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宋孝宗曾经对大臣感叹:朝中缺乏会干实事的“办事大臣”。名儒张栻应对说:皇上应当首先选择懂事的“晓事之臣”,如果只会办事而不晓事,将来一定会败坏朝廷的事业。乾降时期的大臣熊学鹏对于“办事”和“晓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想办事而不晓事的人,势必会带来纷扰之患;只晓事而不会办事的人,势必造成废弛之忧。皇上应当在办事之臣中寻找晓事之臣,他们心足以晓事,身足以办事,心与身皆为国所用,效力于皇上,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呀!

今天我们混职场,脑子不能僵,思路不能窄,适当地时候也要有眼色眼睛亮堂,不但关注是否想干事、会干事,而且还要考虑是不是真正地弄懂人事世故,把住了做人做事的关节点。不懂事,不会来事,就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敲锣打不到点子上,甚至有时会好心办坏事,“碰壁栽跟头”。这个,我可是深有体会:泰山崩于前,思考三秒为先!

过去换了一个新单位,来到新的机关科室之后,我的遇事慌张、做事粗糙的毛病好长时间都没有改掉。因此,部门领导总是“谆谆”教导:“慌什么,不要老是毛毛糙糙的!”因此,到后来,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强迫自己遇事保持镇定,不断自我心理暗示:“多大鸟事,尽力就行,搞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管他娘的!”你别说,这一招还挺管效的。

回首过去二十年职场生涯,我他娘的啥稀奇古怪的事都遇到过了。特别是后来经历的几件应急事,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保持清醒与理性,眼睛放亮,谋定而后动是何等重要啊!!

某日晚上8时许,部门领导要你马上去买张移动的手机充值卡,而你不知道附近哪儿有卖的,怎么办?当领导火急火燎地要你立刻将一份几张纸的文件送到距离十多公里,骑电瓶车也得二十多分钟的某政府机关(你不知道在哪幢楼多少号),而距离下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咋去搞?当领导笑咪咪地悦示你,让你陪他到某地出差几天,而你事前毫无思想准备,怎么做?

以上情况你们曾经“有幸”遇到过木有?!我就曾碰到过,而且非常“荣幸”地经常遇到。

我是这样处理的。接到指示后——

对于第一件事,忐忑不安的我先是用二秒钟整理了一下纷乱的心绪,迅速镇定之后,问了身边的几个同事哪儿有卖的,得到“不知道”的答案后,火速赶到门口几个经常光顾的小卖店、超市、手机店去问,“不好意思,也没有!”。当问到一家卖报纸书刊的店时,我十分幸运地收到肯定回答,“有,联通、移动的充值卡都有!”。真她娘的给力啊!我真恨不得给她嗑个响头,喊她一声“娘!”。一口气自掏腰包,我买了三张移动卡,二张50的,一张100的,圆满完成任务。(尽管领导交待买二张50的就行了!)

对于第二件事,曾经在类似事情上吃过苦头的我吸取教训,停顿思考三秒后,头脑中迅速蹦出一个火花:用传真传,肯定比人用交通工具去快得多!否则,等你送到时,人家可能已经下班了,贻误时机而无法交差。于是,我向领导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得到认同。在询问单位总机该机关办公室号码未果时,我迅即想到用11

4查询,并且很快找到其联系号码,仅用了一刻钟便将文件准确无误地分别传送到某政府机关的三个办公室,并对其办公室人员作了相应的交待,事情搞掂!

对于第三件事,那是较早以前经历的。我在详细了解领导出差的时间、目的地、内容以及相关要求后,迅速调整心态(相信好多人是不愿陪领导出差的!),马上联系出差地的亲戚,将行程及具体的安排事宜相继商量敲定(也属巧合,我有个亲戚就在出差地,办事方便多了;如没有,其实也可以利用网络订票、订酒店什么的,如同程网,方便得很!),加紧将出差所需的物品采购准备妥当(如必备的常用药品、路上吃的水果、面巾湿纸、扑克牌、照相机,预借车旅费等),并将出差地的情况简介、风土人情从网上搜集下载、打印出来,熟悉几遍,防止领导会问,也能找出点共同话题。出差期间还安排亲戚请领导吃了个饭,送给领导当地的土特产(其实是自己掏钱,怎好让亲戚既操心,又花银子呢?!),给足领导面子。整个行程基本圆满。那年底,领导就给我立了个功,整得怪不好意思的,其实,只有自己清楚,实际花费远超已经报销的,多余部分自己掏呗!还能去找领导讨呀。当然,他肯定也会很积极地还给你,但我想你的政治生涯估计也就至此为止了。

思考力决定执行力。遇事慌张、没有头绪、盲目瞒干,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蠢夫式”行为。用脑子思考行事,才是睿智聪慧之举,有时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只能是劳而无功、灰头垢面,好心办砸事、办成坏事,闹得个“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打掉牙往自己肚里吞”的下场了,何其悲哉!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代赵藩所书的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讲的就是要能够正确地估量形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不要误判形势,逆潮流而动。也即,在正确时机采取正确行动。否则,错误时机采取错误行动必然失败,错误时机采取正确行动或正确时机采取错误行动也不可能成功。就像一名百米跑运动员那样,提前起跑或滞后起跑都会失败。

时机决定成败,时机决定一切。我们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什么时候,面对的是什么人,你该怎么说话行事做决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当断立断,正确选择方式方法,千万不能死脑袋一根筋。不然,就可能搞不对方向,出错吃亏捅篓子,影响工作质效和个人前途进步。

心眼活说大点,就表现在政治上的成熟老练和灵活变通,不犯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善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为我所用。

汉代贾谊是一位博学多才、锐意进取的杰出人才,他深受汉文帝赏识。21岁就被调到皇帝身边。任命为大臣,专门为皇帝出谋划策,修改制定政策法令。他写下的《论积贮疏》、《治安策》等,不仅是充满宏韬伟略的政论名作,而且是光耀千秋的文学名篇。然而,他缺乏经验,过于操切,锐气有余而成熟不足,因此遭到众多重臣权贵的反对和中伤。最后,皇帝不得不忍痛割爱,把他下放到外地,从此他便一蹶不振。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政治这个概念其实很宽泛,无论是在私营企业,还是在体制内混仕途,都得重视、讲究、研究和运用。政治的艺术就是争取多数人的艺术。在职场混,由于中国特色的浸**,你必须得懂一点政治艺术和手腕。否则,怎么被人“玩死”的,到头来你还搞不清楚。我这不是危言耸听,见到的、听到的,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太多了。一些人职场的失意,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强,而是因为刚愎自用、急躁冒失,锐气太盛、不会拐弯,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力,人际关系太差,或者说群众基础不好,人为地增加了许多阻力,从而导致个人理想抱负的难施展。历史上许多大才子的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原因。

心眼活讲小点,就是要懂得一点做人做事的哲学。如果你在职场工作,不懂得运用哲学,你就会变得愣头愣脑、傻里傻气,做起事来捉襟见肘、处处被动。说白点,就是要把握好度!

什么是“度”,那就是,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不多不少、不前不后、不早不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不软不硬才是正好。在单位,最适合的理论是中庸哲学。

重视做人的分寸。凡事不冲到最前头,也不落在最后头。在单位,最危险的人都在两头,只要你不在两头,你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和隐忧。比如,说话。一个单位,说话最多的人肯定被人们称为长舌妇或破嘴片子,领导不会重用你,同志们也不会喜欢你,有时人们把你当"活宝",玩弄一下开开心。说话最少的人肯定是老实人。在单位,老实人吃亏那是一种定律,要想改变它并不容易。如果你不想吃亏,你就适当地说说话,证明你还存在,你有思想有感情,还没有到麻木不仁和与世无争的程度。再比如,干工作。在单位,越能干的人越得干更多的工作,越不能干的人,越是可以轻闲自在。而干工作最多的人,肯定是毛病最多的人,常常是费力不讨好。而且,你多干工作,还不是想进步,想弄个一官半职,所以,肯定还会有人琢磨你。当然,你一点活都不干也不行。你上着班,占着岗位,拿着工资,单位不是让你来玩的,你是大爷呀。如果你的岗位轻闲过头了,那就不是好事了,当心领导把你这个岗位拿下。

适当地也得懂点辩证法。在单位,有很多难题摆在你面前,你想躲都躲不了。如果你学会运用哲学原理,使用辩证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召开民主生活会。领导点着名让你提意见。你说自己没意见,那不行。啥也不说这就是最大的意见。所以,关键时候就看你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了,可以弄点不痛不痒的问题说说。在单位,你若表扬自己常常会招来别人的批评和不满,你若批评自己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赞赏。当你有了成就,有了进步,最好不要自己说,让别人去说。为了体现你高看别人,尊重别人,可以适当地批评和贬损自己。人家心里会感到平衡,进而会容纳你、接受你。这叫先抑后扬。

总之,所谓懂事,就是要守规矩、明事理、知深浅、悟性高。如果只干事,不懂事,那就会惹事、出事、犯错误。要知道,世界上很多错事和坏事,并不全是坏人干出来的,有些就是好人办坏事、好心办错事。所以,我们都要做个明白人。

(本章完)