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章

现在,赶到前线的后备军已经临时组建了三个师,而且第四个师也将要成形成并投入斗。伊斯兰战士的英勇使他们在拉合尔防御战中发挥了作用,使巴军在拉合尔防守最危急的时刻能够继续保留反击的拳头部队——巴装甲第一师和步七师。

在巴基斯坦陆军中,步七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印度陆军十分关注该部队的去向。然而,效率低下的印军情报系统就一直没有搞清该部队的具体位置在哪儿。有的时候,印军情报系统说步七师在某个位置,然而,印军试图前去围堵时,连步七师一个士兵的踪影都没有。几番折腾之下,当印军把步七师叫做了“魔鬼师”时,步七师却一直在拉合尔附近集结待命。

而巴军的装甲一师作为精锐的打击力量,具有快速作战的能力,是印军重要的作战对手。然而,战争开始后,印军情报系统一直找不到装甲一师的位置,印军地面部队无法拟订作战计划,更谈不上怎么去交战了。现在,这两支印军长期关注的部队不用印度人再费心思寻找了,他们已经作好了出击准备,将对包围圈中的印军进行猛烈的打击。

情报系统本来是作战部队的耳目,应该能够为作战部队随时提供所需的作战情报,使作战部队能够及时拟订作战计划,并实施作战。但印军情报系统本身存在的包括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设备不足等问题,使其在战争中表现差劲,不仅导致人力的浪费,而且整体效益也乏善可陈。

时间对于印军来说是生死攸关,是撤退还是固守待援,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固守待援便意味着被围印军将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至少四天,等待东巴的部队赶来解围;撤退,不,应该叫突围,技术含量很高啊,弄不好就变成大溃败,被敌人象赶鸭子似的追杀。

直到此时,印军的判断依然有着很大的偏差,对巴军的数量变化没有正确的估计,更忽略了南洋联邦的参战部队。这也不是意外,这几年巴基斯坦吸取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过于依赖美援武器的教训,在南洋联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兵工产业,并大量引进南洋联邦的武器装备。空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鹞式和枭式,陆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豹式坦克,南洋联邦最强的海空军按兵不动,援巴军又是秘密换装参战,给印度人造成了最大的迷惑性。

突围,印度人确定了作战计划,一边从东巴调集军队,一边命令西巴的印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印度境内。在他们想来,巴军的数量与印军数量是相差无几的,甚至印军还稍占优势,巴军虽然截断了印军的退路,但兵力肯定有限,包围圈只是一种态势,并不会很严密。被围印军靠着储备的物资完全能冲破巴军的包围,等到与东巴援军会合,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而且突围并不是简单地逃跑,印度制定了一个看似很厉害的计划,拉合尔外围的印度第三军与克什米尔的印度第十五军对向突围,一个沿五十四号公路北进,一个沿四十四公路南下,在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帕坦科特会合。另外,从新德里紧急调运印第三装甲师前往增援,内外夹击,击破巴军的布署。

双方各展计谋,调兵遣将,一场空前的大战在南亚大陆展开了。既然是处心积虑的军事行动,南巴联军的准备比印军要充分,行动也比印军要快,当两支被围印军开始了自以为聪明的突围行动时,反倒落入了更悲惨的境地。

现代战争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所能完全指导的,谁说十倍才能围之,旗鼓相当的兵力可并不意味着旗鼓相当的战斗力,现在已经不是比拼士兵数量的年代了。

第三百七十五章猛狮搏兔

全文字无广告第三百七十五章猛狮搏兔

战争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考验的便是国家和军队的持久力和动员力。全文字无广告相对于印度的轻敌,巴基斯坦可谓是倾尽全力,本来嘛,实力逊于对手,再不奋发努力,也就只有灭亡的下场了。

铁路军管,调用民用车辆,征召后备兵源,这样一种全力以赴的精神,为最后的胜利增添了很大的帮助。从瓜达尔港上岸的军备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前线,飞机、火车、汽车,能够使用的交通工具几乎全都用上了。各兵工厂虽然还不能生产高技术武器,但工人们加班加点,人停机不停,保证了前线充足的弹药补给。

反观印度,从战争开始到现在,自恃实力,根本没有什么动员令,在印度民众心里,与媒体和军方播放的消息一样,充满了乐观的情绪,似乎取得胜利根本没有悬念,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十二月十三日,印军两大集团按照高层制定的计划开始了突围靠拢行动,而正是这个看似合理且暗含杀招的行动却给南巴联军制造了围歼印军的大好时机,这恐怕是新德里的印军高层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

如果印军固守待援,在兵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南巴联军要想围歼敌人恐怕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印军一动,便暴露出了巨大的破绽,速胜的机会终于明显地出现了。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轰炸,路面和桥梁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印军行动起来才感到实施计划所面临的巨大困难。而南巴联合空军立刻抓住了这个良机,在得到了一百多架飞机的补充后,实力得以恢复,他们一面与东巴赶来支援突围行动的印度空军展开制空权的争夺,一面用轰炸机对印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空袭。

在这次印巴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便是南洋联邦的车载型地对空导弹“天弓3”型了。从五三年借鉴二战末期德国的“瀑布”地空导弹技术研制发展的地对空导弹“弹弓i”型,到五六年推出能改装到重型卡车和坦克底盘的“弹弓ii”型,再到六三年全面升级的“天弓1”型,南洋联邦的导弹发展推陈出新的速度令人惊讶。

这得益于南洋联邦所走的精兵路线,以及以军工出口养军工的政策。一方面因为部队少而导致装备的数量少,换装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武器装备的出口不仅给军工企业带来了收入,也为检验武器的优缺点提供了更多的试验场,改进的速度也相应加快。

“天弓3”地空导弹在印巴战场上大显神威,一方面是其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防空武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印度空军措手不及,无法在短时间内拿出对抗的办法。据战后统计,印度共空军损失了三百八十七架飞机,其中二百零三架是被防空导弹和雷达引导的高炮所击落的。

战后,“天弓3”型地空导弹的赫赫威名传遍了全世界,成了国际武器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些国际军火商利用印巴战争大做广告,空中铁拳——“天弓”,飞机的克星——“天弓”!于是在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华丽词藻中,“天弓”地空导弹身价倍增,十分走俏,不少国家都想用“天弓”地空导弹组成本国的防空屏障。在南洋联邦的首都,在南洋联邦的国防部,外**事代表团纷至沓来,手里捧着金钱,个个满面笑容。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印巴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刻,一方想要夺路前进,一方却要围歼敌人,真正的交锋开始了,依然是以空中力量的优劣来决定战场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