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上厚重的史册,宋太祖、李继隆、范仲淹、岳飞、孟珙、文天祥,还有童贯、秦桧、韩侂胄、贾似道,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渐渐远去,融入历史的长河。英雄的节气,各个民族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很多人以一句“积弱积贫”来给宋王朝定性,对此我深表遗憾,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当我们浏览过这320年的壮烈战史,是不是能够更加客观地来审视我国历史上这个既华丽又壮烈的帝国时代呢?首先,“积贫”是显然不成立的。虽然有很多观点认为宋朝国家财政支出历年递增,经常出现财政赤字,并且有一些民众起义,但这些都不足以作为“积贫”的论据。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指出:一个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国家公共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加。20世纪后半叶,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腾飞都验证了瓦格纳法则。很显然宋朝财政支出的增加是符合瓦格纳法则的,这不是“积贫”,恰恰是经济发达的表现。当然宋朝也有一些农民起义,尤其是经过《水浒传》的渲染,非常有名。但如果这样就要说宋朝“人民生活艰苦”、“起义蜂拥”也是不符实的。司马光曾抱怨宋朝的百姓作风奢侈,“农夫跺丝履,走卒类士服。”这分明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景象。而至于少数的一些农民起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倒U型增长,即先随着经济增长提高,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又开始回落。而根据经验显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区间即为最不公平的区间,也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危险区。2002年曾有人估算,北宋熙宁年间的人均GDP约折合2280美元,正好落在这个区间。徽宗朝人民起义蜂拥,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突破了这个瓶颈区间,社会自然也会更加稳定。当然,这种折算方法也不一定正确,货币汇率也并不稳定,但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显然也符合北宋后期的发展特征。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兼并”的朝代,其他朝代都非常害怕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农民一旦失地就失业,就容易聚众造反。但宋朝由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劳动力奇缺,所以反而特别渴求农民进城务工。西方人在这个发展阶段采取了“圈地运动”强制农民进城,中国则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不抑兼并”,促使劳动力资源自然流动到城市中。

但失地农民除了可以充当城市劳动力之外,确实也可以充当造反者的人力资源。三、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富于反抗精神,不一定非要穷得吃不起饭才造反。宋朝的这些起义其实没有哪一次是因为“民不聊生”造成的,尤其是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水浒传》,梁山好汉个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是为生活所逼,而都是因为犯罪走投无路才上梁山的。所以,将这些社会少数现象扩大成整个社会的黑暗,这种态度也是很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提防被这种言论所煽动。当然,“积贫”这种说法本身也没多少人信,更多人相信了“积弱”这种说法。本书将宋朝的重要战役都收录在案,相信读者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这320年的战史,我们不妨结合市面上常见的一些谣言,逻辑清晰地来分辨一下。一、“崇文抑武”。既然文治的发达确实无法诋毁,那就说他武功很弱。但宋朝虽然文治发达,也并不表示武功很差。这就好比一个人语文成绩比你好,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他数学就一定比你差。毋庸讳言,宋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就是一个文治武功全面领先的超级大国。有人说宋朝压制武将,阉割了宋人的尚武精神,所以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大家看李继隆、岳飞违诏成习惯,哪个文官敢这么横?宋朝共有十余位公主下嫁武将,为历代之最。高宗朝张俊、韩世忠、杨存中、吴玠大把大把的武将封王,文官只有自力更生的秦桧一个人。宋朝因为贪赃枉法被斩的文官相当多,而反观武将,如曹彬打输了雍熙北伐,自己都白衣请死,专案组审查的结果也该杀,但宋太宗还是免其死,而且不久复官继续带兵。请问,这是优待文官还是武将?二、“文官带兵”。有人说宋朝带兵的文官(或宦官)不懂打仗,韩琦、范仲淹、王韶、李宪、章楶、虞允文、余玠、曹友闻(其实还应该加上童贯、贾似道)的表现有力地回击了这种说法。大量文官通过正规的军事学院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儒将的岗位。三、“猜忌武将”。有人认为宋朝本身就是武将篡位建立的王朝,所以皇帝始终不信任武将,通过监军、阵图等各种制度束缚武将的手脚,导致很多优秀的武将不能发挥。这种观点比较奇特,所谓谋定而后动,阵图的意思无非是战前先作好规划,是现代管理工程的核心思想,如果认为这种方法不对,难道靠指挥官拍脑袋才是对的吗?宋朝确实重新设计了军事指挥体系,但很显然这规范了军事指挥技术,推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提高军队战斗力。

至于监军制度,现代军队无不采用,他的发明者反而是错的?其实宋朝的制度完善,已经基本屏蔽了藩王独立的危险,吴曦叛宋被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正因为如此,宋朝才会出现许多能够便宜行事的地方大员,比如把川陕交给张浚,把四川交给吴玠家族。四、“守内虚外”。有人认为宋朝猜忌边将,为防止边将兵力太多,威胁首都,所以边防兵既少战斗力也不强,所以会被周边国家欺负。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北宋初年,禁军精锐在河北军;与辽帝国确定和平后,精锐在陕西军;南宋的御前军精锐沿长江驻扎,都没有在首都堆积。而造成“靖康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精锐部队过于集中在陕西,来不及救援京师。五、“冗官冗兵”。有人认为宋朝的官员多,所以行政效率低下;兵员多,所以战斗效率低下。这其实是没分清虚职、实职,分不清楚正规军、民兵、工程兵。宋朝的官职确实既多且复杂,但其中虚衔居多,带“知”的实职还是按实际需求设计的,职权交叉重叠的情况其实不多。有人说宋朝有125万兵员,这显然是将民兵、工程兵甚至蕃兵都算进来了。宋朝的禁军最多时是元丰年间的59万,其中约40万都投入了元丰五路伐夏的大战。

而秦、汉、唐等大王朝的正规军普遍在70万左右,宋朝的兵并不算多。六、“募兵素质”。宋朝始终坚持募兵制,以高薪吸引人民参军,而不是强迫人民无偿服兵役。尤其到灾年,朝廷就会扩大招兵以解决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不平衡,这些军人的工资收入也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更重要的是削减了造反者的兵源。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这些临时招来的兵素质低下,是宋军老打败仗的一个原因。但事实上这些兵都只能进入厢军,负责大型工程或后勤运输,不会进入禁军。宋朝的禁军挑选非常苛刻,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操典严格训练才能走上战场,不然根本无法适应步兵方阵的复杂战法。七、“消极防守”。有人认为宋朝的国策就是消极防守,这既是缺乏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是受欺负的原因之一。但事实上宋朝大部分时间都在主动进攻,宋初进攻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北宋压迫式进攻西夏,南宋攻灭金国,只有少部分时刻在苦苦防御。

客观地说,似乎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永远不遭到进攻吧?八、“宋朝无名将”。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作了一个调查,被调查者大多认为宋朝的名将最少,但同时又认为中人的精神脊梁是岳飞,当我提醒他们岳飞正是宋将时他们显得非常惊愕。其实不仅仅是岳飞,宋朝由于战争较多,而且对手水平也很高,所以将星无数,只是现代人往往不知道而已。九、“宋人生活富裕,所以战斗力不强”。这种观点现在最流行,还有人拿出美国、法国来作类比。甚至有人说游牧民族生于苦寒之地,所以是尚武的狼,温带的汉人则是软弱的绵羊。且不说此人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首先他这种说法就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根据当今世界暖通工程最高权威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丹麦技术大学教授P.OleFanger的热舒适方程,地球人类的舒适温度是完全一样的,与人种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寒带人适应能力比热带人更差,既怕冷又怕热,更不适应温度变化。

宋朝民间习武风气浓郁,有很多民办武学社,政府完全没有压制这些武社的发展,还鼓励民兵弓箭手助战,甚至成为军队体系的一部分。靖康之难中风起云涌的民兵义士也都成为保家卫国的重要力量,并获得宋王朝的封赏。名将李宝其实最初就是一位自发起来抗金的民兵头目,后来成长为节度使、海军总司令。当然,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宋军对外作战的具体战绩。这个世界上没有只赢不输的军队,宋军当然打了很多败仗,而且最后是被灭亡的。如果把他的败仗辑录起来集中展示,胜仗则选择性失明,让人觉得“软弱”确非难事。本书将宋朝的主要战争全部收录在案,是胜多还是负多,表现是否很“软弱”,读者完全可以自行评判。在宋代之前,中原王朝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周边都是零散的部族和小国。时至中唐,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唐朝丢掉了马匹产地,这在骑兵占绝对优势的时代非常关键;其次是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让中原政权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屏障,无法修复长城。

更重要的还是周边民族通过学习,都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一些强大的帝国,拥有了可持续发展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宋王朝刚刚建立就要面对强大的辽国,之后崛起的西夏、金国都具有明显的中原政权特征,而不再是前代的部族联盟。有些人总爱说汉唐镇压匈奴、突厥部落何其威风,宋朝面对契丹、蒙古就做不到,所以是弱宋。这就好比您小学总是门门满分,考研的时候再也不行了,于是您就成了废柴?毕竟,契丹、蒙古要比匈奴、突厥强大规范得多。人类社会进入宋代以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绝不可能再像汉唐那样以“天朝上国”的地位参与国际竞争,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非闭目塞听就可以视而不见的。而宋王朝,这个引领了当时社会大转型的中华帝国,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足以彪炳史册,更是他的后人最应当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令人景仰的历史,如果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个320年的塌陷期,并沦为世人的笑柄,这对塑造健康的民族性格有什么好处?更何况这绝对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倭奴国(今日本国)在唐代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国学习,到宋代更进一步,有许多漂亮女子到中国寻找男子“度种”。辽道宗,这位世界第二强国的皇帝更直接表示愿来世做宋朝的一个普通百姓。试想一个“软弱”的国家怎么可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如此推崇?然而,真正令人疑惑的是,外国人普遍崇拜引领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宋、明,而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却是武力镇压游牧部落的汉、唐。当然,崇拜威武的汉唐也没有错,但是把宋明刻画成软弱、黑暗、腐朽就很奇怪了,更何况这种刻画还是完全不顾事实的污蔑。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其实比宋代更加激烈,而且我国已经失去了当时的绝对优势地位,任务更加艰巨。但中华儿女正团结在一起,奋力追赶,这个时候正非常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鼓气加油,而不是挫伤自尊心的冷嘲热讽。宋朝的无数英雄事迹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用一句“积弱积贫”就将其抹杀?历史当然也给了我们许多经验教训,也不能将他们涂脂抹粉,弃而不顾。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负面的教训,那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那都是我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