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搞翻了权臣韩侂胄,也成为新的权臣,由于拥立年幼的宋理宗,得以专权十余年。绍定六年(1233年,灭金前一年),史弥远薨,享年69岁,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史弥远在后世毁誉参半,大多数人认为他擅权弄事,提拔了梁成大等一批奸臣,又主和议,尤其是追复秦桧的赠封,往往被归于秦桧一党。但客观的讲,史弥远虽然专权,但也没做过什么特别过分的坏事;虽然议和,但也是顺其形势,并非故意阻战求和,其父史浩、其侄史嵩之等都是主战派,他显然不会是主和派。史弥远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亲眼见证金国灭亡这一历史大事件,他薨后,次年,宋理宗就举行了一雪靖康之耻的献俘仪式。世仇灭,权相死,对于皇帝而言,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了。理宗此时也是极度兴奋,提出马上出兵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取回旧土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提交朝议时却遭到普遍反对。按宋蒙双方约定,灭金后中原等地都划归南宋。当然,这种约定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谁能抢到多少就算多少,去掉金国这层缓冲后,宋蒙大战就会立即开始,这一点大家也心知肚明。

后代有些人还讨论宋蒙开战是由谁先违约,挑起战端,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按理宗的设想,宋军进驻三京后立即抢占潼关,先沿黄河布防,下一步再考虑将防线推进至宋初的陕西-山西-河北防线,便恢复了北宋故土。但反对者并不认为这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黄河比长江水量小得多,而且一到冬季就要结冰,不能作为战略屏障。而辽阔的华北平原正是蒙古轻骑转战千里的大好战场,如果和蒙古开战,只能依托江淮防线,而不能将宋军暴露在旷野中。当时支持理宗的大概只有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以及他的两个学生江淮制置使赵范、淮东制置使赵葵兄弟,其他人包括灭金的史嵩之、孟珙都坚决反对出兵。但由于理宗掌握了收复故土这个重大理论依据,反对者也害怕背上秦桧的恶名,不敢坚决反对,最终宋廷还是通过了出兵收复三京的决议。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宋军正式向中原挺进,准备收复丢失百年的故土,以知庐州全子才为关陕制置使,率淮西军万余人首先从庐州出发,赵葵率淮东军五万余人跟进,史称“端平入洛”。

本来理宗制定了由江淮、京湖、四川三路出兵,分别进驻三京的方案,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以各种理由拒不出兵。江淮军开进中原后理宗急了,加封史嵩之为兵部尚书,要求他支援粮运,仍被拒绝。据西方史学家记载,蒙古西征大军给中亚、西亚、东欧等地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这种前所未有的破坏力显然远远超出了宋人的想象能力。原本兴高采烈去收复故土的宋军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无不心悸。一路上宋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也没有任何收获,预想中百姓壶浆箪食、喜迎王师的场景完全没有出现。这倒不是因为中原百姓不欢迎宋军来收复故土,而是因为仅存的百姓们不但不可能向王师进献酒食,相反还必须向宋军乞食。蒙军每过一地,都将当地人口尽量屠杀或迁走,房屋和树木全部烧毁。现在宋军踏上的是一个纯粹的战场,而不是可以依靠的国土。七月初,全子才部终于抵达开封城下。现在“驻守”开封的是原金国都尉崔立、李伯渊等将。崔立本已投降蒙古,但他们的兵力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宋军一到,李伯渊立即杀死崔立,向全子才请降,宋军进驻开封。

整整107年!宋军的旗帜终于又出现在了开封旧都!这是岳飞、韩世忠未能实现的夙愿!但全子才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摆在他面前的绝对不是《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中的那个繁华帝都,相反,这很可能是他见过最残破的城池。而且当地无法补给,宋军所带军粮已尽。更可怕的是蒙军的动作开始了,他们并没有先发大军来攻,而是决开黄河大堤,中原顿成一片泽国,宋军后勤部队受阻于黄泛区,无法将补给及时运送上来。但皇宫里的宋理宗没有看到这些现实困难,只看到一封封捷报飞来,他分别任命赵范、赵葵和全子才为东京、南京和西京留守兼知府。七月二十日,赵葵率军抵达东京,问全子才为何还留在东京,而不进驻由他负责的西京洛阳并抢占潼关。全子才说粮饷未集,不宜进军。赵葵认为他是逗挠,愈发催促。全子才无奈,只好遣淮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徐敏子带五天军粮开往洛阳,赵葵也派统制杨谊率庐州强弩军15000人跟进。宋军抵达后,偌大的洛阳城死一般的寂静,宋军不敢贸然进入,在城外扎营。天黑后城内三百余户居民出城来乞食,宋军才知道洛阳真的是空城了。七月二十八日,许敏子正式进驻洛阳,另一方面宋军也已进驻应天。

理论上讲,收复三京的壮举已经完成了。但进驻三京的宋军不但不能大肆欢庆,相反,他们越来越感到不安。是的,如果他们做这么多动作蒙古人都真的坐视不管,那才叫怪了。事实上早在七月初库里台大会上,窝阔台汗还没有得到宋军出兵的消息,却已经定下了侵宋的大战略:金国灭亡后,蒙军撤离华北,实施坚壁清野,使宋军无法驻守,并制定了在中原歼灭宋军的完整方案。塔察儿、速不台留守华北,宋军刚刚出发就一直处于蒙军哨马的密切监视下。蒙军刚开始没有动静,那正是在静候猎物上钩,等宋军主力都进入中原后,蒙军决开黄河大堤,阻断宋军与后方的联系,然后大批蒙古骑兵快速插入平坦的华北平原,将宋军全歼于此!赵葵派往洛阳的15000庐州兵走在开封和洛阳之间,成为蒙军第一个攻击目标。当杨谊率队抵达洛阳以东仅30里的龙门时,蒙古铁骑突然出现了。蒙军主将是塔察儿麾下猛将刘享安,他横槊猛冲,宋军完全无备,又是单一的弩兵,不能结阵,很快被蒙军冲散。不少人被赶入洛水溺死,杨谊率残兵逃入洛阳,蒙军趁势合围。

城内宋军得到败报异常震惊,不但后继部队全军覆没,而且现在他们自己也已经断粮,开始采摘野草充饥,这时蒙军合围洛阳,还有生还的希望吗?如果洛阳还是当年那个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数万宋军坚守数日,完全可以等到救援。但现在的洛阳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宋军其实就是站在空地里,而且没有任何补给,一天也不能停留,放弃洛阳突围是这支宋军唯一的选择。八月一日,徐敏子集结宋军,背靠洛水列阵,意图向东突围至开封与赵葵会合。当东方的第一抹晨曦刺透云层,隆隆的战鼓也已经敲响,蒙军向宋军大阵发起进攻。蒙军的主要战术是骑射手快速冲锋,在敌军阵前往来射击,凭这一招经常把欧洲的重甲骑士打得不知所措。但因见识过宋军弩阵的厉害,蒙军并没有盲目冲锋,而是由步兵持盾在前,掩护后军推进。

蒙军一度取得优势,将宋军阵型冲为三块,但宋军赶在蒙军大队冲上之前顽强地打退了蒙军前锋,重新整队。蒙军后队没有收住,正面冲向宋军大阵,惨遭神臂弓射击,死伤无数。第一战宋军获胜,斩首四百余级,缴获盾牌三百余面。但蒙军知道宋军早已断粮,并不急于进攻,只是挡住宋军东去的道路。徐敏子重新召集众将商议,决定改向南往襄阳方向突围。蒙军也没有正面阻挡,而是尾随邀击。在一马平川的豫西平原上,万余名断粮五天的重装步兵顶着烈日撤离,身后是彪悍的蒙古骑射手不停追杀,何其惨烈?蒙军追奔数百里,杀伤宋军十之,宋军多名大将战殁,徐敏子身负重伤,仅率三百余名溃兵逃到襄阳。开封的赵葵、全子才得到败报,急忙班师,轰轰烈烈的“端平入洛”就此收场,宋蒙战争正式拉开大幕。

“端平入洛”这个战略动作基本上是宋理宗一意孤行的结果,后世评价很低,认为是违约招致蒙军来攻的愚蠢决策。但事实上,蒙军早就做好了灭宋的全盘规划,有没有违约根本不重要。宋军主动进驻河南,将战略防线前移,增加战略纵深并没有错。只是宋人确实无法想象蒙军的破坏力有那么强,能将整个中原都变成平地,所以未能坚守。而宋军与蒙军正面对抗时也并不吃亏,断粮才是败退的根本原因。其实洛阳离京湖制置司的防区非常近,就算豫东的运输路线被黄泛区所阻,从襄阳运粮却是可能的。但史嵩之因为和宋理宗赌气而拒不出援,如果他遣孟珙率数万军护粮赴援,守住洛阳也并不难。当然,史嵩之早就说过京湖饥馑,没有能力支持北伐,也说明宋理宗确实没有准备充分,应负有主要责任。端平入洛其实是一个正确的策划,但由于宋朝君臣互不协作、准备不足等种种原因失败。接下来,宋廷就要面对更加残酷的45年宋蒙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