定:“高太尉可有此事?”

高俅上前禀告:“陛下,果有此事,臣以为北辽这次用兵,翻不起多大风浪。待臣回去派人去鞭笞他们,宋辽友好协议还在,我大宋每年还赏赐他们那么多岁币,还要无事生非!”

蔡京也上前拱手上奏:“陛下,这辽人就会虚张声势,他们此次兴兵,肯定又是想多要点岁币。”

“二位说的有理,这事教给高太尉去处理,我们接着玩蹴鞠”赵佶站起来活动活动腰肢。

“报,报”一名宦官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赵佶邹邹眉头:“王喜,什么事情?快说?”

王喜跪倒在地:“启奏陛下,南方传来消息,为陛下运送的花石纲,在江浙运河上被流串草寇劫持。”

“什么?”赵佶大惊失色。

高俅跪倒在地:“陛下,臣请带一万官兵去剿灭草寇!”

“好,高太尉你立刻去办此事!蔡太师,回去后,你严惩这次运送花石纲的人,都是怎么办的事情?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朕听说里头还有一精美的太湖石,这要是弄丢了,那就可惜了”赵佶满脸担忧之色。

“陛下放心,高太尉带人去,一定能把流寇消灭,带回花石纲”底下群臣劝慰皇帝。李伯禽只能干瞪眼,这大宋朝是怎么了?皇帝什么时候迷恋上了奇花异石?

其实皇帝赵佶本身就喜欢这些东西,以前还是皇子的时候,只能小规模的搜罗奇花异石。自从他当了皇帝以后,专门成立运输衙门,让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专门奉皇帝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奇花怪石进行搜刮。然后派大批官员,用船只沿河运到京城。

李伯禽现在是没有到南方去,苏杭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由于花石船队

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都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百姓家中有奇花异石的更是遭殃,被应奉局看上的,不管大小一律搬迁走。有些差官、兵士乘机敲诈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产。还有被迫卖儿卖女,到处逃难的人比比皆是。

……

元清道长自从京城回到玉龙观以后,以为就此闲度一生了。没想到这两年花石纲兴起,玉龙观也遭了秧。玉龙观内有一块通体镂空,奇形怪状的太湖石,这块石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在这山上了。

有一天,来了一队官兵,推开了玉龙观的大门,用黄纸把这块太湖石封上。恐吓小道士说:“这是供奉皇帝之物,你们要看好了,如有不慎,就治你们一个‘大不恭’之罪。”

元清道长气的直吹胡须,这不是明抢吗?他倒不是心疼这块石头,而是这块石头太大,根本不可能从大门搬出去。

几天后,来了两千多官兵,破门而入。就见他们分工明确,挖石头的挖石头,拆除大门的拆大门。元清道长想阻止,根本没人听他的。只能带着大小老道在边上看着。一会儿工夫,大石头挖起,玉龙观大门被拆除了,现场一片灰尘飞扬,官兵们抬起太湖石就往山下去。

元清道长直跺脚,在他回转身后,更是大惊失色。就见道观后院浓烟四起,原来是着火了。刚才有些贪婪的官兵,到后院去搜罗财物,相互争抢之间,把棉被丢到香炉上,引燃了火,这帮人就跑了。

元清道长带着大小老道们,忙着救火。无奈整个后大殿已经被点燃,山上用的是井水,又没有其他水源。想靠这么十几个人力把火灭了,已经是不可能。很快火借风势,整个玉龙观是一片火海。元清道长顿足捶胸,带着小道士们退出观外。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燃烧。

“都散了吧,有亲的投亲,有友的靠友”元清道长擦了把眼泪,没等道观大火灭了,就离开了玉龙观。他痛恨官兵如强盗,没想到自己的道观没被辽人灭了,反倒被自己国家的军队毁灭了。这纷纷乱世,大宋恐怕是难以长久了。

元清道长走到山腰,想起山腰还一处积香庵,不知道那里有没有遭殃。走到门口他大吃一惊,积香庵大门洞开,门口趴着庵主的尸体。他连忙走进去查看,就见里头还有几个年轻的尼姑,都衣衫不整,满脸泪痕。他避开眼神,连忙退了出来。现在他也成了一个流浪老道,他对皇帝充满了失望,对官兵更加憎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