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寻亲

王凌说的那一对,说的就是从长安的三十里铺跟了王况一路来到建安,又被王况收留的那对假乞丐父子,甚至他们是不是真父子,王况都有所怀疑,实在是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但因为有的人长得显得老,有的人显得嫩相,在没证据的情况下,只能相信他们是父子。

他们是不是父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来到建安,如果从在长安算起,在王况这边潜伏了也快两年了,就是从他们到了建安再找到王况算起,也是一年半多,却是一直规矩得很,被王况安排在孙家庄上做事,都很本分,也很勤快,要不是王况调查过,估计也就被他们的表现所迷惑了。

他们是从李胖子的府上出来的,这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难得的是,这两人竟然这么能隐忍,到现在才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因为事关大局,所以,除了黄大,孙铭前,孙嘉英和王凌外,王况是谁也没说的,就是为的让大家表现自然一点。

虽然有过之前诓骗曹六的成功,但这不同于那次,骗曹六,只需要装几天,要骗过这对假乞丐,却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让太多的人知道,时间一长,难免会泄露出去,从而打草惊蛇了。所以王况就连孙家庄上的几个成精了的老爷子也都没说。

唯有如此,大家表现自然,才能更好的监探他们的来意思,究竟是要搞破坏呢,还是想偷什么东西,依王况猜想,可能还是要偷什么东西的嫌疑和探听虚实的可能更大些。

陈大他们几个,是刚被抽调回来没几天,闲着没事做,要是在王村里,他们还能时常的操练打闹一下,可这是在王家,他们担心自己的操练会影响到小东家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就都停了下来,没事可做,那就只好到处去逛逛。

孙家庄子就在郊区,离城很近,加上又是番薯的种植和存储地,他们以前在王村要吃的番薯都是从孙家庄运了去的,有爱吃的都没能放开肚皮吃,又不吭声要,王况和孙铭前自然是不知道他们有人爱吃,王凌带着他们在军队里的时候,还没番薯呢,所有王凌也是不知道。

这回好了,这么近,所以他们这几天是天天往孙家庄里跑,只留一个人在家里听命令,有事做就骑了快马去庄上喊人,一柱香都不用就能回来了。

在孙家庄,他们是可劲的变着方的吃番薯,用烤,用煮乃至生吃,番薯生吃本来就是又脆又甜,他们吃得自然是津津有味,尤其是烤着吃是最多的,番薯这东西,容易消化的很,吃饱了,就在孙家庄上操练几趟,就消的干干净净的,回来饭照吃。

也因之前他们也去过几趟孙家庄的,孙家族人也有曾去王村帮忙做辣椒酱的,都知道陈大他们几个是属于核心中的人物,不然也不会让他们去看辣椒地,而不是孙家族人去看的。既然他们爱吃,就干脆的将库房敞开了,由着他们折腾去,反正现在番薯够多,多到晒成番薯干都堆满一库房,现在地里的一些个头太小的,都没人爱捡。

这是孙家庄上从没有过的,开了库房由着一帮人去糟蹋番薯这么好的东西,至少,在那对假乞丐眼中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就判断,这帮人定是属于核心人物,就算不是核心人物,那也是很接近核心的,肯定肚子里藏不少秘密,就开始试探着接近陈大他们。

陈大他们要烤番薯,他们就帮着挖地起火;陈大他们要吃煮的,他们就主动的去帮着洗了煮上,陈大他们想喝点番薯粥,他们也是不辞辛苦的去淘米熬上,还帮看着火,盯着锅里……

两天下来,他们就和陈大这帮人混了个捻熟,不熟不行啊,开始陈大他们都是自己动手的,孙家几个老头是这么说的:“喏,库房开着,你们爱怎么吃怎么弄,就自己弄去,某等眼不见为静。”他们可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什么饥荒没见过,所以是见不得糟蹋粮食的行为,即便陈大他们没糟蹋,全都吃进肚里,在几个老头看来,还是糟蹋,这不是么?吃饱了就去打闹蹦跳,这不是糟蹋是什么?

一来二去的,两个假乞丐就开始试探着打听起王况兄弟的往事来,尤其是对王凌从军的那一段时间最感兴趣,这恰恰又能挑起陈大他们的话头,一说起来就是眉色飞舞,这个说他掌劈了几个逆贼,那个说他枪挑了个逆贼的伍长火长等等。

陈大他们吹牛归吹牛,心里却是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的,加上王凌从军的那段,光明磊落,也没什么隐密事,所以倒是没给这俩假乞丐听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刚才陈大他们就是在吃饭的当间,说起这对假乞丐的。

这对假乞丐报上的名王况早就忘记了,只知道身边有这么颗钉子存在着,但时间一长,他们又没个动静,差不多都忘了,要不是刚刚陈大他们提及,他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来。

假乞丐父子姓贾,年长的叫贾拾,年幼的叫贾小三,这姓起得倒真贴合他们的任务,贾(假)么,不过王况却不知道,这二人还真姓贾,没乱起名,这按排行来起名,天下重名的多了去了,不信你就站在建安的钟楼上,大喊一声:“二郎”保证应声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换不包括那些不应声的呢。

当然了,要是喊一声王二郎,可能就没那么多人应了,顶多就那么三五个,或者是没有,整个建安,就只有王村是唯一的王姓村,其他地方虽然也有姓王的,却是不多,也不是王况这一支的。

可若要是喊一声李三郎,赵五郎这样在建安的大姓,那就应得多了。

所以,倒是没人会在姓上造假,这姓名发肤,受之父母,不是谁都愿意改的。除非是非常少见的姓,比如说尉迟保琳的姓,只要一报尉迟两字,那多半都能引起别人的遐想,这是不是尉迟家敬德家的啊?

孙家庄上现在已经几乎没什么秘密可言,又有孙家几个老成精的在那,所以王况才说他们蹦不起来。

不过,既然他们按捺不住了,王况准备给他们创造创造条件,过段时间,给他们换换地方,要是现在换的话,假如精明的,恐怕会联想到这和他们向陈大几个套近乎有关而生警觉,或许就这么跑了也不一定。

王况可不想他们没“完成任务”就跑了,要是这样,李胖子说不定还会再派人来,再派谁来,那就很难知道了,就变成了敌暗我明,而不是现在的敌明我暗的态势。这可不是王况希望得到的结果,再说,李胖子那边一直没什么动静,估计还和这对假乞丐没有“暴露”有关。

陈大他们说的不光是这些,这中间也提到了有几个嫁了出去的王村女儿,算是王村幸存者了,去年清明,有带了香烛去王村祭拜的,还说等到今年清明到了,他们还要回转回王村去,帮着那些王姓女儿扫扫墓什么的。

这话让王况在那小间里吃着饭,脸红了一下,这是他极大的疏忽,诺大的一个村子,上百口人,既然有娶进来的,自然也就有嫁出去的,自己兄弟三个是王村的继承者,她们又何尝不是继承者呢?

但自古以来,都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除非说父母这头的男丁死绝了,才会有女儿来继承家产的事情发生。可能陈大他们就是因为这点,加上王村还有王况兄弟三个男丁在,继承整个王村的田地是理所当然,所以也就一直没跟王况报告这事。

但是既然王况已经听到,他就不能不管了,当下跟王凌商量了下,田地是不可能让她们继承了,但却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帮持一二,让这些王村出去的女儿过上好日子,在夫家能抬得起头来。

王凌被抓时已经年纪不小,所以村里面嫁出去的女儿,他大多都认识,就是不认识也不要紧,只要认识几个,再由这几个一一的去记忆去寻访,然后对照一下县里面存了档的户籍,就能对比出来,不怕有人来冒认,倒是怕会遗漏那么一个两个的。

王况心里其实很敬佩这些嫁了出去的王姓女儿,自己在建安已经如此的发达,却是没人前来认亲,这就是这个民族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了。

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来,自己这一房,包括了王凌这一房,怕是已经没了姐妹没了姑姑,就是有,也是在战乱中离乡背井,不知道迁到哪里去了。不然,就只要王况在,断不会有姐妹姑姑不会心存了找到亲人的侥幸,而到建安来的,王况王冼可是成天街上走,而且王况王冼的各自父母名讳,也几乎是建安家喻户晓的。

寻找王村家嫁出去的女儿的任务,就交给了王凌,他是州衙门班头,等到这任满了,就要升为总班头了,顶了原来那个老班头的位置,带衙役下去巡视本就是王凌的工作,自然也就可以利用这个工作之便来寻访,同时,正好陈大他们也没事做,就让他们都跟着王凌多到乡下去走走,一起帮着寻访。

州衙门一共有五个班头,每个班头下又各有五名副班头,然后每个副班头下又各有十名衙役,每个衙役又都带了一到三个类似后世临时工性质的帮办,算起来王凌手下,就有几十近百号人马,若是等到夏末,建州的考课完成,他顶了总班头的位置,能调动的人马句有四五百号人,也算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当然这个力量不是绝对的,只有班头,副班头是流内的,是固定官职,是由朝廷拨付薪俸的,衙役都是半临时工性质的,只在州里有名册,由州里拨给薪俸,只比帮办地位略为高些,平时也都有自己的田地要种,只有闲时才能来衙门站班。

县衙门也是如此,可以说,县衙门的衙役和州衙门的衙役的地位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只不过在平时办差的时候,县上的会尊敬州上的一些而已,同理,大理寺的衙役也是一样的地位,不会出现后世那种部里随便一个办事员,等级也比地方一个派出所所长高的现象发生。

甚至,在州里当衙役,比起在县里当衙役还要辛苦一些,拿同样的薪俸,干的活要更多些,因为他们是机动的,哪个县上缺人,就要被抽派去那个县几天,唯一的优势是,他们住在州衙门所在地,仅此而已。

所以王凌自从当上班头后,在家的时间并不多,这还是黄良对他特别看顾,许他不用去签到的份上的,但王凌却是坐不住,闲不下来,总是带了衙役出门去巡视,一个是他自己坐不下来,另一个自然就不不想给王况脸上抹黑的缘故,所以即便是有其他班头告假,他都会去顶了他的工作,所以在衙门里人缘不错,加上建安人人都承王况的情,王凌接总班头却是没人有意见,即使他是资历最浅的。

王凌人缘好,所以请其他班头在巡视的过程中帮自己打听也是都给积极的应了下来,接了的在巡视过程中也都留心查访。

又有陈大几个独立去找的,这么几天下来,还真被查到了几个,其中一个还竟然就在建安城内,其他的几个,都是嫁到老师巴交的农户家里,这些人家都还淳朴,王家女儿在他们家倒没什么被歧视的,大多还都因了这两年王况的崛起,在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建安城的那个,算起来如果按辈排,应该是叫王况为叔的,已经三十多岁了,她出嫁的时候王凌已经懂事,所以见了面还依稀能记起。这个叫英娘的王家女儿,因为在城里,受王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如今已经是一家之主,家里面,不光是丈夫听她的,就连公婆叔伯也都听她的,家里的帐也全由她管着。

他们家只是做的在每个墟日到街上摆摆摊,卖些从乡里收来的东西为生,日子其实过得很紧巴,但却是没来找过王况,甚至如果不是王凌依稀记得她的相貌,这次王况提起了,他留上了心,见到面问了后,她的街坊邻居都是不知道竟然是小东家的亲戚的。

自然是林小娘子和陈丫儿几个妇道人家上门去拜访的,问到日子既然过得这么紧巴,又为何不上王家来认亲,英娘只是笑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早就出了五服了,不好去打搅小叔父,再说了,这日子是紧巴了些,可孩子们不都穿上了新衣?也时常能吃到豚肉了,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这有了盼头,又不是熬不下去了,真要熬不下去了,再去找小叔父不迟的。”

这话说得林小娘子是澘然泪下,她在长安,可没这见过这么淳朴的民风,倒不是说长安一地的民风不好,实在是因为城市大了,又有坊区相隔,这坊区,就如同后世的小区一般,安全是安全了,却也将人心隔离疏远了不少。

陈丫儿自是见惯不怪的,她们家原来住山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再苦,回到娘家探亲,也是极少吭声的。

在英娘和其他先寻访到的王家女儿帮助下,倒是找齐了在建州的二十多个从王村出去的女儿,这里面上有七十多岁的,下有才嫁出去还没到一年,王村就被屠了村的。

大多数的人因一家人均不识字,又很少进城的,甚至是离了村子十几里外都很少去的,有的人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王村已经平反了,都还以为依旧被定为附逆,所以也都不敢说自己是王村出来的女儿,怕邻里戳脊梁骨,而知道的呢,也基本就都知道小东家就是娘家的骄傲,有这层骄傲对她们来说,已经很够了,再说,这都嫁了出来了,早就不能算是王村人了,所以也就都没找上门来。

当然这是女儿家的思想,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嫁了出去,就从此不算是王村人了。若要是男丁还有存活的,那自然又是另一番想法,自几本家兄弟或者说是长辈晚辈出息了,那当然要去投靠的,本家人么,总归是要用人的,用别人是用,用自己人也是用啊。

建州是找到了二十多个,还有嫁到更远地方的几个,只有一个是知道确切地址和夫家姓名的,王况就派了孙二,他嘴巴比较能说,干这事是最合适,店里有黄廿看着,也不怕没人,再说,孙掌柜是总掌柜,可也是坐镇在店里的。

孙二套了辆马车,带了钱去,如果是家境不好的,就在当地买了油米茶肉送去,再给点钱,让他们在当地找个营生做,要是愿意迁到建安来,自然是最好的;要是家境好的,就接到建安来团聚一下再回去。

又因为担心那家女儿在家受夫家管束严,吃苦受累,所以特地还带上了陈大,怀里揣着黄良开具的请当地衙门协助的书信,又有陈大跟着,他是又官身的,身上带着印信,不怕夫家敢有什么动作,只要见到王况族人受了欺凌,就拿了黄良的书信去找当地衙门用官来压人,这种情况,由不得王况不拿官威。

是的,王况准备在清明节,搞一次团聚,属于王村所有人的团聚,地点就在王村,这是属于王村儿女的团圆聚会,王家族人的聚会,用这个聚会告慰在天的逝者,族中,还有人在,还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