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比如公务员、媒体人、金融行业从业者等,在入职十年左右时最容易出现“心理感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和失眠。怎样消除职业倦怠,解决办法既难又简单。我觉得,在考虑寻求专业力量“救援”的同时,想办法激活自我内心的复原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要。

Y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Y小姐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

曾经非常喜欢教师职业的J,在高考那年,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南京师范大学。很多同学开玩笑说:“真没出息,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到头来还是守着三尺讲台,两寸粉笔。”或许,这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与热爱……工作将近7年了,每一天都在倾心竭力地守着这份事业,滋养着这份事业,J体会着做教师、班

主任的快乐和**,从来没有想过倦怠这个词,心中充溢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教育的美好遐想。但是最近几天,她忽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变得“有点多愁善感”,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每天只是机械地课堂、办公室、上课、备课周而复始,心中没有以前刚刚工作时的那种**与动力。面对这种情况,她和组内的同事聊起过,她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你面临着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了!

同一个岗位时间长了,热情被磨去,难免疲惫厌烦,出现“职业倦怠”,开始得过且过,甚至出现跳槽的念头。就如上例中的Y和J一样。职业倦怠并非完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迈上新平台的前奏,生活的醍醐灌顶。保持兵来将挡的态度就好,不必过于忧虑。但你要搞清楚的是,跳槽未必就会让你称心如意。与其到处寻寻觅觅,不如安下心来把手头工作做好,也许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

心态决定你人生的色彩,你带着灰色的眼镜的时候,你看到的世界全部都是灰暗的,它会影响你看世界的色彩。这里面,关键是一个心态如何调整的问题,需要理性正当地把握。送大家四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为什么呢?当你在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你的问题就成了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了,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因某事欣喜若狂的时候,你把自己当成别人,那成了别人的成绩和功劳,与你无缘,自然就会心境平和了。特别是,当你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时,你须把自己当成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那些还在吃牢饭的人、那些身患生病所剩时日不多的人,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可能感觉又不一样了。

把别人当作自己。实际上就是运用换位思维。什么时候把别人当作自己呢?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跟人建立一种互惠共促关系的时候,你把别人当作自己

,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人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给予恰当的帮助,你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助人者。

把别人当成别人。凡事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是合理的。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在那里横攀竖比,越比越没工作的兴趣。学会去尊重别人独特的状态,学会尊重工作原本的样子,从现有的枯燥中发现乐趣和闪光点。不是你的,终归求不到。是你的,只要争取了,可能就跑不掉。

把自己当作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坏事情,但是长远来说又可能是一个好事情。在压抑状态下,不要让自己定势在某一个负面的观念上,要学会跳到反面看积极一面,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自我,不断地完善提升自我,塑造以“自我激励”为主的“自助定向人格”,能够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资源获取成功的品质。

有直面压力的坚强人格,思考人生的睿智品质,看问题就能高人一筹。职业倦怠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着单纯的个人原因,我们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客观环境和制度层面的因素我们一般难以干预,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理想、保持**、保持年轻的心态,努力使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易中天先生在回忆他在武大的教授胡国瑞先生时,忆起先生和师母纪念金婚时,填了一首词《鹧鸪天》,遍赠诸生。这首词的下阕云:“身外事,马牛风,人生何处计穷通。尘间信有神仙侣,修短盈虚一笑空。”想一想,有如此大胸怀,还会有什么职业倦怠呢?我们只有不断地进入职业追求的高层次,才能把职业倦怠感远远地甩在后面,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快乐与价值,“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